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教学改革,建立相应的课程模块,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融合。 到 2020年, 景区开发与管理(草原生态与旅游)专业 学生毕业时, 实现 100%的学生持有双证书。 (二)构建“校企融合、专兼结合”的 教学团队 本 专业教学团队将立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重视与行企的深度合作,努力创新高职教学模式,培育专兼结合的双师 素质 的教学团队,建成教学改革与创新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主动服务社会效果良好、赢得较高社会声誉的 省 级教学团队 1 个。 通过 23 年 , 培养专业带头人能够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 , 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同类专业中具有较高的 产学 水平,并具有引领该专业的发展 、 带领 教学团队做好 教改 和产学 工作的能 力。 培养 初步具备 “双语”能力专业带头人 2 人。 “双师”素质培养 健全 教师联系 行 企制度,积极创造条件要求教师 深入 行 企(按各自的发展方向选择景区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规划策划机构等),选派教师到行企工作半年, 使 专业教师 具备 行 企 工作的经历 , 直接主持或参与行企项目 , 为行企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专 任 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能力。 至 2020年, 争取 100%专任 教师为“双师型”教师。 确定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根据骨干教师岗位任职标准进行个性化培养。 每年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赴 国内 外 学习,参加国内产学 研讨 和 各类业务培训。 培养骨干教师 5 名。 优化兼职教师队伍,保证高素质兼职教师 15 名。 兼职教师 应具备 管理过国家 4A 级(含)以上景区类企业,或在大型主题公园担任过中高层管理人员。 可 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 胜任实训教学。 并每年邀请至少 2 名 行 企知名人士来系 讲学。 上述师资队伍建设 预算投入资金 22 万元 ,由央财支持。 (三)建设校 行 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 运行机制 和质量保证体系 建 专业 建设 指导委员会 由行业、企业 和学院 三方 主要代表 组建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 共同 负责 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 体系改革 ,评议专业建设项目并提供决策建议。 行 企共同 实施 教学质量 保障工程 按照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由校 行 企共同参与的 教学 质量保障 工程。 建立人才需求动态适应机制, 适时进行 行企需求和满意度调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 建立课程评价机制, 由 学院、 行企 、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对教学结果的分析评价,及时反馈信息。 建立《学生实训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通过 积累和分析,建立和完善包括课程设置标准、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等内容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上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预算投入资金 30 万元。 其中,央财支持 10 万元,行业企业支持 20 万元。 ( 四 ) 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旅游管理实训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与 有关部门 合作建设 景区 旅游管理实训系统,系统由具有模拟功能的 民族 景区景点导游实训室组成 , 具备 专业 岗位能力 “双语” 培养所需的景点导游模拟训练等功能。 ( 1) 景区景点导游模拟实训室 与 行企 合作,利用多媒体互动式视频教学软件,建设景区景点导游模拟实训室。 提供景点导游 “双语” 岗位 认知、职业环境、生产过程情景仿真体验,将景点导游业务按各环节制成多媒体声像教材 , 实现旅游环境仿真实训。 实训室 应 兼有 民族 主要 旅游景点模型展区。 ( 2) 地域和民族 特色 景点导游模拟实训室 与专业沙盘制作企业合作,共同开发 塔尔寺 、青海湖 、金银滩 和 坎布拉国家 地质 公园 等 景区 景点 旅游沙盘,为 教学实训 提供“双语” 岗位认知实训 的基本条件。 具体建设内容 及资金投入见表 7。 表 7 景区 旅游 管理实训系统项目建设内容及资金 预算 投入表 ( 单位 万元 ) 实训室 设 备 设 施 单位 参考 单价 (万元 ) 数量 资金投入 (央财支持) 景区景点 导游模拟实训室 涉外现场导游实训软件 套 5 1 5 中国景点导游实训软件 套 16 1 16 工作流程 套 1 规章制度 套 1 多媒体景区旅游教学中心 导游模拟实训配套基础设施 服务器 套 3 1 3 计算机 套 24 12 投影仪 台 3 数码 照相机 摄像机 台 1 数码摄像机 台 1 塔尔寺旅游景点沙盘 套 8 1 8 青海湖旅游景点沙盘 套 6 1 6 三江源 生态 旅游景点沙盘 套 6 1 6 小 计 地域和 民族特色人文景观导游模拟实训室 民族特色旅游实训软件 套 11 1 11 工作流程 套 1 规章制度 套 1 民族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沙盘 个 11 1 11 计算机 套 2 投影仪 台 1 办公用品及配套 套 1 1 1 小 计 合 计 91 ( 3) GIS 实训 室建设 GIS 实训 室配备绘图仪、扫描仪、数字化仪、 GP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软硬件设备,建成以后为全省重要景区流量检测和环境检测提供服务。 上述设备 预算投入经费共计 万元 ,由 学院 投入 支持。 ( 1) 依托学院农牧科技培训中心新建旅游仿真景点导游实训室 建设仿真景点导游实训室 1 个、导游影音及会议多功能实训室 1 个、西餐厅 1 个、豪华套房实训室 1个,并 改建 标准 客房全真模拟实训室、中餐厅实训室、礼仪及形体实训室,以满足 30名在校生导游 和景区管理 人员岗位实训 和 饭店服务岗位实训。 投入 含 基建、 设备购置 等 经费 预算投入 6 万元。 ( 2) 拟建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 — “农牧之家”旅行社 实现 从教学型实训基地向生产 型 实训基地过渡。 暂 挂靠本地现有旅行社,设立某旅行社分部,经费预算, 2020 年投入 万元 ( 含挂靠费 8 万元、质量保证金 万、设施设备 5 万 )。 ( 3) 建设全真旅行社 建设 学院 “ 农牧之家 ” 旅行社,同 青海 青年旅行社等旅行社合作,按照旅行社运行与管理要求建设 1 个全真旅行社业务 部,引进和联合开发旅游信息管理系统、旅行社综合管理软件,合作建立旅游信息资源库,开发以旅行社真实业务为原型的《旅行社计调业务》、《旅行社营销外联业务》、《团组接待业务》全真实训方案,以省内 4A级旅游景区景点 2日游为内容的《 民族 导游业务》、《 民族 景点导游》全真训练方案,并按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实训,逐步 实现校内全真生产性实习。 