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之经济管理内容摘要:
产业关联度的计算: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影响力,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感应度,产业关联度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之和。 过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过密环境基准要求选择能满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强化社会防止和改善公害的能力,并具有社会资本能力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劳动内容基准要求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要考虑到发展能为劳动者提供 安全舒适和稳定劳动场所的产业。 比较优势基准: 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建立在地区比较优势基础上:比较优势系数 =比较集中率系数 (产业规模优势) *比较输出率系数 (专业化生产程度) *比较生产率系数 ((生产率高低) *比较利税率系数(保证财政收入稳定) 短缺替代弹性基准、增长效应基准、瓶颈效应基准:需求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产业关联基准在运用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条件:整个产业结构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不存在二元结构矛盾,产业基础比较完备,不存在瓶颈制约,产业间要素流动畅通,不存在要素流动障碍,产业素质较好, 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我国学者周振华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三项标准:一是重点扶持无法替代的短缺性产业,满足社会最迫切也是最不可或缺 的需求的短替代弹性基准;二是重点支持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产业,以保持经济增长后劲;三是重点发展具有瓶颈效应的产业,以改善产业结构聚合素质的瓶颈效应基准。 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支柱产业支持政策 《 90 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选择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战略产业的 扶植 政策 战略产业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型产业。 战略 产业的特征: 技术性和扩张性; 经济效益的长期性; 关联性和渗透性。 战略产业扶植政策的原则: 战略产业扶植政策的目标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要求一致; 战略站业扶植政策必须与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 战略站业扶植政策必须与发挥市场的作用相结合; 资金扶植必须与政策优惠相结合。 战略产业扶植政策的内容: 贸易保护政策; 经济、法律、行政措施; 战略产业调整政策; 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政策。 衰退产业援助政策 ; 幼稚产业保护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 是指国家对产业技术发展实施指导、选择、促进 与控制的政策的总和。 产业政策的必要性表现在: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分配资源难以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 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需要国家的投入和组织; 迅速增强本国的技术力量需要政府干预。 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和手段:产业技术的手段可分为直接干预手段和间接干预两大类;补助金、委托费、税制优惠、融资支持、提供指导等是间接手段。 产业技术政策的分类: 产业技术进步的指导性政策; 产业技术进步的组织政策; 产业技术进步的激励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趋势: 三大趋势:一是政策的目标体系越来越丰富、完善;二是政策措 施和手段越来越具体、务实;三是突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发展水平的度量,内生增长理论的含义,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 经济增长概念: 仅仅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再到繁荣,周而复始。 经济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变动率作为衡量指标。 经济增长率 g 可以表示为: g=△ Y/Y △ Y—— 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或人均)的改变量 Y—— 经济总量(或人均)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定义: 一国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增长的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 库兹涅茨总结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征: 人均 GNP 和人口加速增长的趋势(产品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 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率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变率很高; 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迅速转变; 经济增长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现象,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经济增长在 世界范围内是不平衡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相当大,因而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限制。 经济发展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所引起的 经济结构的演进 ,以及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甚至观念、习俗等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变革。 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和布鲁斯在合著的《经济发展》中给经济发展的定义:物质福利的改善,尤其是对那些收入最低的人们来说;根除民众的贫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盲、疾病和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构成,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活动;以生产性就业普及劳动适龄人口而不是只及于少数具有 特权的人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以及相应地使有着广大基础的集团更多地参与经济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决定,从而增进自己的福利。 经济发展的特征: 投入机构的变化: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手工操作到机械化操作,传统的生产方法到现代生产方法,劳动密集型技术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技术。 产出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扩大,最终成为经济中最大的部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构成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分配状况的改善。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具体如下: 二者对应的研究对象不同,经济增长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经济发展则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经济增长主要是指短期的经济变动,经济发展则着眼于长期的发展趋势;经济增长仅仅是一个数量上的概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量在外延上的扩大,经济发展不仅看经济规模的量在外延上的扩大,更着重于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 可以说,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资源利用方法上的进步;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 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发展水平的度量: 人均 GNP或 GDP的增长不一定标志着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首先,增长的度量指标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而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其次,增长的度量指标通常是公认指标,而发展的度量指标则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 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采取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性指标;另一方面是采取相对简单的衡量人的基本需要是否得以满足的生活质量指标。 综合性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比较有代表的有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的16项 综合发展指标和阿德尔曼与莫里斯的 40 个变量的指标体系。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PQLI):由三个指标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 人们在 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 较高的人均收入并不是较高生活质量的保证。 人类发展指数( HDI): 联合国发展委员会从 1990 年开始公布人类发展指数,该指数试图对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地位进行分析。 人类发展指数根据发展的三个目的或最终产品: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人类指数把所有国家分为三组:低度人类发展( )、中度人类发展 ( )和高度人类发展( )。