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发展研究内容摘要:

高句丽时期,即使在偏僻的村庄里,也修了“扁堂”,年轻人都聚在这里读书和射箭。 直到 8 世纪,新罗选拔人才时还只看应考人的射箭成绩。 这说明当时射箭活动非常盛行。 高丽和李朝时代,国家仍然鼓励射箭,全国人民特别关心射箭活动。 射箭是培养智慧和勇敢精神的高尚体育活动。 射手从箭筒里抽出箭搭在弓上,拉开弦猛放手,箭立刻离弓飞去,击中约有 100 米远的靶子,这时射手兴奋是任何比赛无法比拟的。 朝鲜自古以优质弓箭产地而著称。 古朝鲜的“檀弓”和高句丽的“貊弓”曾驰名于许多遥远的海外国家。 李 朝时期用胶水黏动物的角、筋或木料做成角弓。 角弓的制做方法独特,质量又好。 射箭赛可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两种。 比赛分两组进行,每个人射 5 支箭为 1“顺”,射 3 顺或 5 顺,以中靶的总数来决定胜负。 在射箭比赛中,获得冠军的人被授予当年“状元” 的称号和奖品。 冠军的奖品是一张弓,亚军和第三名是一套箭和一把伞。 在射箭比赛中输了的一组叫做“芒之”,他们要摆酒席请取胜的一组吃饭。 如果输方不服气,可以要求再次进行比赛,但在复赛中又输了,那么这一组就被称为当年的败者。 赛场一般都盖个亭子,亭子对面要竖立箭靶子。 从前在朝鲜各地有不少带 亭子的射箭赛场,开城地区尤其多。 开城曾有过四个比较大的射箭赛场:子男山顶上的“虎亭”“观德亭”“反球亭”“君子亭”等。 每当进行比赛时,四大赛场的观众人山人海。 射箭不仅是为了狩猎和打仗,而且还是一种竞赛项目。 韩国弓类繁多,如“正两弓”、“礼弓”、“木弓”、“铁弓”等。 流传至今的有木弓、角弓。 木弓用木料制作,用于狩猎和打仗。 角弓用牛、羊角装饰,用于狩猎打仗,也用于游戏比赛。 据史料记载,新罗每逢八月十五,在锣鼓声中进行射箭比赛,以马匹和布匹奖励优胜者;高句丽也于每年三月三日,在乐声中举行骑射比赛,选拔勇武之士。 后来射箭作为一种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春秋两季,在射亭(固定的射箭场)举行箭术大会,分两组,每组十五名,经三轮较量,决定胜负。 六、拔河 拔河是朝鲜民族自古流传的既有乐趣又有体育意义的集体竞技游戏之一。 拔河赛根据不同地区的的习惯,分别在正月十五或八月中秋进行,要赛几天才能决出胜负。 从前,忠清道一带的人用草绳进行拔河比赛,而庆尚道一带的人是捆上 11 4050 条葛藤进行拔河赛。 过去,先由 1213 岁, 1618 岁的青少年分两方进行比赛,起初用的绳子又短又小,称之为“小儿绳”。 进行拔河赛的前几天,两方青 少年都在自家的村子里,挨家挨户收集稻草编草绳,草绳编好,双方就聚在两个村子的交界处,等新月一出来,就开始比赛。 当初,大人虽不参加“小儿绳”拔河赛,但很关心,不分男女老少都来观看助威。 这种小儿拔河赛要反复七八次以上。 后来,绳子渐渐变粗变长,参赛的人也越来越多。 最后的决赛在正月十五或十六日进行,这时男女老少都赶来观看比赛,青壮年自然都成了“选手”,并且双方都有穿着红红绿绿衣裳的农乐队吹唢呐、敲锣打鼓,奇声呼喊,鼓励自己的选手取胜。 拔河比赛以“面”或“里”为单位 ,男女老少几乎都参加。 比赛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千 人。 赛前,比赛双方各收集稻草、葛、麻等料,拧成草绳。 双方的草绳分别称做“雄绳”和“雌绳”。 它们的绳头分别留有一小环和一大环。 比赛时,“雄绳”的小环套入“雌绳”的大环里,似交媾状,然后在小环里别一小木棍,将双方的绳子牢固的连接在一起,各方的绳子都分干绳和支绳。 干绳的粗细视参加人数而定,直径一般为五、六十厘米,长达三、四百米。 赛前全村人集合在一起,由农乐队开场,比赛双方在乐鼓声中,扛着绳子,成百上千的簇拥入场,按总裁判的指挥,比赛双方拉紧干、支绳。 