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选择题题型及解题方法举例思想类选择题内容摘要: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见必修 3专题一 P1821)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 摘编自郭廷以 《 近代中国史纲 》 ( 3)材料三中 “ 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 的思想家是谁。 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 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 7分) ( 3)康有为。 《 孔子改制考 》。 翻译 《 天演论 》。 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 史学理论类选择题 所涉知识: 主要涉及必修 Ⅰ 专题一、 必修 Ⅱ 专题一、必修 Ⅲ 专题一 相关内容,同时附带 选修 4的相关内容。 命题特点: 多立足中古史,大多选择或设计与考古相关的史料或情境,从史学理论的角度进行考查。 命题趋向: 由一开始单纯的史料题向运用史料,从史学理论的角度进行考查演进。 (浙江高考 文综 202018)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示舶,易私贩而为公贩 „„ 不得往日本 „„ 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浙江高考 文综 202014)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 578万,炭 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浙江高考 文综 202015)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 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着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着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浙江高考 调测 202012) 学术界对黄河在汉代以前是否改道有不同认识。 甲学者根据 《 汉书 》 认为汉以前仅有一次改道;乙学者指出 《 史记 》 中不见改道记载,故 《 汉书 》 不足凭信;丙学者以河北平原地貌变化和先秦文献载有黄河下游两条河道为据,提出黄河在汉以前曾不止一次改道。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 史记 》 比 《 汉书 》 早出,乙学者立论可靠 B. 《 汉书 》 后出,收录新材料,甲学者认识准确 C.丙学者立足文献和地理考辨,所论相对合理 D.三位学者的研究方法与认识都存在较大的缺陷 (浙江高考 文综 202013) 司马迁的 《 史记 》 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 《 史记 》 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浙江高考 文综 202013)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 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 China。 更有学者指出, China是“秦”的音变( Qin→Chin 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 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浙江高考 调测 202012)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长期以来确切纪年是从共和元年(公元前 841年)算起的。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近年来史学家协同自然科学家,通过研究日食规律,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