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崔盘根内容摘要:

(续) 第一代抗组胺药 •与组胺受体竞争性可逆结合,结合力弱 •口服后多在半小时起效,最长 1—2h, 作用维持4—6h •部分(扑尔敏、安太乐)半衰期随年龄而改变:儿童较短,老年人较长 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分类 •乙醇胺类:本海拉明、氯马斯汀 •烃胺类:扑尔敏、曲普利定 •哌啶类:赛庚啶(抗胆碱、抗 5HT) •哌嗪类:去氯羟嗪、氯环利嗪(作用一般强而持久) •吩噻嗪类:非那根 •已二胺类:吡拉明(少用) 兼有作用 •镇静 •抗胆碱 •局麻 •止吐 •抗晕动病 •抗炎、抗过敏(独立于抗 H1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胆碱能受体阻断作用 •抗 5HT 适应症 •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非变态反应性疾病镇静止痒:神经性皮炎、多形红斑 –抗组胺药无效或弱效的瘙痒 : • 非组胺类化学介质引起的瘙痒(蛋白酶) • 阿片类受体激活引起的中枢性瘙痒 • 表皮内 C纤维直接受刺激(干燥、尿素) •抗晕动 副作用 •中枢抑制作用:最常见 •中枢兴奋:扑尔敏、羟嗪类常见。 癫痫病人慎用 •胃肠道反应 •增加体重:赛庚啶 •抗胆碱作用:阳痿 •致敏作用: •血液系统损害: WBC减少,赛庚啶 G6PD •其它:一过性低血压、喉头发紧等 第二代抗组胺药 • 1980’ s- 第二代 H1受体拮抗剂 –优势:无抗胆碱能样作用、相对第一代较少引起嗜睡 –非竞争性结合,作用持久 –不足: • 部分(特非那定 /阿斯咪唑)会引起心脏毒性 • 部分(西替利嗪)嗜睡、运动及认知能力下降、酒精叠加作用 • 部分(特非那定)与食物 /药物相互作用 • 对缓解慢性变应性炎症症状(如:鼻充血 /堵)改善无效 第二代抗组胺药(续) •特非那啶:略 •息斯敏:略 •西替利嗪: –哌嗪类,安太乐羧基化代谢物 –抗嗜酸细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