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内容摘要:

五口通商使得上海日盛一日,广州富商受其影响。 再这样的背景下剿夷派又抬头了。 徐广缙晋升两广总督,他写信问林则徐驱夷之法,而林则徐说 “ 民心可用 ”。 “ 民心可用 ” ,这是中国历史上被说滥的四个字。 林则徐身上有着士大夫的空谈高 调,他只知民心可用,却不知道民心如何用,况且民心固不可失,拯救中国却需内政外交的双重努力。 他所寄予重望的民心在英法联军侵华之时毫无抵抗的力量。 英法打进广州城,人民反而帮助他们把藩台衙门的库银抬上英船。 四 林则徐是如此矛盾而悲剧的一个人。 他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正气凛然,清廉正直。 而他又如其他士大夫一样,被清议制约,重个人名誉过于重国家前途。 他看清了中国的未来,却不敢牺牲自己,唤起其他人一同改革。 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他之后,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还很漫长。 【六】 这本 书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 用一个字评价就是好,两个字是很好,三个字是非常好。 这里说的一顿饭,是说用吃一顿饭的金钱可以买到,花吃一顿饭的时间能够读完。 这本小册子很薄,当当上购买仅需要 13 元,网上甚至还有 元的版本,不可谓不便宜,而读完之后却能让人豁然开朗耳清目明,收获百倍于其价,性价比之高简直令人发指啊。 喜欢近代史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本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段很不好写的历史,因为怎样写似乎都失之偏颇。 主流向左其实理所当然,反正清廷早已不存在,李鸿章袁世凯也 作古多年,无论扣上如何糟糕的帽子都不会有人追究。 而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蒙尘,也正是源于这样不负责任的心态。 即便此时发生之事,即便著书人身处局中,也未必能在错综复杂的表象之下看清真相,而百千年前风云变幻的旧事,却敢在教科书上铁板钉钉的写下某某人如何如何,又怎能让人信服。 而后,左风盛行的久了,就有人出来标新立异,开始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为古代人矫枉,于是同情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愤青亦有之。 但上帝视角本身就十分可笑,因此这样高高在上的矫枉也就容易过正。 蒋先生算是半个近代史的经历者,也是历史学专业出身, 此书著于 1938 年,期间蒋先生并未亲近红蓝两党,立场公正客观,下笔严谨清晰,加上学贯中西的教育背景,对世界格局也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大量的统计数字,也没有各色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清晰的梳理了近代中国格局的脉络,从英国最初的和平外交受挫,到后来一系列的外交失败、战争失败,理性的串讲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因后果,以及中西方文化大碰撞带来的新的社会局面,从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到科学技术、教育体制,最后再到国家体制、政治体制,无一不阐述的清晰透彻。 中国的近代史,实则是古老中国遍体鳞伤的近代化历程,多方面多角度的注重这种变化的过程,才是正确认识历史大势的关键。 蒋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正是帮助我们了解近代历史变化流转的绝佳著作。 历史不是数字也不是年代人物,而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保罗所有的必然和偶然,这种奇妙的规律,才是历史的魅力之所在。 【七】 近代史老师最大的价值是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陈岳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本是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 并且个人更喜欢后者,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改变了看问题非黑即白的逻辑。 在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作者将近代中国的激荡八十年娓娓道来,讲述了列强轰开国门时的剿夷派与抚夷派的作为,从洪秀全,曾国藩两个人物去解读太平天国起义,然后是变法自强。 此书作于民国时期,语言却十分口语化,几乎找不到古诗句(引用材料除外),更没有马克思的术语,不在语言上设置阅读障碍,而是用别样的观点引人入胜。 近代化 在总论中,作者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 独立富强是我们要达成的目标,必经途径就是近代化。 作者还对近代化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利用科学机械,组织近代民族国家,赶超西洋人。 作者把中国的衰落归结为三点:科学,技术,民族观念。 其实民族观念的背后是政治体制,是思想文化,我觉得最根本的是政治体制。 在封建集权体制下,产生了这么一批好大喜功,妄自尊大的官僚,产生了这么一批仁义道德至上,极为重视个人名誉,固步自封的官僚,产生这么一批只知宗族,不知国家的民众。 这个国家看上去文明礼化,尊卑有序,却从来不知道平等是什么东西,更不知个人,自我在哪儿。 爱国 从剿夷派和抚夷派看什么叫爱国。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 这个无从判断。 因为这是一个道德判断。 就如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人一样。 如果非要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看他所做的,不要听他所说的。 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对国家有利的,不管他的动机如何,他都是爱国人士。 如果一个人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所作所为甚至所言,只是满足了道德上的虚荣心,却不考虑这么做是否对国家有益,那他就是不爱国的。 对国家有益是指对国家的实际物质利益,并非道德上的。 在面临列强的枪炮时,如果按照强硬派所说,那么中国人都去当炮灰了,这可能会得到别 人道义上的赞扬,但这明显是损失国家利益的,是极其不明智的做法。 