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考化学复习研讨第一轮内容摘要: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物质的性 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 请分析: ( 1)金刚石很硬,而石墨却很软。 原因是 __。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红。 原因是 _________。 ( 3) CO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 CO具有还 原性,可以用来。 (答一点即可) 典型例题。 ⑴左图所寓示的含义是 _____ ___; ⑵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是 ____。 ⑶ 为了减缓温室效应,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比如 纸张双面使用.纸张双面使用和减缓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是 ____。 ⑷ 请你再举两件你可以做到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的事情。 典型例题 、一氧化碳、氧化铜、氧化碳、稀硫酸五种物质,它们之间发生反应,可用“ A+B → C+D ” 表示。 ( 1)若 A为单质, A与 B在高温下反应,可观察到固体粉末由黑色逐渐变红,则 B是 ,其反应类型为。 ( 2)若 A为气体化合物, A与 B在高温下反应,可观察到固体粉末由红色逐渐变黑,则 B是。 ( 3)若 A溶液 pH﹤7 , A与 B在常温下反应,可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则 A与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反应类型为。 典型例题 ,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性质。 ①当打开 K关闭 K2时,利用 I、 Ⅱ 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 (填字母 )。 a.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②当打开 K关闭 K1时,可以利用工、 Ⅲ 装置制得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要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 典型例题 、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污染物,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① 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 ②实验开始时,先通人 CO一段时间后,再加热,其原因是 ③实验中图 A处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④该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请指出改正方法 典型例题 5分左右,由于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较广,命题灵活性很强,有时分值较高。 ,注意归纳总结 3. 掌握气体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联系 ( H氨气) (如碳的稳定性的应用、二氧化碳的应用等) ,熟练掌握本单元知识 本单元在中招中的分值和复习建议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知识体系 一、燃烧 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 跟氧气(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爆炸和爆炸的条件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可引起爆炸 爆炸的条件:有限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常用的灭火器 燃料燃烧的方法: ( 1)有足够的空气(氧气) ( 2)增大与空气(氧气)接触面积 煤、石油、天然气 二、化石燃料 新型能源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重要考点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易爆物的安全使用等。 (2020)环境问题是 2020年“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之一。 下列情况中:①煤的燃烧 ②工业废气的排放 ③动植物的呼吸 ④汽车尾气的排放,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2020)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 氢氧化钠应选用的标志是 【 】 ( 2020).红磷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满足的条件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红磷做“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 实验时,若红磷的量不足,所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 、“偏小 或“不变” )。 ( 2020)燃煤排出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 A.温室效应 B.白色污染 C. 酸雨 D.臭氧层破坏 典型例题 、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C.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制得焦炭 D.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 “火要虚”的实质是 ( ) A. 散热的速度加快 B. 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 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典型例题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 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4. 小文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内容时,做了以下实验,用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火焰。 ( 1)以上实验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实验 1 ,实验 2 ; ( 2)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的实例。 24分 .今年由于南非德班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的召开,所以与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试题要引起今年备考注意试题的挖掘。 ,注意知悉归纳总结 ,熟练掌握本单元知识,注意掌握复习的难度。 (非主干知识) 本单元在中招中的分值和复习建议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金 属 材 料 合金 金属 物理性质 (铁、铝、铜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色、态、延展性、导电性、 传热性、硬度、密度、熔沸点 化学性质 与氧气的反应 与酸的反应 与盐的反应 置换反应 金属活动 性顺序 (铁、铝、铜、镁) (铁、铝与铜盐、铜与银盐、汞盐) 金属资源的利用 金属资源的保护 ⒈ 铁的冶炼:原料、原理 ⒉含杂质的物质的计算 ⒈ 防止金属锈蚀 (铁锈蚀 条件和防止方法 ),⒉回 收利用废旧金属,⒊合 理、有计划开采矿物, ⒋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铁合金 (不锈钢、生铁、钢 ),铜、铝、钛合金 两 者 性 质 上 不 同 (镁、锌、铁与 盐酸、稀硫酸) 知识体系 重要考点 质确定的 的化学性质 ① 大多数金属能跟氧气化合生成金属氧化物 ②跟酸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表的用途) (酸为盐酸 HCl和稀硫酸 H2SO4;铁为十 2价) ③ .跟盐溶液的反应(置换规律) (注意:钾、钙、钠除外;铁为十 2价 ) 、海洋、人体中的存在 : CO+金属氧化物 ==金属 +CO2 3CO+Fe2O3====2Fe+3CO2 4CO+Fe3O4=====3Fe+4CO2 高温 :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强,机械性能好,耐腐蚀强。 高温 高温 (2020)炼铁原理是在高温下用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在实验室里,可以利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 1) A处玻璃管内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 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 3)待 A处玻璃管内的物质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该玻璃管。 在断开 A和 B连接处之前仍应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到玻璃管内的物质完全冷却。 若不继续通入一氧化碳,可能出现的后果是。 (2020)为探究锌、铁、铜、银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一组实验。 这组实验并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需要再补充一个实验才能完全证明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请写出所补充实验的步骤、现象及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20)请回答下列有关金属的问题。 (1)铝是活泼金属,为什么通常铝锅却很耐腐蚀 ? (2)右边是某探究实验装置图。 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 (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开始时 U型管两端的红墨水液面相平 ) (3)X、 Y、 Z是三种金属固体,将 X和 Y浸入稀硫酸中, Y溶解并产生氢气, X无变化;将 X和 Z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X表面有银析出而 Z无变化。 ①判断 X、 Y、 Z和银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②具体确定一种 X后,写出 X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20)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其应用十分广泛。 ( 1)铝的利用比铜和铁晚得多。 下列因素与金属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先后顺序与下列 有关。 A.金属的活动性 B.金属的导电性 C.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 ( 2)相同的铁栏杆,为什么安装在南方沿海地区比安装在北方更容易生锈。 ( 3)写出用盐酸清洗铁锈(主要成分为 Fe2O3)的化学方程式。 典型例题 ,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典型例题 Mg、 Fe分别与稀盐酸作用,产生 H2的质量m(H2)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 V(稀盐酸)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 、铜、铁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铝在空气中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是。 (2)用铜制电线主要是利用铜具有良好的 性。 (3)铁制品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 焊接铁制品时,通常先用稀盐酸除去其表面的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防止铁制栏杆锈蚀的一种方法是。 具,在工农业生产研究中有重要应用。 常见的金 属活动性顺序表如下: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1)解释不能用铁质容器配制硫酸铜溶液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验证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应选用的溶液 是:。 (3)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写出一条即可)。 典型例题 ,高科技新材料 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金属。 请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2)根据下图的应用实例,试说出金属具有的两点物理 性质 (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已经开始炼铁。 ①写出磁铁矿 (Fe3O4)与 CO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