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地位演变内容摘要:

提倡实践和真知 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评价: P20 《 日知录 》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哲学思想 :① 唯物论 :世界是物质的 ,其发展有规律 ② 认识论 :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③ 辩证法 :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相对的 政治思想:主旨是 “循天下之公”, 唯物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意义 , 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 船山遗书 》 “经世致用” 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 它的主旨是 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要到实践中求真知,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特点: 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什么叫 “经世致用”。 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的思想观点: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 1)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 而天下治之。 宗法立而刑清。 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 (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归纳、评价顾炎武的观点。 观点: 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力 ;郡县官世袭,扩大地方权力。 加强宗法制度。 评价: 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 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探究 2: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经历及进步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1)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2)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3)思想上: 批判继承 传统儒学,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实践上: 都曾参加过抗清斗争 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 积极: 局限: 三、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1) 他们提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点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2)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3)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 没有提出 新的社会制度,也 未能形成 完整的思想体系, 没有动摇 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重点) 15.黄宗羲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 1663年出版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 另一部《人权宣言》 ”。 这两部著作的主要共同点是 A.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 B.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 C.主张法治,反对礼教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 “ 反动 ” 是指 彻底否定 “ 自由 ”“ 平等 ” 的思想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黄宗羲认为: “ 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 ,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 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 “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