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网推荐优秀课件内容摘要:

—— 李振城 《 苏联兴亡的沉思 》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僵化和干部队伍的稳定,特别是事实上的终身制的确立;另一方面由于党外民主和群众监督机制的破坏和削弱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地干部的侵蚀,到 70年代,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形成。 这个“特权阶层”成员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他们掌握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绝对领导权。 第二,多数人文化程度较高,受过高等教育,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经常去西方国家访问。 第三,这些人已不是当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对他们来说只是口头上说说的东西,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他们头脑中已经淡薄。 第四,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还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 他们中的不少人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作为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据估计,在 80年代初期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子经济”的收入已达到数十亿卢布之巨。 ——《 俄国史 》 据俄罗斯学者的估计,当时这个阶层大约有 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 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 这个阶层的成员凭特殊的优待证件可以买到莫斯科市场上紧缺的食品、汽车、进口电器等产品。 莫斯科格拉诺夫斯基大街 2号楼的入口处有一间不太引人注目的房子,上面挂着牌子: 1919年,列宁曾在这里发表过演说,看起来像是一个纪念馆,但实际上它是苏联中央委员和政府高级官员们的特供商店。 ——《 俄国史 》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的原因 ,除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使经济效益低下 ,增长率越来越低以外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经济结构中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的比例 重。 我们知道,重工业占用资金多、周转慢,自我服务比例大,产品与人民生活较少联系,而军事工业则纯属消耗性的非商品性生产。 但热衷于同美国争霸 的苏联领导,特别是其中与军事工业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军内外集团却极力支持它的发展。 1988年,苏联工业产值相当与美国的 79%,但其机械产品有 62%是重武器,消费品只占6%。 1991年苏联宣布的国防预算是 966亿卢布,占国家预算的 3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0%。 美国兰德公司一位苏联问题专家说:“没有任何社会能够忍受这种水平的国际开支” ——董大业 主编 《 高中世界史新教材的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 》 据一九八四年美国统计,苏军总人数是六百四十万,有七至八万枚核弹头,有全世界最大的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还有世界第一数量的空军及纵横四大洋的海军。 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马鼎盛撰文 您认为俄罗斯是中国真正的战略伙伴吗。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和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 思考: 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教训,说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应该注意什么。 戈尔巴乔夫改革分析 ① 改革进程: A. 1985—1988年, 经济改革 ,实施“加速战略”,失败; B. 1988年后, 政治改革 ,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② 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 即全盘西方化,这是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也是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③ 改革方式: 民主化、公开性。 ④ 政治措施:, 实行多党制、总统制。 ⑤ 后果: A.经济大滑坡。 B.民族分离倾向加剧。 C.党内斗争公开化,苏共分裂。 国家走向解体。 材料一: (戈尔巴乔夫政治)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 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 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 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 …… 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 ……。 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 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 …… ;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