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台南市生态旅游种子教师研习营内容摘要:

業生活和服務食的消耗圖 7. 10萬年來,人類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能量。 原始時期 ~10萬年前;狩獵 採集 ~1萬年前至 10萬年前; 早期農業 ~7,000 年前至 1萬年前;文明興起: ~1400AD; 工業時代 ~1875AD;科技時代 ~1950AD。 Ayo 教材 (2020/10/7) 34 文明因握有資源而興起,終因資源耗盡而瓦解,甚至成為廢墟。 文明城市於地球上持續的建立,持續的耗盡各地區的自然資源。 近代科技文明,從西方興起,已經籠罩全球。 Ayo 教材 (2020/10/7) 35 科技讓我們可以享受得更多。 但問題是資源的再生來源(太陽 )並沒有增加。 過去 現代 • Wackernagel, M. (1996)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Ayo 教材 (2020/10/7) 36 • 現代的科技不僅可挖掘出更多的資源,同時也造成許多的滲漏與浪費,且更是產生許多污染。 • Wackernagel, M. (1996)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Ayo 教材 (2020/10/7) 37 典範的轉變:相當困難 • 英國於 17世紀,船員因壞血症 (缺乏維生素 C)而死亡的人數,數以百計,比其他單一因素 (包含戰爭和意外 )還要多。 • 雖然英國於 1601年,蘭凱斯特 (James Lancaster)船長經由對照證實長期航程的船員只要每天有檸檬汁,就可避免因壞血症而病死,但直到 1747年,英國海軍仍沒有進行類似的實驗,且到 1793年前,英國船艦仍沒有供應檸檬。 • 英國商船更是延後到 1865年,才開始學習採用。 那麼重要 (致死率高 ),化解的方法是那麼簡單 (只要供應檸檬 )。 • 從實驗證明 (1601年 )至被接受 (17931865),時間落差兩百多年。 Ayo 教材 (2020/10/7) 38 自然保育 vs. 拓荒精神 • 文明興起後,數千年來累積形成「改造環境」和「荒野無用」的觀念,以及歌頌「拓荒精神」 (frontier spirit)的文化,至今仍是社會的主流典範。 • 『 自然保育 』 ,至多只是列入未來的新典範。 已發展國家的人們雖然已有 『 自然保育 』 (保護和保留自然野地 )的觀念,但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甚至是對自然的「改良」等,仍然是主流的想法。 Ayo 教材 (2020/10/7) 39 最多元,最豐盛的時代。 • 物質和能源的生產與消耗,種類和總量都是空前的最大。 溫室效應、氣候變遷、化學風暴等,如同「明天過後」 的警訊,讓人們擔心文明場面,是否可持續。 • 「自然世界」,是否可持續支撐人類文明活動。 人類文明是否走上「自殺」的絕路。 • 幫助人類創造科技的「自然科學」 (natural science),是否可化解困難。 特 • 生態學,是否可開創可持續的未來。 Ayo 教材 (2020/10/7) 40 自然世界與人為環境 • 「世界」可分為自然世界和人為世界,以及自然與人為混合世界。 • 人類是自然世界的產物,屬於自然世界的一部份。 然而,人類自從農耕開始,即踏上「改造」自然 (環境 )的不歸路。 • 於地球上出現,人為環境 (力量 )與自然環境(力量 ),相互對抗的現象。 3 Ayo 教材 (2020/10/7) 41 人為力量 vs. 自然力量 • 人為環境,是硬性的,從自然世界中,運用科技力量,企圖硬切割出來的環境。 人為地景呈現的出來的狀況,通常是直線的,整齊的。 – 相對於人為環境,自然環境是軟性的,是滲透性的,從人為環境邊緣,甚至是從人為環境內部,滲透。 • 人為環境的建構,通常是一次 (短期內 )完成。 – 自然力量則是不捨晝夜,長期的,持續的運作。 • 人為力量於局部地區,是可改變自然環境,但自然力量長期運作,零存整付,終究會反撲回來。 Ayo 教材 (2020/10/7) 42 人為 vs. 自然 城市,鄉村,住家房舍,是建構於自然世界中的人為環境 (世界 )。 