比赛一开始,几千民名农乐拉拉队和群众呐喊助威,如同山呼海啸,震天 动地。 经 10— 30 分的激烈较量,决出胜负。 胜者将全部拔河用绳据为己有,然后,举行庆功活动。 ① 拔河比赛是最能体现集体智慧和力量、培养对自己乡土自豪感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要在比赛中取胜,全村的人必须紧密团结,一致行动。 正因为如此,拔河赛成了培养人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同心协力争取胜利的崇高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良好的游戏活动。 在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朝鲜的黑暗时期,强行废除了朝鲜优秀的传统习俗,群众性的拔河游戏也被禁止了。 甚至有些少年拿小绳子摆样子也被抓去挨打。 七、马上才艺 所谓马上才艺就是指马上的表演,所以通常称之为 “马戏”曲马”“马艺人”。 朝鲜自古水清草多,在许多海岛上设有数百个牧马厂,驯养着大批的马,直到 15世纪还将数以万计的马出口海外。 朝鲜人不仅善于养马驯马,还善于骑马,其技艺水平很高。 马上才艺主要选用训练的较好、个头大、颜色又好的马,并且多用 ① 徐恩禄 权伍铣、《韩国风俗民情研究》、东方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版、 127 页 12 儿马。 表演用马多用白色的马,有时还可以选用嘴角黑、眼皮黑、肚脐黑、蹄子黑的白马,虽是黑马但蹄子是白的也可以用。 另外,也有人选用黄颜色的马、黄白两色的马、马鬃马尾黑的白马、马背上长黑毛的黄马等。 马上才艺分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骑一匹马表演的“单马表演”,另一种是骑两匹马表演的“ 双马表演”。 1718 世纪流行的马上才艺的骑马术有六种技艺:直立在马鞍上驱马前进、马背上左右腾越、马上倒立、马上横卧、藏身、向后躺。 马上才艺常常用来比赛,较量谁的动作又准又快、又平衡又协调。 马上才艺比赛有跑马、骑马击球、起马射箭、骑马射箭、骑马舞剑、骑马掷枪、骑马耍鞭棍等,马上才艺也曾成为军事训练项目之一。 朝鲜曾给日本的骑马技术以极大的影响。 1634 年日本使臣前来朝鲜请求给他们派马上才毅选手进行表演。 日本的幕府将军看了表演之后赞叹不已。 据日本《和韩武家名手》一书记载,日本的骑马术是在新罗末期从新罗传到日本去 ,并加以发展而成。 八、击球 在朝鲜半岛,很早以前就有骑马打球的比赛,叫做击球。 高丽著名诗人李奎报曾赞不决口的说道:“世上再没有能比得上击球的东西。 ”可见击球是一项非常愉快的比赛。 在五月端阳击球活动特别热闹,这天人们天一亮就穿着节日盛装赶到击球场,观众人山人海。 击球比赛时,选手们分为左右两队列队入场,由一个女人站在中间把球高高的抛向空中,这时两队选手骑上马赶来抢球,击球赛便开始了。 击球赛的球门有时立在赛场的两侧,有时立在赛场的中间或一侧,还有时不立球门。 击球杆长 1 米多,杆头作成类似饭勺的形状,便于击球。 球多 半是用木头削成圆形,并涂上红漆。 朝鲜的击球术流传很久,高句丽人民尚武精神很强,特别喜欢击球运动。 自高句丽中叶至李朝时期,击球十分盛行。 十五世纪世宗大王曾强调击球运动的意义,说他是“通过击球练习打仗”,又说“善于击球者便是善于骑马、射箭、掷枪、用剑的能手”。 李朝历代国王都很注重击球运动,视其为武术的重要一项,和其他武术项目一视同仁。 在例行的阅兵典礼上,照例要进行击球比赛,表彰优秀的选手并大加奖励。 