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观后感七篇内容摘要:

力、油茶种植这两个 “ 致富宝 ” ,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使用传统手艺压榨茶油,亩产值达 4- 5 万元 ,拓宽了屯利村民的脱贫致富之路。 由于罗云 “ 真扶贫、扶真贫 ” 扶到了点子上,引起了 XX区扶贫办 的重视和支持,明确表态优先把屯利村的油茶种植列入明年扶贫开发项目。 罗云书记是我市 “ 第一书记 ” 的成功典范。 在帮助贫困村找到致富路子的同时,他还悉心为曾 XX、张 XX 等弱势群体排忧解难,通过媒体的力量,引起了社会爱心人士对困难人员的关注和扶持, “ 众人拾柴暖 ” 得到了较好体现。 罗云向困难群众播洒了 “ 第一书记 ” 真心为民的真诚情怀,传递了 “ 第一书记 ” 正能量。 “ 我要保护好棚子,保护好奶奶。 ” 在专注观看 “ 祖孙俩俭吃俭用,破布棚难挡台风 ” 章节之时,当 14 岁的曾丽敏说出这句让人心酸的话时,我和现场观众一样为之 动容。 是啊,困难群众生计艰难、“ 户外做饭 ” 、 “ 破布棚难挡台风 ” 度日如年,太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了。 笔者有幸担任 XX 镇贫困村 XX 村 “ 第一书记 ” ,要从罗 XX 记身上吸取成长的营养,无愧于 “ 第一书记 ” 的称呼和荣誉,牢记 “ 第一书记 ” 抓稳定、抓党建、抓文明、抓服务、抓清洁乡村等 “ 五抓 ” 的光荣职责,继续抓好马朗村甘蔗、油茶、穿心莲种植、淡水鱼养殖等扶贫产业的申报和验收,组织指导好群众搞好 “ 清洁乡村 ” 活动,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用卓越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努力为建设“ 美丽 XX 生态乡村 ” 奉献 “ 第一书记 ” 的微薄之 力。 篇五 弘扬主旋律的影片 第一书记 描写的是 :安徽XX县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同志无私奉献感人的模范事迹 .在他身上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闪光点 ,在当今社会更显难能可贵 .沈浩同志放弃了城里舒适、优越的环境和工作 ,自愿深入到贫困、落后、艰苦的农村最基层工作 ,发扬了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 ,实践着 “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 的誓言。 看到小岗村的老百姓三次集体按手印挽留沈浩同志,看到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六年中为老百姓铺路架桥,办实事、办好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模范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们。 银幕上呈现的是沈浩同志为小岗村老百姓谋福利的一桩桩 一件件,而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更多的像焦裕禄、孔繁森、雷锋以及老前辈这样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沈浩同志用他年仅 45 岁的年轻生命,谱写了新时代的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而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位老前辈也是用 48 岁的短暂一生,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北平(北京)的和平解放;在鲜为人知的隐蔽战线上,为党和国家做出了杰出的和重要的贡献。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1960 年 — 1962年,我国面临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村遭灾、粮油减产。 他临危受命被调到农业部粮油生产 管理局任局长。 当时粮食、油料就是全国人民的生命线。 我那时虽然上小学四年级,但清楚的记得党中央发出 “ 全国人民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 的号召,这位局长掌管全国的粮油生产,忧国忧民的精神压力难以想象,肩上的重担是巨大的。 他经常深入重灾区安徽省,视察灾情,现场指导生产自救,及时给中央提供第一手情况。 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严重的透支着他的身体。 但他坚持和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 老百姓没有粮吃,吃的是瓜代菜、白薯梗、白薯叶掺上麦麸等。 这位局长同样也吃这些。 县里领导、村里干部心疼他,有时给他弄些还能称得上是粮食的东西给他吃 ,但都遭到这位局长的拒绝。 听他爱人说,有一次村干部给他弄来一碗杂面条让他吃,但他看到房东家嗷嗷待哺的孩子,他流着眼泪把面端给了孩子。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损害了他的身体。 最后一次从安徽灾区回北京时,他是被担架抬下飞机直接送进了医院。 最终因积劳成疾,身患癌症,英年早逝。 看了沈浩同志的事迹使我联想起这些,难以抑制的心痛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父辈生活的年代,所做的工作与沈浩同志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