人為環境中,蟑螂、螞蟻、蜘蛛、壁虎、老鼠、野草,等代表著自然環境的滲透力。 Ayo 教材 (2020/10/7) 43 人為力量 vs. 自然力量 • 以 大台北地區 為例,人為力量,將自然河道截彎取直,興建堤防,壓縮河道,增加人為環境可利用的範圍。 但來自山區水源的沖刷力,持續運作,河道內的淤沙持續的增高。 為維持人為環境的場面,需要持續的清理淤沙,加高堤防。 被堤防圍住的人為環境,就如同一個大臉盆,大雨來時,就必要有抽水機,將大臉盆內的積水抽排出去。 • 倘若人為有足夠的力量,持續清理淤沙,維護或加高堤防,抽水排水運作可承擔,人為環境的場面,是可維持。 但萬一有些防線出現瑕疵,或是自然力量突然出現激烈,將會有「零存整付」的災難。 自然力往往終究會找到回家的路。 Ayo 教材 (2020/10/7) 44 資源有限 • 人類生活 (包含生產、消費、遊憩等 )所需的事務、物質 (含有機和無機 )、能量,都是資源。 • 資源,指任何有形或無形的,可利用,有助於維持生計的物質、能量或空間。 • 「自然資源」,是指在自然狀態下就有價值的資源,諸如,土地、空氣、水、礦物、森林、草原、食物、景觀、生態功能 (含自淨力 )。 採礦、採油、漁撈業和林業,即是獲取自然資源的工業。 • 自然資源是人類的自然財富,亦是維持文明生活的支柱。 4 Ayo 教材 (2020/10/7) 45 •人口 •耗用資源 •污染 • 人口 (Population)、資源 (Resources)和汙染 (Pollution),形成 PRP模式。 原概念參考: Chiras(2020)。 •開發資源 Ayo 教材 (2020/10/7) 46 資源有限 • 人口需求,增加自然資源開發。 • 使用自然資源,供給人口需求。 • 開發或使用自然資源,產生污染,傷害自然資源,影響人類健康與生存。 • 人口生活的維持,取決於資源可持續供應,污染維持最低,可自然淨化。 • 任何文明生活發展都需要資源,且其發展往往終將受限於各種資源最欠缺的一項 (或多項 )。 • 整體而言,任何地區 (或是整個地球 )的資源,終究有限。 Ayo 教材 (2020/10/7) 47 國民福祉 國外 環境品質 ( ex . 水資源 ) 消費能力與消費量 GNP 投資 自然資源的存量 ( 森林、礦產 、水土涵養 ) 自然資源的耗竭 污 染物 產生與分佈 自然再生 農工業生 產 圖 4. 自然資源與國民福祉的關係示意圖。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yo 教材 (2020/10/7) 48 167。 蘇美爾 (Sumer) 文明的歷史 • 農耕的出現: BC6,500 • 文明生成: BC4,300 BC3,100 (1千 2百年 ) • 統一戰爭: BC3,100 BC2,400 (7百年 ) • 帝國建立: BC2,371 – 亞卡得部落征服帝國 BC2,316 BC2,230 – 分裂 BC2,230 BC2,120 – 統一 BC2,113 BC2,006 – 巴比倫王國 BC1,894 BC1,595 – 亞述興起 BC 14世紀 – 亞述帝國 BC744 BC609 • 目前:文明發祥地, 一片廢墟,多個國家 5 Ayo 教材 (2020/10/7) 49 167。 蘇美爾文明的發祥地 • 位於 Twin rivers (Tigris 和 Euphrates),目前是 Iraq 的南部。 • 這兩條河,源自 Armenia 山,流經 Fertile Cresent 和 Mesopotamia 平原,進入 Persian Gulf。 Ayo 教材 (2020/10/7) 50 167。 蘇美爾文明的科技 • 1. 農業: – 拉犁 – 灌溉工程 引水灌溉,築河堤與運河,渠道 – 品種選擇 棗椰樹和大麥新品種 • 2. 其它: – 有輪子的車,造船,輪製陶器,泥磚 – 青銅的煉製 (軍事 ) – 有文字,數學 Ayo 教材 (2020/10/7) 51 167。 蘇美爾文明的文化生活 • 1. 神廟公社 (造神運動 ) • 2. 官僚体制 – 隨著國土的擴張,人口的增多,國內各種紛爭,事務和問題隨之愈多愈複雜,管理技術則隨之興起。 • 3. 「文字」是權貴的特癥與代表 • 4. 有歷史紀錄 • 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