第十六章公债内容摘要:
会提供 公共产品 其受益者与成本负担者往往不一致。 Public Finance 25 • 从整个社会来说,税收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成员若希望能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就要缴纳更多的税,这就意味着要减少自已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私人产品的消费。 因此,社会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社会必须将公共产品增加的效益与个人收入减少的损失加以权衡比较。 若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大于私人产品的边际效用,社会就会扩大公 共产品的提供,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税收方式流入政府,一直达到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相等为止。 • 在这里,税收起到了一种价格机制的作用。 税收筹资方式为社会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成本效益比较的权衡体制,这有助于使社会决策受到资源配置效率的约束。 税收筹资分析: Public Finance 26 公债筹资把公共产品的受益和成本分担分成了两个时期 , 使受益者与成本负担者变得不一致。 现在的社会成员享用了公共产品 , 却不承担其成本;而未来的社会成员承担成本 , 却不享受其利益。 公债的期限越长 , 其不一致性就越明显。 假如今年借债明年偿还 , 收益人与成本负担人之间的区别不大;如果今年借债 , 五十年后再偿还 , 则收益人与成本负担人就会不一致 , 本代人受益 , 而后代人负担成本。 这种受益人与成本负担人的不一致会影响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 社会在享受公共产品时无法与它的成本相权衡 , 有可能使公共产品的提供规模呈现过分扩张的趋势。 公债筹资分析: Public Finance 27 二、政府部门债务实现效率的机制 政府部门经常性支出的筹资方式 政府部门资本性支出的筹资方式 Public Finance 28 (一)政府部门经常性支出的筹资方式 经常性支出 --政府部门支出中直接形成社会当前消费利益的支出。 如果以公债筹资来承担经常性支出,就意味着让现在的人无偿享受公共产品的利益,而让以后的人来承担公债偿还的责任。 容易形成支出过度的倾向,偏离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 如果采用税收筹资承担经常性支出,当前人享受支出利益同时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可以形成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机制。 为了使公共产品的配置接近效率状态,政府部门的经常性支出原则上应用税收方式筹资。 Public Finance 29 (二)政府部门资本性支出的筹资方式 资本性支出 --所产生的利益不仅在本期发挥作用,同时还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产生效益的支出。 用税收来承担全部资本性支出,相当等于让现在的人承担它的全部成本,而让以后的人无偿享受它带来的好处。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它会使公共产品的提供水平低于效率所要求的水平。 资本性支出中应由本期承担的部分原则上应通过税收方式来筹资,如果用公债来垫付这一部分成本,实际上就是将本期的成本推给未来,这样会造成公共产品的受益人与成本承担人不一致,效率的权衡机制将受到损害。 Public Finance 30 三、公共企业部门债务实现效率的机制 公共企业部门的收入来源 公共企业部门的公共拨款 公共企业部门债务的效率界限 Public Finance 31 (一)公共企业部门的收入来源 公共企业部门有三种收入来源: 1. 价格或使用费 --公共企业部门取得收入的主要方式。 如果生产符合效率,它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应能补偿其生产成本,并取得正常利润。 2. 发行企业债券或向银行贷款 --公共企业部门的重要筹资渠道,可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政府拨款 --政府部门将取得的税收收入通过拨款转移到公共企业部门。 Public Finance 32 (二)公共企业部门的公共拨款 用税收收入补贴公共企业部门或作为扩大生产的追加投资,会导致生产的无效率。 具体的理由如下: 1. 销售收入能够补偿产品成本是判断效率的基本标准。 说明社会从这产品中得到的好处不小于为生产这一产品所付出的代价。 用税收收入去弥补亏损,则掩盖了企业生产的无效率,并且使这种无效率状态依靠补贴持续下去。 意味着公共企业可以无成本地获取资金,企业会不关心资金的使用效率,只关心自己可以得到多少拨款。 意味着税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非中性。 由于 企业之间的实际税负不一致,企业选择经营组织形式会受到税收政策导向的左右,而不是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 这将影响社会对不同生产方式的选择。 Public Finance 33 (三)公共企业部门债务的效率界限 当公共企业部门短期周转资金和长期投资资金不足时,应当通过借债来进行融资。 借债融资能反映投资的机会成本的市场利率 ,为鉴别公共企业部门债务的合理界限提供了一个标准。 要使公共企业的债务规模符合效率准则 ,必需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 公共企业必须独立承担偿债责任。 Public Finance 34 • 结论: •。第十六章公债
相关推荐
_” ,削夺王侯爵位,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思想文化 汉武帝采纳 __董仲舒 __的“ __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__” 的建议,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从此确立;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战争方面 汉武帝派 __卫青 __、 __霍去病 __大败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民族关系 汉武帝两次派 __张骞 __出使西域,建立了西汉与西域的友 好关系 (3)意义
—同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巨变; 1)政治: 2)经济: 3)对外关系: 4)思想文化: 英法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先后出现,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形成。 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 汉满蒙回藏50多个民族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基本原则: ( 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 “ 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 李辛说: “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 王平说: “ 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 赵洋说: “ 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 ) A、张义 B、李辛 C、王平 D、赵洋 C C 一、兴起和发展 原因 : (1)阶级矛盾的尖锐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自然灾害严重 (一)太平天国运动 阶级
以減少貨幣的供給。 宣示意義大於實際的效果 ■ 質的控制 選擇性信用管制 針對特定的經濟對象實行信用管制,以影響資金的流向,藉此鼓勵或緊縮特定經濟活動之發展 屬於質的管制。 局部性的。 主要的政策功具包括:證券交易保證金比率、消費者信用分期付款率、選擇性的利率或信用額度管制、以及道義性規勸。 凱因斯提出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包括:交易動機、預防動機與投機動機。 1.
司法权 ① 行使最高审判权; ②最高司法 解释权。 制衡权力: 有权审查行政和立法行为,如果它认为违宪,可宣布其无效。 司法权 最高法院 国会 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宪 规定法院的组织和权限 总统 行政权 立法权 如何防止专制, 保障民主。 分权与制衡 合作探究 4: “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 和 “ 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 ” 这两种政治制度的模式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请说明理由。 本质不同:
第二节 政府改革基础 海默 (Hammer) 指出了政府职能变迁和业务流程再造的重要性,即人们仍以旧的方式利用新技术,对旧有的职能、流程原封不动,用电脑的目的就是为了使速度更快一点。 实际上,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互联网之外的一个主要因素 ──政府改革在起主导作用。 构建电子政府离不开领导决心、配套机制、执行能力和技术平台等诸多因素,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过去的政府部门无论是从职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