还有一点,无论是剿夷派,还是抚夷派,都没有这个观念:国家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强调的是有权有势就高人一等。 英国贸易之初想要通过谈判外交与中国通商,却因使者不肯跪拜,惹得乾隆这位西方人眼中的开明皇帝不快,通商也就无从谈起。 改良 改良能够取得稳固的成果,减小成本,但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把握好节奏,然后水到渠成。 但近代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越来越激进,越来越等不及。 洋务运动从近代工业上撕开一个小口,然后逐渐扩展到 民用工业,然后是培养技术人才,建立新式学堂,从学习西方技术,逐渐就会引进西方的思想。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转变无疑是漫长的。 革命不会缩短路程。 “ 乱是容易的,拨乱反正是困难的 ” 改良需要平和的环境,不仅仅是国外环境,还有国内环境。 这使人不得不惋惜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浪费的十几年的光阴。 看世界 不得不佩服有些人的眼光和思考能力。 清王朝盲目自大,完全陷入自我的状态,不看世界一眼,鸦 片战争失败了,却没有给中国带来什么震撼。 她已经麻痹了,或者已经狂傲到感知不到疼痛的程度了。 曾国藩在日记中 虽提及此事,却并不明了这件事的历史意义,他仍埋首与古籍。 林则徐刚开始也是对洋人一无所知,以为用 “ 民心 ” 就可以战无不胜,后来才意识到这不过是拿民众当炮灰,于是睁眼看世界。 可恶的是那些见识到洋枪洋炮厉害,还守着 “ 民心 ” 不放,只在嘴上逞强。 李鸿章值得人佩服,有眼光有能力。 明治维新以后,李鸿章就认为日本不可小觑,主张发展中国的海军。 可在一般人眼中,日本不过弹丸之地,根本不值得一提。 这也是为什么甲午战败使国人如此震惊。 【八】 近代中国史曾经灌输给我们的只是政府腐败、民众愚昧、很多丧权辱国的协议 .....但其实历史没那么简单,那段历史中我们的先辈曾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进行过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抗争。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始于鸦片战争,止于袁世凯的死亡(不知道我看的是否有删减)。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古化国家对近代化国家的必然失败,失败的因素包括武器、政治、军事、思想等,全面的失败,输的一点不冤。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延续中国中古历史习惯的农民起义,不比方腊、朱元璋那帮人高明多少,兴起的原因是清朝发展了一定阶段了,失败的原因是选错了时间,当时已经是 19 世纪了,如果不是曾国藩,太平天国只会 造成更大的祸害。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果不是他们中国国土面积现在和巴西差不多就不错了。 李鸿章是想做点事情,但终究在清廷这个烂地基上盖不了高楼,而他一生也没有孙中山的思想高度。 甲午战争输得有点冤,中国为此付出了太惨痛的代价了。 一直到 45 年才结束,真是不忍回首啊。 最后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复兴方案是三民主义,实现步骤是军政、讯政和宪政,这在今天仍然有意义,可惜蒋公当年啊 ....孙先生地下有知,当知道 100 年后的中国,伟大复兴还在提,并且有专家声称已经实 现了 62% 【九】 十八世纪,大航海时代已经过去了 200 年,欧洲各国轮番海上称霸,肺腑发展,不列颠岛上,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中国固守着欧亚大陆的东端,自给自足,只给蛮夷开放了一个广州十三行。 此时,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已在印度战胜法国,迫切希望继续向东发展。 1792 年,英国人趁乾隆八十大寿的机会,遣使 lordmacartney来华,以期与建交。 然而,乾隆拒绝平等对待,要来使下跪。 macartney最初不答应,后来又提出我跪你的来使也向英王(或其画像)跪拜的条件,乾隆龙颜大怒,英国第一次 和平建交的努力宣告失败。 嘉庆期间英国人又来一次,待遇还不如乾隆,重做冯妇已。 19 世纪以前,中国对外有巨大贸易顺差,英国人多年试验,终于发现鸦片可以获得巨大利润, 1821 到 1835 年,鸦片输入量从 5000箱激增到 30000 箱,价值 1800 万元,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于是有了林则徐 1839 年的虎门硝烟。 英国政府派海军来华,至此中国第一次与西方国家发生了正面冲突。 这一打发现,原来根本就打不过。 且谈且战,屡战屡败, 1842年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次年签订《虎门条约》,在西方世界的洪流中开始被狼狈的 向前冲去,攒了几千年的家伙事儿也一件一件被卷走。 挨打之后,眼界开阔的朝廷官员,知识分子终于警醒,做出了种种尝试与努力。 然而,每一次改革,不是由于不够彻底(如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就是太过激进(如百日维新)被国内的落后势力阻挠而宣告失败,似乎必须要找到一种尺度拿捏的相当好的方法,才能顺利完成改革。 而且在我们力图改革自己的时候,还要一边忍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割地赔款,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或者,由于帝国主义太过强大,我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而改革或者革命,在这样的中国,必须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和教训才能深入 民心。 为什么日本成功了呢。 西方的野兽们咬下第一口的时候,显然没有停下去的打算,更多的虎视眈眈的野兽迅速扑了上来。 抚夷派在战败后得到话语权,美法跟在英国后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而剿夷派蠢蠢欲动,在道光死去咸丰即位后势力增大,终于 1856 年爆发冲突, 7 年英法联军打进广东, 8 年到达大沽口,签订《天津条约》,签了之后又想反悔,中间还小赢了一场(大沽口战役),然而, 1860 年终于又被打败,天津失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