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感染量或50组织细胞感染量id50或tcid50测定法内容摘要:

猴肾细胞对人腺病毒而言 ,被称为非容纳细胞 , 而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则是容纳细胞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病毒和其他生物一样 ,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 .对病毒遗传与变异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 ,即传统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两个阶段 一 统遗传学 主要是用表型的病毒变异株之间遗传物质交换来分析各种病毒基因所编码的生物学功能。 采用突变株 (从自然界分离的 )或用紫外线、亚硝酸等理化因子诱发而得到的变异株 ( 一)突变株 是由于病毒基因组核酸链中发生碱基置换、缺失或插入可引起的自发突变( 106108),也可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突变 比较常见有: 温度敏感突变株: 28~35℃ 可复制 , 37~40℃ 则不可复制 宿主范围突变株:改变了宿主范围 抗原性突变株 致病性减弱及耐药性突变株 突变株是指基因改变而发生某些生物特性改变的毒株。 当该突变株能较稳定地存在 , 并可在相应的宿主细胞中传代与存活 , 则称为变异株 ( 二 ) 重组与重配 两种不同的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 , 有时可发生基因的交换 , 称为基因重组 , 其子代称为重组体 对于基因分节段的 RNA病毒 , ( 如流感病毒 、呼肠病毒或轮状病毒 ) 通过交换 RNA节段而进行 ( 三 ) 表型混合 指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 , 一种病毒所产生的衣壳或包膜包在另一种病毒基因组 ( 核酸 ) 外面的现象。 这种改变不是遗传型的改变 , 而是表型的混合。 再次传代所产生的子代病毒特性 , 将由病毒核酸所决定 二 .分子遗传学 2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了用分子遗传学及克隆技术研究病毒基因 , 从而将病毒遗传学推进到分子遗传学阶段 , 开展可对病毒基因组的全面研究 ( 一 ) 开展病毒基因结构分析 病毒保护性表位的确定 病毒抗原高变区的分析 与毒力相关的基因编码区的分析 耐药性变异分析 作用于病毒基因的某些细胞蛋白研究等 第五节病毒的分类 一 、 根据生物学和理化特性分类 主要根据病毒生物学性状和理化特性分类 ① 核酸性状 包括核酸类型与结构 ② 病毒体的形态与大小; ③ 病毒体的结构 衣壳的对称型 , 有无包膜 , 衣壳壳粒数目及核衣壳直径; ④ 对乙醚或氯仿等溶剂的敏感性等分类。 将病毒分为 20个科。 其中 7个病毒科属于 DNA病毒 , 13个病毒科 (包括逆转录病毒 )属于 RNA病毒 ( 二 ) 根据组织亲嗜性分类 根据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及靶器官来分类 ,也不是绝对的分类 , 但对临床医学有实际意义 1 泛嗜性病毒 麻疹病毒 、 风疹病毒 、 天花病毒 、 黄热病病毒等 2 嗜神经性病毒 狂犬病病毒 、 流行性乙 3 嗜肺性病毒 流感病毒 、 呼吸道合胞病毒与鼻病毒等 4 嗜肠性病毒 轮状病毒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 嗜皮肤性病毒 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传染性软疣病毒等 6 嗜肝病毒 甲、乙、丙、丁及戊型肝炎毒 7 嗜淋巴细胞性病毒 嗜 T细胞白血病病毒 (HTLV1, HTLV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EB病毒以及 HHV6等 8 其他病毒 肠道病毒 70型 (出血性结膜炎 )与腮腺炎病毒 (侵犯唾液腺 ) 卫星病毒和类病毒:是一些新的非寻常病毒的致病因子的子 * 卫星病毒:多数与植物病毒有关,少数与噬菌体动物病毒相关。 * 类病毒:主要引起植物致病,比病毒还小的杆状 RNA分子,无包膜或衣壳,在细胞内增殖,利用宿主细胞的 RNA多聚酶 II进行复制 * 朊粒: 为传染性蛋白因子,没有核酸,曾一度归为非寻常病毒致病因子;但经近年深入研究,认为不宜列入病毒范畴,其生物学地位待定 第 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病毒侵入机体并在体内增殖 , 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病毒感染。 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 、 机体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病毒特征的疾病 , 称为病毒性疾病 病毒感染是从侵入宿主开始,损伤和改变细胞的功能引发疾病,因此,可从整体及细胞两个层次分别阐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