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社二景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沟溪中沉积有砂砾层和红色、黄色土等,在现代河沟中冲积层广泛分布。 二、 区域含煤特征 阳泉矿区含煤地层主要为古生 界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在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底部也有煤层分布,一般呈线状赋存,但皆不稳定也不可采。 太原组和山西组含煤地层共含煤 15 层左右,从上至下编号为 1~ 15 号,其中 1~ 6 号赋存于山西组, 8~ 15 号赋存于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为 1 15 号,一般 15 号为区域性稳定~较稳定可采煤层, 12 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北端的阳泉矿区西北部,井田内可采煤层为 1 15 号,其余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10 区 域 地 层 简 表 表 21 地层系统 厚度 特征 界 系 统 (群)组、段 最小~最大 新 生 界 第四系 全新统 Q4 0~ 20 冲积、洪积坡积层,砂砾及次生黄土。 上更新统 马兰组 Q3 0~ 30 黄灰色、粉土质黄土。 中更新统 离石组 Q2 0~ 40 棕红色、黄土状亚粘土、夹透镜状砂砾层。 下更新统 泥河湾组 Q1 10~ 80 淡红色、深紫色亚粘土、粘土,灰白色砂砾石、灰白色玄武岩,夹火山角砾岩。 上第三系 上新统 三趾马红土 N2 4~ 25 红色粘土、亚粘土、砂砾层及玄武岩。 古 生 界 二叠系 上 统 石千峰组 P2sh 80~ 166 暗紫红色砂质泥岩夹中粒长石砂岩,顶部为 2m 厚的似层状灰层。 上石盒子组 三段 P2s3 135~ 320 黄绿色、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夹黄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 二段 P2s2 70~ 131 紫褐色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粗粒石英岩。 一段 P2s1 55~ 150 黄绿、黄色砂质泥岩及不稳定的石英砂岩。 下 统 下石盒子组 P1x 101~ 160 黄色、黄绿色、灰绿色砂质泥岩,石英砂岩。 底部夹煤线。 山西组 P1s 30~ 80 灰黑色泥岩、灰黄色砂岩及石英砂岩,具 2~ 3 层可采煤层。 石炭系 上统 太原组 C3t 90~ 141 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灰色砂质泥岩,黑色泥岩夹 3层灰岩和 2~ 3 层主要可采煤层。 中统 本溪组 C2b 15~ 70 灰色泥岩、铝土泥岩及石英砂岩夹不稳定的石灰岩 1~ 3层,底部为铝土矿和山西式铁矿 奥陶系 中统 峰峰组 O2f 170~ 200 灰黑色、灰黄色灰岩、泥灰岩,角砾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 上下 马家沟组O2s+x 362~ 467 以蠕虫状灰岩为主,底部有砂砾岩。 下统 O1 123~ 150 灰白色白云岩、含灰质,下部夹燧石结核,底部为 8m 厚的黄绿色钙质泥岩。 寒武系 上统 € 3 97~ 225 灰白、灰黄色泥质条带状灰岩,夹竹叶状白云岩,底部黄绿色钙质泥岩。 中统 € 2 123~ 359 上部以灰白色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为主下部灰色泥质条带灰岩 底部生物碎屑灰岩夹紫色泥岩 下统 € 1 74~ 111 紫红色泥岩夹泥灰岩,底部 0~ 2m 砂砾层。 元 古 界 震旦系 下统 Z1 0~ 139 灰色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白云质泥灰岩,灰白色石英岩夹海绿石、底部含砾石。 含迭层石片麻岩。 太 古 界 阜平群 Ar 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夹石英岩。 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 11 第二节 矿井地质 一、地层 井田内大面积基岩出露,局部黄土覆盖,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和下统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在井田东部有零星出露。 据钻孔资料结合区域资料 ,井田内发育的地层自老到新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上统太原组( 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下石盒子 组( P1x)、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和第四系 中、上更系统( Q2+3)。 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O2f) 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之基盘,主要为厚层海相石灰岩,岩性坚硬,致密,顶部常因铁质浸染而呈淡红色,区域厚度大于 100m。 (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 井田内及临近钻孔很少完全揭露该组。 据区域资料,本组底部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中统峰峰组之上,岩层为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细 、 中砂岩、灰色的铝质粘土岩以及 2~ 3 层石灰岩组成,夹薄煤层,大致分两个层段,下部层段以铝质岩为主, 上部层段以砂泥岩为主,总厚度~ ,平均。 (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以其底部 K1 砂岩底与本溪组分界,本组由砂质泥岩、泥岩及砂岩组成,中夹 3~ 4 层海相石灰岩。 含煤 5~ 6 层,成煤环境稳定,沉积回旋明显,可分为三段: 1. K1 砂岩底至 K2 石灰岩底。 岩性以主要由灰 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间夹灰色砂岩,底部 K1 砂岩为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其厚度和岩性不甚稳定,厚度 ~ ,平均 ,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 其上为黑灰色砂质泥岩及砂岩,再上 为黑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下部局部发育有不稳定的 15 下 煤层,本段顶部为全区稳定可采的 15 号煤层,系泻湖潮坪基础上 12 发育起来的泥炭沼泽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煤层。 本岩层段厚度 ~,平均。 2. K2 灰岩底至 K4 石灰岩顶。 岩性以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间夹石灰岩、薄层砂岩及煤层。 K2 灰岩(俗名四节石)全井田普遍发育,呈 2 层结构,下层厚度 ~ ,平均 ,上层厚度 ~ ,平均,其间由泥岩、砂质泥岩相隔,间距一般 左右。 该灰岩含泥量较高, 局部为泥灰岩,但相对于其它灰岩质地为纯。 K2 石灰岩之上为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夹有透镜状砂岩,其上部为 13 号煤层。 13 号煤层之上覆盖有 K3灰岩(俗名钱石),厚度 ~ ,平均 m,该灰岩含泥量较高,多为泥灰岩,局部相变为钙质泥岩。 K3 灰岩之上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夹 12 号煤层,该煤层在本井田为大部可采煤层。 再上 K4 灰岩(猴石),该灰岩质不纯,多为泥灰岩,局部相变为钙质泥岩,其下偶有不稳定的 11 号煤层。 本段厚度 ~ ,平均。 3. K4 灰岩顶部到 K7 砂岩底。 以 中细砂岩为主,夹泥岩,粉砂岩及煤层,为三角洲相沉积,发育有 9 号煤层,本段一般发育有两层砂岩,其中下部的较为稳定,旧称第一砂岩,中部的砂岩旧称第二砂岩,发育不稳定,常相变为砂质泥岩。 本层段厚度 — ,平均。 井田内太原组厚度 ~ ,平均。 (四)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本组为三角洲平原环境下一套碎屑岩和煤层组成的含煤岩系。 岩性以灰色、灰白色砂岩为主,间夹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 与太原组整合接触,底部 K7 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该砂岩发育 稳定,旧称第三砂岩,厚~ ,平均。 山西组厚含煤 6 层,编号为 6号,其中 6 号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余均为不可采煤层。 全组厚度为~ ,平均。 (五)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13 与下伏山西组呈连续沉积,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 主要由灰、灰黄、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黄绿色砂岩组成,下部有时含 1~ 2 层薄煤线。 顶部夹一层浅灰、红紫等杂色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 底部以一层灰白色厚层中粗粒砂岩( K8)与山西组分界。 本组厚度 120m 左右。 (六)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之上,主要为灰、黄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间灰白、黄绿色中粗粒砂岩组成,其中部砂岩带称“狮脑峰砂岩”,厚度可达 35~ 50m,因坚硬不易风化,常形成砂岩陡坎,野外极易辨认。 本组底部以一层灰白色厚层中粗砂岩( K10)与下石盒子组分界。 井田内本组上部多被风化剥蚀,最大残留厚度 160m 左右。 (七)第四系中、上更新统( Q2+3) 不整合覆盖于二叠系地层之上,厚度 0~ 左右,主要为中上更新统马兰、离石黄土及近代山坡堆积,黄土中富含钙质结核,垂直节 理发育。 