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合集20篇内容摘要:

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 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 在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学习领会梁家河精神,让梁家河精神发扬光大。 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做到 “ 心中有民 ”。 习总书记说: “ 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 正是因为这种坚定的为民服务信念,习总书记才能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陕北扎根 7 年,也就是这 7 年,让习主席了解了群众疾苦,倾听到了群众心声,培养了他吃苦耐、勇于担当的品格。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决定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作风行动。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全部的奋斗实践中。 所以,我们每个党员都应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为人民服务,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这才是我们战胜 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扎根群众,服务群众,做到 “ 为民服务 ”。 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就有农村情结,他说, “ 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 ” 、 “ 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 ”。 所以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话语的关键词。 “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 、 “ 以人民为中心 ” 、 “ 人民立场 ” ,是他反复强调的话语,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他身体力行的原则。 正是因为心中有民,才能一心为民,出身于革命家庭的习近平在 xx 岁的时候去陕北农村插队,在 7 年的摸爬滚打中,实现了他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转变。 当前,我们仍有少数党员干部以为自己坐办公室,工作轻松,手上有权力,看不起群众,不为群众办事,心中没有群众。 但是你可曾记得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的道理。 群众都是是淳朴的、重情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不为人民群众服务,必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唾弃,只有植根人民,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你的工作和生活才有保障。 开拓创新,巧干实干,做到 “ 人民满意 ”。 “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想方设法,开拓创新,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 “ 能吃苦,干实事 ” 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 “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我们干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带头苦干,开拓创新,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一定不要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 我们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一定要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一个梁家河带起来,千万个梁家河跟上来。 我们只有彻底领悟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梁家河精神,把它融会贯通到实际工作中去,把的梁家河精神传遍神州大地,国家就会有力量,民族复兴就有希望。 【十一】 寒冬腊月,陕北延安银装素裹。 气温虽已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寒冷丝毫没有阻挡人们探访梁家河的脚步。 “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 ”1 月 27 日,梁家河村委会院子里醒目标语下,清华大学 “ 重走总书记初心之路 ”专题社会实践队的 16 名师生在此合影留念。 20xx 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 他当年插队的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道出深情感言: “ 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 “ 来到总书记 ‘ 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 ’的梁家河,我才体会到群众路线的深刻意义。 ” 清华大学团委实践部部长、青年党员张文渊告诉记者,这是他此行最大的收获。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 “ 人民 ” 二字,在共产党人心中比什么都重要。 “ 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 ” —— 一段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 走进 村史展览馆,穿越 40 多年的时光,一幅幅生动的老照片将记者吸引。 “ 赵家河搞社教 ”“ 打井汲水 ”“ 当选支书发展生产 ”„„ 展墙上,名为 “ 一心为民 ” 的一组图文引人驻足。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 “ 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 ” 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 „„ 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记者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 我们在这社会实践,穿着羽绒服还冻得发抖,想想当年总书记和我们一般年纪,却第一个跳进冰水里打井,太不容易了,能感受到他真是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 参观过程中,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生孙启明深受教育。 “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习近平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 敢教日月换 新天 ” 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这股一往无前的执着和松不了的劲头,源于总书记无比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坚定真挚的人民情怀。 正是这种真情大爱,获得了群众的情感认同,让群众发自内心地崇敬爱戴,发自内心地坚定追随。 追忆起往事,当年延川县知青周冲有感而发: “ 回顾这段经历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让我们明白,不管做什么都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 ” “ 在这里,我读懂了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的根基与源头。 ” 延安市纪委研究室副主任李栋将这种感悟带到工作中。 去年 9月,他被选派到洛川县土基镇界村任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为民排忧解难,赢得了良好口碑。 “ 体悟国情,懂得群众,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老百姓办好事。 ” 延安大学教授高尚斌认为,这就是梁家河 “ 大学问 ” 的精粹所在,也正是这种感召力,吸引各地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前来追寻“ 初心 ”。 “ 日子这么红火,以前想都不敢想。 ” —— 一座旧貌换新颜的 “ 最美乡村 ” 去年 xx 月,在 “20xx 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 ” 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经过专家学者和媒体公众评选,梁家河获评全国 “ 十大最美乡村 ” 之一。 “ 农村公路离农民越近,闭塞和贫穷就会离农民越远。 ” 梁家河所在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交织。 曾几何时,进村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是一条 “ 两个轮的架子车都没法通过 ” 的土路。 而现在,崎岖变坦途,记者所乘的采访车平稳顺畅地行驶在 “ 四好农村路 ” 上,两侧白杨夹道,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梁家河的沧桑巨变可见一斑。 近年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 斗,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 “ 最美乡村 ”。 最美乡村,不仅在于景美、食美、物产美,更在于人美。 走进当年习近平到村住的第一所院落,一股浓郁的花椒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正在磨花椒面的村民刘金莲赶忙放下手头的活计招呼客人。 如今年事已高的她并没有闲下来,而是开了 间小店卖土特产,“ 不仅收入更多了,跟顾客聊聊天感觉还更年轻了 ” ,刘金莲脸上洋溢着笑容, “ 日子这么红火,以前想都不敢想。 ” 同行的朋友买了满满一袋花椒,说要把这山沟沟的 “ 宝贝 ” 带回去分享。 “90 后 ” 小伙儿梁强很早就外出打工,近两年他回到村里创业,办起了农家餐馆 “ 梁家小院 ” ,一天能接待三五十桌,生意很好。 当问及为什么选择从大城市返乡,他告诉记者: “ 闯荡这么久,一直在思考能为村里做点什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乡亲们致富。 ” 如今,和梁强一样的年轻人慢慢都回来了,给这片热土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聚足了人气。 “ 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村民的事情办好,把梁家河村发展好。 ” 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巩保雄表示,该村党员干部将坚持把村民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村民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村民满意的事情做起,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 光景一定越来越好。 ” —— 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蓝图 在梁家河村四周的山坡上,万亩现代化产业果园引来众多游人参观。 文安驿镇果树站站长高侯磊递给记者一个透有 “ 梁家河 ” 三个字的苹果,自豪地介绍起来, “ 我们把苹果产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在无公害种植上也下了大功夫,苹果的 质量和口感越来越棒, ‘ 张卫庞 ’‘ 梁家河 ’ 等品牌源源不断销往全国。 ” 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引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打造品质更高的 “ 国礼 ” 苹果,进军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 春节过后,我准备把小院改造一下,建一座玻璃景观房,在里面暖暖地享受阳光。 ” “ 希望我的食品科技公司以后能够吸引更多人投资,把特色手工酿造醋推广到全国。 ” „„ 村头巷尾,村民们畅谈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人民有诉求,党员干部就要有回应。 作为村里的党员,更要发挥好带头作用,饮水思源,增光添彩。 ” 党员梁玉金很清楚 肩上的责任。 “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蓝图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光景一定越来越好。 ” 在梁家河村会议室,第一书记申连庚兴奋地向记者介绍新的发展规划 —— 把梁家河村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 申连庚说:“ 支部班子要强,产业基础要强,生态环境要强,基本公共服务要强,都做好了,梁家河村就能强起来。 ” 乡村何以振兴。 乡村为谁振兴。 农村需要农业的现代化,更需要农民的现代化。 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把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让 “ 庄稼汉 ” 成为懂 得新理念、新技术的新农民。 “ 从种地到文化旅游,不仅要让农民再增收,还要想办法提高素质、转变观念。 只有这样,山里的乡亲才不会再 ‘ 掉队 ’。 ” 石春阳说,要做新时代的新农民,让梁家河留住人吸引人。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激发新责任。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我有责任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梁家河落地生根。 ” 巩保雄表示,要抓住 “ 乡村振兴战略 ” 这一强农富农的 “ 牛鼻子 ” ,把人民群众更美好的期待化为生动现实。 阳光洒在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美得像一幅画。 来到梁家河的每一个人都在 精神上受到一次洗礼,都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 梁家河,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有 “ 大学问 ” 的地方。 【十二】 最近有本《梁家河》的书,争相被延安市广大党员干部拜读,我亦有幸成为其一,读后非常感慨,略有个人心得体会,和大家共分享。 书的封面有习近平同志的这样一段话 “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有大学问的地方 ”。 书中描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 7 年成长经历和感悟。 从其在梁家河的 7 年成长战斗岁月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成长都需要一番所谓的“ 痛苦 ” 经历。 年少时候的我们 对于未来总是有过多的迷惘和彷徨,不知道我们人生的出路在哪里,该怎样在这个社会寻找自身的价值,其实主要原因不在社会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总是抬头看月亮看星星,却缺少双脚坚实的行走在土地上的心。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能有后来的以天下为己任,在于他在梁家河这几年,紧贴黄土地,紧贴老百姓,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不是消磨了意志,而是奋起了人生的豪迈,要问老百姓做点事,要让群众们过上好日子,为此苦思求学,带领群众们打淤坝,发展农业生产,建沼气池,铁业社 ......。 我们当下的年轻人缺少的就是这种在困苦中奋起的精神,为百姓 谋福祉的豪迈。 遇到点困难,就畏首畏尾,就消磨意志,把自己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习近平同志在一天繁重的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