上述 项目 预算投入 资金 共计 万元 , 其中, 央财投入 19 万元, 行企投入 万元,学院投入 11 万元。 具体建设内容及资金投入见表 8。 表 8 “农牧之家” 旅行 社项目建设内容 及资金 预算 投入表 ( 单位 万元 ) 序号 设 备 设 施 软硬件类型 参考型号规格 单价 (万元 ) 数量 资金投入 ( 央财投入 ) 1 计调运营部 计算机 硬件 联想 启天 M680E 2 2 办公设备 硬件 3 激光打印机(双面) 硬件 惠普 LASERJET P3015D 1 4 激光传真机 硬件 松下 kxfl328 1 5 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 软件 小 计 6 营销外联部 激光 传真机 硬件 松下 kxfl328 1 7 办公电脑 硬件 联想启天 M680E 2 8 激光打印机 (双面) 硬件 惠普 LASERJET P3015D 1 9 办公设备 硬件 小 计 10 团组 接待部 计算机 硬件 联想 启天 M680E 1 11 办公设备 硬件 12 激光打印机 (双面) 硬件 惠普 LASERJET P3015D 1 13 复印机 (双面进稿 双面复印 网络打印) 硬件 佳能 2545i 1 小 计 14 综合业务部 计算机 硬件 联想启天 M680E 1 2 2 15 办公设备 硬件 16 旅游综合管理软件 软件 1 小 计 合 计 19 ( 五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对口 帮扶、草原旅游规划等方式对农牧区草原旅游业 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义务培训、入户宣传、项目咨询等途径鼓励、帮助 农牧民 发展农 (藏) 家乐休闲旅游,提高农 牧 民的经营意识和服务技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西部 同类院校。 对口支持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 ,在 专业 教师培训、对口交流、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 帮扶 ,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真正体现国家 重点专业建设 的辐射带动作用。 校行企共建“三江源草原生态 与 旅游产学研发中心”。 根据国家设立 青海三江 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实施 方案 ,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与行企合作共建“三江源草原生态 与 旅游产学研发中心”,探索 生态保护 与旅游开发 、绿色发展与 保障民生的产学结合的新路子 ,形成符合三江源地区功能定位的 草原生态旅游 模式,建成生态文明 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 的先行区,为全国同类地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本项目预算投入资金 69 万元。 其中,央财投入 19 万元,地财投入 30 万元,学院投入 20 万元。 ( 六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完成 景区开发与管理(草原生态与旅游)专业 主干课程标准建设,包括职业概况、基本素质要求、工作要求、理论与技能教 学 资源 及课时分配等内容,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有关高职院校、行企和社会学习者 进行 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就业支持 和 人员培训等服务。 本项目预算投入资金 10 万元 ,由央财投入支持。 三 、 预期效益 (一)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培养了一批本土化专门人才 通过特色专业的项目建设, 立足青藏高原特色景区, 使 景区开发与管理(草原生态与旅游)专业 的人才培养定位更适合民族地区景区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深化“草原生态 与 旅游”的专业特色,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 景区开发与管理(草原生态与旅游)专业 “课证岗直通定向”的 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完善,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更具特色,成为学院 “ 工学结合 ” 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 尤其是草原生态 与 旅游业 , 培养了具有“双语” 能力的旅游景区管理 人才, 为 挖掘 和弘扬 民族 文化 , 传播 特色景观,为 培养适应 民族地区 需要 , 具有“ 双语 ”能力的 高素质技能 人才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 (二) 课程建设成果突出,提升“双语”教学和实训水平 根据景区旅游业基层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学院将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面向景区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构建“双语”课程体系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实施和规范专项技能训 练、岗位综合模拟、校外顶岗实 习的职业能力培养。 通过项目建设,将有力 地 推进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双语”教材的建设,加大了校内外“双语”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为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了条件。 到 2020 年,建成 院级 核心课程 5 门,开发出 3 部特色教材 及其 配套 教学 课件 ,创建 1 个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三) 教学团队更加优秀 通过 内培外引 ,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研水平高、技术服务能力强、梯度合理的省级教学团队。 初步 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实施 “双语”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到 2020 年,培养 2 名 准 专业带头人、 5 名 院级 专 业骨干教师, 9名“双师”素质教师, 聘请 15 名行企专家。 (四) 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针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将建成设计理念新、配置水平高、共享程度好、景区旅游特色鲜明的“校内、校外互相支撑”、校企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到 2020 年,扩建 1个校内实训室,新建 3 个校内实训室,新建 1 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拓展 5个校外实训基地。 (五)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通过社会服务建设项目的实施, 景区开发与管理(草原生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