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心得体会18篇内容摘要:

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 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着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篇七 梁家河的 经历给青年的习总书记奠定了人生发展的基础,在 40多年前习总书记用实际行动深刻的诠释了 “ 三严三实 ” 的内涵,《梁家河》一书更是为我们立了标杆,树了榜样。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是严以修身坚定信念。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其间,虽然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但没有压垮他的脊梁,他在劳动之余借助微弱的煤油灯光挑灯夜读、利用放羊空闲时间学习,为了看《浮士德》,他不惜走30 里路去借书看,抓住一点一滴的时间学习。 他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各个方面学说,他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为了锻炼自己的毅力,他撤被褥,睡 光板炕,去淋雨、去搓雪、洗冷水澡,来磨练自己的毅力,通过学习严以修身,坚定自己的信念。 作为年轻干部更应该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要严以修身,不断学习,学习党章、党规、学马克思主义、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业务知识,做工作中的行家里手。 坚定信念,牢固树立 “ 四个意识 ”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 “ 四个自信 ”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严以用权服务群众。 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带领群众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实事做 起,服务群众,身体力行地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年轻干部要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做一名优秀的人民公仆。 三是敢于创新勤政务实。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成功修建沼气池,攻破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特别是在四川调研期间,在 40 多天的时间里他一口气跑了四川 5 个地区 xx 个县,把各种情况、各种地形的沼气地挖法建法都学了,他还想把手摇脱粒机的制作方法,还考虑把烤烟引种到陕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他时刻带着问题学,学先进、学经验,对一些困扰工作的重点、难点 问题,他善于思考,换角度、换途径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正是在他敢于创新勤政务实的带动下,梁家河建沼气的难题一个一个的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得到大力改善。 作为年轻干部,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怕苦不怕累,要大胆创新、勤劳务实、立足岗位苦干实干,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八 如今,《梁家河》成了备受大众追捧的热书。 《梁家河》不仅是一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更是一本蕴含修身立命、理想信念、为民服务、治国兴邦和忠党爱党、管党治党大学 问的文学经典。 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组工干部呢。 一要学习总书记攻坚克难的坚定理想信念。 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 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 “ 四个意识 ” ,坚定 “ 四个自信 ”, 做到 “ 四个服从 ” ,时时处处事事向核心看齐,在情感上忠诚拥戴核心、在政治上坚定维护核心、在行动上自觉紧跟核心。 二要牢记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 总书记在“ 上山下乡 ” 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 “ 痴迷 ” 于读书而废寝忘食。 “ 白天劳动、晚上看书 ” 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 “30 里借书、 30 里讨书 ” 的生动故事。 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 作为新时代的基层组工干部,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最重要是学以致用,学在前,用在前,做好带头人。 三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吃苦耐劳、刚毅坚定的 品质。 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 “ 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 ” 作为基层一线的组工干部,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 “ 两学一做 ”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 “ 三会一课 ” 、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开展好 “ 主题党日 ” 活动,在重实干中锤炼党性、提升修养。 篇九 自《梁家河》一书发行以来,迅速在各 级党员干部中掀起学习讨论热潮。 作为一名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通过学习,认为梁家河精神应该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和行动的指南。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脱贫攻坚的核心是做群众工作,尤其是做好贫困群众中个体的工作。 三年来,个别群众从最初的争当贫困户到现在不愿脱贫摘帽,需要我们逐户逐人做好扶贫政策的宣传、对接,发挥好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作用,做实脱贫退出的评估,达不到户脱贫五项标准的坚决不能强行脱贫,达到脱贫标准的做通思想工作鼓励自愿脱贫。 对鳏、寡、孤、独等需要兜底保障的弱势群体,要细致地落 实好兜底保障政策,明确日常照管责任,安排好饮食起居,定期上门看望,给予亲情关怀。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艰苦创业的自强品格。 脱贫攻坚的关键是增收致富。 要按照 “ 支部 +X+贫困户 ” 的发展模式,做足 “X” 文章,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园区、社区工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将农村丰富的资源变资产、群众闲置的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 “ 一村一品 ” 产业建设格局,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增收双赢。 同时,开展 “ 志智 ” 双扶活动,组织有劳动能力无技术的村民参加技能培训,让其掌握就业技能;让有等靠要思想 的群众学习身边的自强典型、道德模范,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主动作为,自觉脱贫致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甘于奉献的责任担当。 脱贫攻坚主战场在信息闭塞、交通条件差、经济落后的的偏远山村,投身脱贫攻坚战役,吃住行都极为不便,需要我们敢于吃苦、乐于奉献。 既然选择到脱贫一线,就要沉下身子,拜群众为师,学会干农活、知农时、说农事,多入户、多询问、多倾听,与群众打成一片,既要入农户门,更要进群众心。 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不上交,发挥村 “ 三委 ” 班子的集体智慧,群众的合理诉求及时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限时答复, 群众的不合理要求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解释,使其心悦诚服。 篇十 梁家河的热度升温,反映基层干部追寻艰苦风斗的精神。 习总书记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在延安插队,和当地老百姓一同吃饭,一起干农活。 梁家河留有习近平青年时期最宝贵艰苦风斗的精神。 正如梁老支书所说: “ 我们就是播种机和宣传队,一定要把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的延安革命精神传播。 ” 追寻梁家河,传承梁家河的精神。 成为今天最有担当的干部。 一是坚定信念 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行动指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讲政治,讲忠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 “ 四个意识 ” ,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二是服务人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爱民,真心把群众当亲人;做到敬民,真诚拜群众为师;做到知民,真切体察群众疾苦;做到惠民,真情为群众谋利益。 三是务实重行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和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善作善成 ,做到务思想之实、务工作之实、务方法之实、务作风之实。 四是清正廉洁 严格遵守党章,严格遵守 “ 八项规定 ” 、 “ 六条禁令 ” ,强化“ 六大纪律 ” ,坚决反对 “ 四风 ” ,执行廉政准则,主动接受监督,带头约束自己,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篇十一 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我们学习研究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就是要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 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梁家河》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初心力量。 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在选拔干部时多到基层一线了解干部、观察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把握群众意愿,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从《梁家河》中汲取 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 20 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力量,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干部用在关键岗位上。 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力量。 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 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 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