李朝时期甚至把击球列为武科考试的一项,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击球作为广大人民的民俗游戏,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在军队里成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百姓和士兵们常常携带木球走路,走到平坦的地方就痛快地玩一场击球游戏,这成了习以为常的游戏。 击 13 球不仅为男人所喜爱,而且妇女们也很喜爱。 古典小说《玉楼梦》里有一段是具体描写击球场面的。 其主人公都是妇女。 小说里有这样的描写,如“鼓声一响,有人以熟练的技巧击木球,球儿腾空而上。 ”又如“有的选手两手各持一个击球杆,左打右击,技艺非凡”。 如上所述,朝鲜人民很早就创造和发展了击球运动,为骑马和武术训练提供了良好条件。 九、顶罐走 顶罐走路是朝鲜族妇女的生活习俗。 朝鲜族妇女以吃苦耐劳著 称,她们从儿时起即开始学习顶罐走路。 在长期锻炼中能做到顶罐不用手扶,走起路来自然轻松,大方有节奏。 每逢节日,朝鲜族妇女身着各色彩裙,举行顶罐竞赛走比赛。 “顶罐走”类似竞走。 有 80 米、 100 米、 200 米和 400 米接力走及障碍走等,行走过程中水从罐中溢出或跌落为犯规。 “顶罐走”也可用各种不同动作与队形变化进行表演。 第二节 益智类 一、高丽象棋 朝鲜象棋与中国象棋很相似,棋盘相同。 但有一些规则不同,将帅可在框内走斜线,士的走法不同于中国象棋,未开局前,象、马地位可互易,双方象、相照“用”字角过河,可充做进攻子 ,兵、卒在己方阵地上,未过河前可横行,过河后可退,一方的炮不能吃对方的炮,如隔子打子,中隔一子时,不能发生打子即照将的效力,炮隔子能走。 二、围棋 围棋在朝鲜有它久远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很流行。 传说百济的盖卤王是个棋迷,不顾国事,整天坐着下棋,可见,围棋在当时是一项很盛行的娱乐游戏。 有关朝鲜围棋之盛况,在当时为很多国家所知。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孝成王的棋艺早已著称于中国。 中国七世纪编撰《周书》一书中指出,百济广泛流传的娱乐是围棋。 围棋招数高深而多样,是一种能够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高尚娱乐活动。 它要用包围敌阵的高招才能取胜的娱乐,所以,从前武士们特别喜欢它。 围棋由棋盘和棋子构成。 朝鲜人下围棋时,将棋盘放在高约 30 厘米的盘架上面,棋盘下面安放几条铁丝,使它在放棋子时发出响声,以引起玩者的 14 兴趣。 棋盘多用梧桐木制成,因为梧桐木比较轻柔,放棋子时有快感。 棋子直径约有 1 厘米,多用贝壳或河边黑石子磨制成扁圆形。 三、其它棋 朝鲜还有一些民间棋,一般都是用吃掉或堵死对方棋子的方法取胜的游戏。 这些棋的下法很简便,随时随地可以下。 棋的种类有“田字棋”“井字棋”“六子棋”“五子棋”“对垒棋”“八道棋”等,各有独特的取 胜方法。 有的如同围棋,双方一个一个地放子包围对方的棋子;有的如同象棋,双方都摆完棋子后,移动棋子吃掉对方。 其方法多种多样。 这些棋成年人可以玩,儿童尤其喜欢玩,它推动儿童的智力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下棋时通常是弱者先走。 四、花图 花图是在朝鲜族中非常流行的一种纸牌。 花图是将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的图画在一定规格的纸上,如按月序画松、梅、樱、黑胡枝子、兰草、牡丹、红胡枝子、空山、菊、丹枫、梧桐、雨,每月四张牌,共 48 张牌。 其玩法很多,但一般按月凑牌 ,以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 玩花图的,以老年人和中年人为主, 他们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晚花图,也吸引了一些年青人在节假日玩。 