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公债内容摘要:

会提供 公共产品 其受益者与成本负担者往往不一致。 Public Finance 25 • 从整个社会来说,税收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成员若希望能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就要缴纳更多的税,这就意味着要减少自已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私人产品的消费。 因此,社会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社会必须将公共产品增加的效益与个人收入减少的损失加以权衡比较。 若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大于私人产品的边际效用,社会就会扩大公 共产品的提供,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税收方式流入政府,一直达到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相等为止。 • 在这里,税收起到了一种价格机制的作用。 税收筹资方式为社会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成本效益比较的权衡体制,这有助于使社会决策受到资源配置效率的约束。 税收筹资分析: Public Finance 26 公债筹资把公共产品的受益和成本分担分成了两个时期 , 使受益者与成本负担者变得不一致。 现在的社会成员享用了公共产品 , 却不承担其成本;而未来的社会成员承担成本 , 却不享受其利益。 公债的期限越长 , 其不一致性就越明显。 假如今年借债明年偿还 , 收益人与成本负担人之间的区别不大;如果今年借债 , 五十年后再偿还 , 则收益人与成本负担人就会不一致 , 本代人受益 , 而后代人负担成本。 这种受益人与成本负担人的不一致会影响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 社会在享受公共产品时无法与它的成本相权衡 , 有可能使公共产品的提供规模呈现过分扩张的趋势。 公债筹资分析: Public Finance 27 二、政府部门债务实现效率的机制 政府部门经常性支出的筹资方式 政府部门资本性支出的筹资方式 Public Finance 28 (一)政府部门经常性支出的筹资方式 经常性支出 --政府部门支出中直接形成社会当前消费利益的支出。 如果以公债筹资来承担经常性支出,就意味着让现在的人无偿享受公共产品的利益,而让以后的人来承担公债偿还的责任。 容易形成支出过度的倾向,偏离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 如果采用税收筹资承担经常性支出,当前人享受支出利益同时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可以形成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机制。 为了使公共产品的配置接近效率状态,政府部门的经常性支出原则上应用税收方式筹资。 Public Finance 29 (二)政府部门资本性支出的筹资方式 资本性支出 --所产生的利益不仅在本期发挥作用,同时还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产生效益的支出。 用税收来承担全部资本性支出,相当等于让现在的人承担它的全部成本,而让以后的人无偿享受它带来的好处。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它会使公共产品的提供水平低于效率所要求的水平。 资本性支出中应由本期承担的部分原则上应通过税收方式来筹资,如果用公债来垫付这一部分成本,实际上就是将本期的成本推给未来,这样会造成公共产品的受益人与成本承担人不一致,效率的权衡机制将受到损害。 Public Finance 30 三、公共企业部门债务实现效率的机制 公共企业部门的收入来源 公共企业部门的公共拨款 公共企业部门债务的效率界限 Public Finance 31 (一)公共企业部门的收入来源 公共企业部门有三种收入来源: 1. 价格或使用费 --公共企业部门取得收入的主要方式。 如果生产符合效率,它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应能补偿其生产成本,并取得正常利润。 2. 发行企业债券或向银行贷款 --公共企业部门的重要筹资渠道,可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政府拨款 --政府部门将取得的税收收入通过拨款转移到公共企业部门。 Public Finance 32 (二)公共企业部门的公共拨款 用税收收入补贴公共企业部门或作为扩大生产的追加投资,会导致生产的无效率。 具体的理由如下: 1. 销售收入能够补偿产品成本是判断效率的基本标准。 说明社会从这产品中得到的好处不小于为生产这一产品所付出的代价。 用税收收入去弥补亏损,则掩盖了企业生产的无效率,并且使这种无效率状态依靠补贴持续下去。 意味着公共企业可以无成本地获取资金,企业会不关心资金的使用效率,只关心自己可以得到多少拨款。 意味着税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非中性。 由于 企业之间的实际税负不一致,企业选择经营组织形式会受到税收政策导向的左右,而不是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 这将影响社会对不同生产方式的选择。 Public Finance 33 (三)公共企业部门债务的效率界限 当公共企业部门短期周转资金和长期投资资金不足时,应当通过借债来进行融资。 借债融资能反映投资的机会成本的市场利率 ,为鉴别公共企业部门债务的合理界限提供了一个标准。 要使公共企业的债务规模符合效率准则 ,必需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 公共企业必须独立承担偿债责任。 Public Finance 34 • 结论: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