二、构造 井田位于沁水煤盆地北缘东段 ,盂县坳缘翘起带南侧,区域地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向南倾伏,在此基础 上发育有次一级褶曲和断裂构造。 本井田基本位于其次级构造 —— “上社 — 漆树掌背斜”南翼。 上社 — 漆树掌背斜轴部位于井田内北界邻近,轴向 N70E,延伸数公里,受其影响,井田基本呈一走向北东东,向南 南 东倾伏的单斜构造。 井田内地层比较平缓,倾角 2176。 ~ 11176。 井田内断裂构造不发育,仅 发育有 一条中小型断层( F1),该断层井下采掘控制其走向为 N 80176。 E,有一条探巷揭露落差为 15m,为北盘上升南盘下降之正断层。 根据补 1 号钻孔资料,钻孔揭露相应地层未见缺失,推测该断层止于钻孔东部。 除断层外,尚发育有 9 个陷落柱,其中一个为地表所见,其余均为井下揭露。 陷落范围最大的陷落柱(地表)位于井田北部边缘, B118号钻孔北侧,形态为圆形,直径 110m,其余 8 个陷落柱主要位于井田中部,陷落柱水平断面为椭圆形,长轴 20m~ 60m,短轴 15m~ 40m,范围均不大。 除此而外,井田内未发现其它构造现象,井田构造属简单类型。 14 第三章 煤层、煤质 及 有益矿产 第一节 煤 层 一、含煤性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 组地层。 太原组地层厚 ~ ,平均 ,含煤 7 层,分别为 1 1 1 1 15 下 号煤层,其中 1 15 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平均煤层总厚 ,可采煤层总厚 ,含煤系数 %,可采含煤系数 %,含煤性好。 山西组地层厚 ~ ,平均 ,含煤 6 层,分别为 6 号煤层,仅 6 号煤层可采,平均煤层总厚 ,可采煤层总厚,含煤系数 %,可采含煤系数 %,含煤性差。 二、 可采煤层 本井田可采煤层有 12 及 15 号煤层。 1. 6 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下距 K7砂岩 ~ ,补 2 号孔尖灭, 可采区位于井田东部, 为一较稳定大部可采的中厚煤层,煤厚 ~ ,平均厚,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顶底板岩性均为砂质泥岩、泥岩。 2. 9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上部, 6 号煤层之下。 上距 6 号煤层 ~ ,平均,距 8 号煤层 ~ ,平均。 煤厚 ~ ,平均,结构 简单~较简单 ,含夹石 0~ 2 层, 该煤层多为两层结构,中间夹以 ~ 的泥岩。 顶底板岩性均为泥岩或砂质泥岩。 属稳定的全井田可采煤层。 此煤层为本矿现采煤层之一,采空面积约 ,采空区主要位于井田 中 部。 3. 12 号煤层 15 该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 K4 灰岩之下 左右,上距 9 号煤层~ ,平均 ,结构简单, 含 0~ 1 层夹矸 ,煤层厚度~ ,平均 ,井田 由东至西有一 不可采 条带 ,顶板岩性为泥岩,底板岩性多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偶有砂岩,为 较 稳定的 局部 可采煤层。 4. 15 号煤层 该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 K4灰岩之下,上距 12 号煤层 ~ ,平均 ,结构简单 ~较简单 ,含夹矸 0~ 2 层,煤层厚度 ~,平均 ,顶板岩性为 K4 灰岩 ,底板岩性为泥岩或砂质泥岩。 属稳定的 全井田 可采煤层。 此煤层也为本矿现采煤层之一,只进行一个回采面的回采,采空面积约,采空区位于井田南部。 井田 可采 煤层特征见表 31 可采 煤层特征一览表 表 31 煤 层 煤层厚度 (m) 结构 夹石数 煤层间距 (m) 可采性 稳定性 顶底板岩性 最小 最大 平均 最小 最大 平均 顶板 底板 6 简单 0 大部可采 较稳定 砂质泥岩 泥岩 砂质泥岩 泥岩 9 简单~较简单 02 全部可采 稳定 泥岩 砂质泥岩 砂质泥岩 泥岩 12 简单 01 局部 可采 较 稳定 泥岩 砂质泥岩 泥岩 砂质泥岩 15 简单~较简单 02 全部可采 稳定 石灰岩 砂质泥岩 泥岩 三、煤层对比 井田内地层标志层比较发育,主要煤层层位稳定,煤系沉积旋回结构清晰,各煤层具有较明显的特征,因此可采用标志层法,结合层间距和煤层特征进行对比。 主要可采煤层的对比标志如下: 1. 6 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下距 K7 砂岩 ~ ,其下部厚层组合砂岩带,且其为山西组唯一较稳定可采煤层,与山西组其它煤层有明显的区别,较易对比。 16 2. 8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上部, K7 砂岩之下 左右,井田内无可采点,煤层特征与上部 6 号煤层和下部 9 号煤层有较大区别,借助山西组与太原组的可靠划分容易对比。 3. 9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上部, k7砂岩之下 左右,为太原组第一层稳定可采煤层,其煤层本身特征明显,尤其是两分层结构和夹矸厚度大,是附近其它煤层不具。上社二景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