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内容摘要:

动力 355 个。 四是搬迁安置一批。 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24515人,其中搬迁安置贫困人口 16286人。 政府兜底实施了 2517 户深度贫困户 D 级危房改造; **年底完成2662 户一般贫困户 C、 D 级危房改造; 2017 年启动实施 11163 户一般贫困户 C、 D 级危房改造,将于 7 月底前全面完成。 五是医疗救助一批。 在全面落实建卡贫困人口城乡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商业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的基础上,今年该县建立贫困患者大病临时医疗救助机制,筹资 2500 万元,对 8543 名大病重病患者住院治疗医保目录内经各项报销后剩余自付费用 按照 90%的比例予以救助,对 2236 名重大疾病居家康复治疗患者每月定额补助 100 至 300 元,尽力降低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建卡贫困患者基层首诊住院个人自付费用比例由 %降至 %,转诊县级医疗机构住院个人自付费用比例由%降至 %,特病门诊重大疾病(如尿毒症)个人自付费用比例由 %降至 %。 六是低保兜底一批。 落实 “ 两线合一 ” 低保兜底 19069 人,民政临时生活救助 1652 人 428 万元,确保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该县脱贫攻坚 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外出人口众多与扶贫措施落实有差距,干部帮扶与群众期望有差距,扶贫开发成效与 “ 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 目标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扶贫产业培育难度大。 在调研发现,各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不均衡,贫困户脱贫缺乏持续增收的产业支撑。 有的贫困村到户产业覆盖不完全、社会化组织和服务带动能力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群众发展意识薄弱。 一是脱贫产业单一、规模小。 大部分村制定的脱贫产业是种养殖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加之受产品认证、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制约,农户持 续增收困难。 二是有的贫困村地理条件差,山大沟深、土地瘠薄、资源匮乏、设施落后,传统农业模式根深蒂固,发展产业困难。 三是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由于企业受自身经济实力和产品结构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松散,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贫困村基础设施管护难。 农村基础设施是贫困人口生产发展、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 随着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强,但同时也出现了重建轻管、权责模糊、管理主体缺位等问题,成为农村经济 增长和农民增收的 “ 瓶颈 ”。 大部分项目竣工验收后,尽管按程序移交给村社进行管护,但因村社管护资金缺乏,管护责任不明,没有专门人员管护,造成公共设施有人用无人管。 例如农村公路水沟堵塞、路面坑洼、打谷晒粮,水池栏杆破损、引排水沟垮塌,出现建设、使用、管护脱节的现象。 (三)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不容小觑。 因病致贫返贫是农村群众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脱贫攻坚的难点之一。 主要表现在:一是看病治病造成的经济负担依然沉重,许多农村家庭因为治病而导致贫困。 二是家中主要劳动力因病或劳动中伤残,使一家人失去经济来源,陷入贫 困境地。 三是家中有重病人,需要有劳动力陪护照顾,既不能外出打工又影响家庭主导产业的发展,使家庭经济入不敷出。 相比于因灾和因学致贫的暂时性和可救助性而言,因病致贫的原因更为复杂,尤其是患有慢性病、重病患者、医疗费用支出高、治愈难度大的贫困人口在短期脱贫难度大。 (四)贫困户主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有些贫困村只注重 “ 输血 ” 式扶贫,而忽略了扶贫 “ 造血 ”。 一是部分贫困户 “ 等靠要 ” 依赖思想依然存在,自主脱贫意识淡薄,认为脱贫攻坚是政府和干部的事,就是国家大包干,坐等脱贫,以致出现 “ 上急下慢、外热内冷 ” 的现 象。 二是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农耕观念强,自主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部分贫困户对镇村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缺乏信心,自我发展产业又无从下手;一些贫困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