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教学总体策略内容摘要:

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 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的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产品生产和出口国, 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③。 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④。 ” —— 摘编自 《 剑桥欧洲经济史 》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恩格斯 《 反杜林论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问序 目标 限制性条件 途径 ( 1) 江南手工业发展特点 明清之际 根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 ( 2) 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和及其特征 19世纪中期以前 根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 ( 3) 阐述认识(观点) 围绕 “ 历史前提 ” 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问序 划分材料层次 概括关键词 ( 1) ① 官营手工业衰落 ③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④ 出现资本主义性质雇佣关系 ( 2) ② 阶段:原工业化 ② 特征:商人参与 ③ 特征:手工工场快速发展;使用雇佣劳动 ④ 阶段:工业革命 ④ 特征:大机器生产 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要点关键词 问序 回忆教材知识,由材料未涉及处概括关键词 概括关键词 ( 1) 明清时期纺织业 ①官营纺织业后来被民营手工业超过(材料已涉及) ②家庭手工业产品供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小部分出卖( 材料未涉及 ) ③民营手工业产品供应市场(材料已涉及) ② 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 2) 英国工业革命 ①前提条件:劳动力、市场(材料已涉及),资金( 材料未涉及 ) ②过程: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材料已涉及) ③影响 :社会日益分类成两大对立阶级( 材料未涉及 ) ① 需要大量资金 ③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步骤三:判断观点,寻找依据,做出论述 观点描述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相应的历史前提条件。 寻找证据 ● 从材料看 : 材料一描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在明清之际得到发展,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二描述了中世纪后英国手工业得到发展,不仅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 通过材料一二的对比,材料三借恩格斯的言论做出结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相应的历史前提条件。 ● 从所学看 : 教材提到明清之际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联系以后的历史看,却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原因是专制主义制度的束缚。 教材也提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在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的刺激下,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基本一致。 判断正误:正确 做出论述 : 恩格斯关于“历史前提”的观点是正确的。 明清之际,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专制主义制度的束缚、资金短缺、市场狭窄,最终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英国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猛烈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仅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且还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最终促成了资本主义萌芽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要加强多维度考察分析,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了解目前史学界较为流行的多种史学范式,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训练他们利用这些史学范式诠释教材内容,学会利用这些范式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尤其是要培养他们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分析同一重大历史史实的习惯,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掌握牢固,能灵活运用,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 革命史范式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 20世纪 50年代至 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文明史范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横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全球史范式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转变史学观念以适应新高考 现(近)代化范式 类似于文明史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社会史观(社会史范式) 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 如:辛亥革命 • 革命史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社会史观:影响社会习俗变迁 • 整体史观:西方思想、革命的影响;亚洲的觉醒 • 近代化史观:推进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的近代化进程 • 文明史观: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文明进程 如:对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从近代化史观 18401860:中国近代化的 孕育 1860—1894:中国近代化的 启动 1895—1927:中国近代化的 整体 发展 1927—1949:中国近代化的 曲折发展 文明 史观 纵向 横向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必修二: 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 必修一: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文明 必修三: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 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 从专制政治到民主化,从人治到法制化 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 文明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