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导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应该包括投入的增加和单位投入要素所生产产量的增加两个方面。 丹尼森在《经济增长因素》一书中把经济的长期增长因素概括为两大类五个方面:其中的两大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和投入要素的生产率,投入量(劳动就业的数量和质量、资本和土地的数量)、投入要素的生产率(资源配置的优化、规模经济以及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生产要素投入量: 主要有三类: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投入量。 劳动投入量首先表现为就业人数,劳动质量的变化主要有三个方 面:一是正常劳动时间的缩短;二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三是劳动者年龄、性别构成的变化。 就工时缩短而言,劳动投入量的增长应在就业量增长率中减去工时缩短引起的每个劳动者工时产量降低的百分比。 就教育程度而言,劳动投入量等于处于不同收入等级的劳动者数量乘以各自收入等级占标准收入等级的百分比的加权和。 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投入量,主要包括:厂商用于生产的建筑物和设备、非农业住宅建筑、存货、本国家庭在国外的资产、外国人在本国的资产。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主要有两种形式:可再生的与不可再生的,前者包括森林 、渔场,后者是土地。 单位投入要素的产量: 促进单位投入要素产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资源配置的优化、规模经济、知识进步。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四大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工业化的含义: 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 工业化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机器(包括之后的电脑等日益 先进的工具形式 )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过程; 工业化含义较为广泛,它包括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上看,工业化必然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 工业化的过程 :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 位;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上升,消费品工业优势下降;第三阶段,资本品和消费品工业达到平衡,资本品工业逐渐占优势。 工业化的“代际理论”: 韩国学者金泳镐提出了四代工业化的概念,第一代 工业化, 18世纪 19世纪初,特点是市民革命先行,然后是工业革命;第二带工业化,发 生在 19世纪中叶的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市民革命先行,然后是工业化;第三代工业化, 发生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意大利、俄国、日本等,先工业化,后市民革命;第四代工业化,发生在 20 世纪下半叶,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拉美国家等,工业化是靠国家和外资的结合来实现的,然后是不彻底的市民革命。 四代工业化在时间上分别与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周期相吻合。 内生增长理论的含义: 内生增长理论是罗墨、卢卡斯等经济学家在大量汲取前人经济增长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疏漏和缺陷进行重新思考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它的主要任务是 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是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和。 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 制度的内涵;(一)制度的最基本内涵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惯例和具有强制性或约束性的规则;(二)交易是对制度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这既是由于习惯和规则只能体现于人们之间的交易关系中,同时又因为交易的各种具体形式描述不同的制度创造条件;(三)财产权与制度密不可分,因为 它既与交易关系密切,又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为的主要手段;(四)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的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了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 三种制度衡量尺度: 第一,管理的质量,包括腐败贪污的程度、政治、权利、公共部门效率、行政管理负担。 第二,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和法律的执行情况。 第三,对政治领导人和社会精英的限制。 上述关于制度衡量标准中,最集中的是产权问题,高效的产权制度是发达国家兴起的根源。 威廉姆森包交易成本比喻为物理学中的摩擦力,阿罗则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 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战略,比较利益和要素禀赋的概念,关税的作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和消极影响,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WTO 与中国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的含义:就某一产品而言,进口替代政策就是从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目的出发,减少或完全消除该种商品的进口,国内市场完全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政策。 从广义的方面看,一个领域的进口替代,其目的是通过减少或禁止某些产品的进口,引起所希望的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或者创造向国内非传统领域进行投资的推动力,使资源有机会进 入这个新的工业部门,导致生产活动的产生和扩大,从而使得总体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纠正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 进口替代的实现政策 : 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是实施进口替代的一项基本政策; 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政策,以便将有限的外汇用于经济发展最急需的一些领域; 实行优惠的投资政策,为加速国内资金积累、国家在财政、税收、价格和信贷等方面给予进口替代工业以特殊优惠,以促进它们的发展。 进口替代的依据: 进口替代战略的依据主要是由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 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一是基于比较优势 的贸易利益更多地表现为静态利益,而规模经济等动态利益则较少体现,所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作用不大,发展中国家应摆脱这种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走独立自主的发展经济的道路;二是某些国家的二远经济结构。 幼稚工业论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指导思想,贸易保护是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工具。 进口替代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公务员考试之经济管理
相关推荐
RBS, setting up the risk gradation structure. Due to different risk factors’ effect degree to PPP projects, this paper makes ration analysis on risk factors by fuzzy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to
门可规定管理填写的表格样式及填写时间,如果超过规定的日期,系统自动发送通知或其他告知方式, 如果单位仍不予填写,可通过方式予以警戒,如屏蔽用户等)。 如果单位用户不具备上网条件或其他原因造成无法登陆到系统中自行填写项目,则管理用户可代为填写(代为填写有多种方式:一种是单位填写格式固定的书面表格,管理用户根据该书面材料手工录入项目数据;另一种是单位填写格式固定的电子表格,并提交给管理用户
际培训中应做到:( 1)坚持“干什么,学什么”;( 2)贯彻“缺什么,补什么”;( 3)对人员培训要作全面规划;( 4)对受训人 员,要严格考核,择优使用。 如何作好行政机关内部管理以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机关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实体,是各种行政要素借以发挥行政作用的主要枢纽,其内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行政效率的高低和行政目标能否实现。 因此,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规则,采用先进的工具
的影响”,实行“级随人走”,此外,职位分类的体系结构也趋于简化。 随着现代公务人员职能范围的日益扩大,分工愈来愈细,许多专业性、技术性工作进入公务 人员的工作领域,它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缺陷来,特别成为业务类公务人员管理的一大障碍。 近年来英国对品位制度作了较大改进,表现了向专业分工和职业分类方向发展的趋势。 英国现行的分类管理制度是在品位分类的基础上
拨出经费 拨出专款 专款支出 事业支出 经营支出 成本费用 销售税金 上缴上级支出 对附属单位补助 结转自筹基建 经费支出 拨出经费 结转自筹基建 支出类 基本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政府资助收入 投资收益 其他收入 财政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 拨入专项 事业收入 经营收入 附属单位缴款 其他收入 拨入经费 预算外资金收入 其他收入 收入类 不受限制净资产 暂时受限制净资产 永久受限制净资产
主义是无能为力的。 另外,按凯恩斯主义理论,只要实现通货膨胀,就能实现充分就业,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却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出现了“滞胀”的经济危机。 这种理论与现实悖论,是凯恩斯主义未预料到的,也是凯恩斯主义不能和无法解决的,更是人们对凯恩斯主义提出质疑的根本所在。 与凯恩斯主义一样,新古典综合派主张政府必须干预和调节经济。 他们认为:“现在,政府的经济作用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