五、铁连极 朝鲜族的一项传统武术活动,已有 500 年以上的历史,武术套路以器械为主,其中“铁链极”为著名器械。 铁链极类似中国武术活动中的大梢子。 在一根齐肩高的棍端,有一圆环,环上套连着三根并列成放射状的短节,长有尺余,舞动起来双手握棍,风格勇猛,控制范围大,有砸、抡、扫、缠、盖、架、格等技法‘配以多种身形,异常精彩。 六、投骰 投骰是朝鲜族流传已久的民间游戏活动,早在朝鲜历史的三国时代就有流传,并十分盛行。 这种游戏起源于高句丽国的五个部族,即奴部 、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之间的相互往来之中,五个交叉点上的大圆圈,分别代表五个部族,其中灌部为始发点,也为终结点。 各大圆圈之间一串串小圆圈,代表了一个部族走向另一个部族时所要走的步数距离。 许多年来,每逢年节或者吉庆之日,朝鲜族都要进行投骰活动,以增添节庆气氛。 开展这项活动,场地比较自由,室 15 内桌面上,室外平整的地上,都可以进行,很容易组织活动。 这也是许多年来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① 三国时代称“掷泗”。 “泗”为古代韩国语中所用的汉字,意为投掷用的四根木棒,李朝时代称“掷泗戏”。 现在韩国称“掷骰”或“尤茨 ”。 此游艺用具有骰子、棋盘、棋子。 骰子需要 4 个,一般用木条做成,将 15 厘米长、直径 5 厘米的圆木棍中间一劈为二,将截面染成白色,圆面染成黑色。 棋盘是在纸板或地上画一圆圈,中间画两条相互垂直的直径红,圆周与直径线相交处画四个较大的圆点,在圆周上共等距标出 19 个圆点,圆心也是大圆点,圆周上其中较大的圆点既是棋子的出入口。 每方棋子也必须是四个,可以随便用豆粒之类充当,但各方要有区别。 玩之前,各方要通过投骰子来决定先后顺序。 掷“骰子”时,一次同时掷四个,出现一个白面为“一点”,两个白面为“两点”,三个白面为“三点 ”,四个白面为“四点”全是黑面为“五点”,谁的点多,谁先掷骰子走棋。 按掷出的点数在棋盘上以逆时针方向走棋子,若按点数恰好落子于他方棋子的位置,可以将其吃掉,继续掷骰走子,若棋子落在大圆点处,下次必须抄近道走子。 率先将四个棋子都走出去为胜。 在朝鲜,临近旧历年开始玩尤茨,正月初全国各地都玩尤茨游戏,十分盛行。 尤茨是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是朝鲜人民最喜爱的民俗游戏。 用以玩尤茨的器具因地而异,也因所用的器具不同分别叫做“木条尤茨”“栗子尤茨”“豆瓣尤茨”。 尤茨的游戏法多样而有趣味,是民间具有代表性 的娱乐活动之一。 第三节 民间传统歌舞 一、农乐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表现农耕生活内容历史最长的舞蹈,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后发展成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形式。 农乐舞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 其表演队伍,均由持小锣的舞者指挥,一般队伍由 29 人组成,先导者持 令旗 或 农旗 ,后面是乐队及扮演的各种人物,其中有唢呐、太平釜、上剑、副剑、从剑、首长鼓、无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及官吏、猎人 、执事、农妪、假女、舞童等。 舞蹈中“象帽” (戴一种斗笠 )的表演别具一格,舞者 ① 谷丙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 199。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