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创新型食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内容摘要:

言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引入食品产业行业标准,制订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等科学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 3)配合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分管理制度。 进行分类学分管理;承认合作企 业 和合作院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所给学分。 在自主学习、特色课程、创新实验、创业实践活动、职业资格培训等方面适当加大学分的分配比例。 17 ( 4)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将校内 12 个专业实验室、 1 个食品研发中试中心以及校外 20 多个企业合作教学基地统一纳入实践教学计划安排。 尤其是对校外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要进行专业分类,对接 专业实践核心技能模块和工程能力模块,建立定期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 5)科学制订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安排。 针对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规律,根据课程教学、技能培养及其它教学活动的特点,在教学进度中预留机动时间,以适应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 3) 师资队伍建设 在 现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主干课程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结合 应用创新型食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 要求, 再新增 一支以教学名师带头,由校内骨干专业教师和外聘合作企业、机构优秀工程技术专家、项目经理共同组成的,结构合理、相互协作、能力互补、充满活力的 实践 教学团队, 强化实践教 学环节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团队建设中突出双师的合理配置、合作企业与实践能力模块对接以及加强青年骨干教师自身的培养。 建设方案如表 1 所示。 表 1 已建立和拟增建 的 教学团队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 钟瑞敏(教授 /博士 /校级教学名师 /全国优秀教师) 团队成员 校内教师 : 赵三银 (教授 /博士) 郭红辉(教授 /博士 /青年骨干) 朱定和(副教授 /在职博士生) 黄国清 (副教授 /博士 /青年骨干) 朱建华(副教授 /博士 /青年骨干) 肖仔君(副教授 /博士 /青年骨干) 张卫国(副教授 /博士 /青年骨干) 单斌( 高级 实验师 /硕士 /青年骨干) 靳桂敏 (副教授 /学士 ) 校外特聘教授: 曾庆孝( 教授、博导, 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 吴纪 嬅 (中医师,香港健康工房有限公司创办人) 何天池(高级工程师,韶关市质量监督局) 黎书伟(高级工程师,韶关市农检中心) 依托的主要课程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卫生检验技术、食品冷链物流技术、食品分析、现代仪器分析、食品生产企业 QS 要求与监管、食品产品检验技术 对接 的 专业知识模块 食品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营养 学基础,食品工程基础,食品工艺,工程规划设计基础,食品安全检验,食品冷链物流 应用创新型食品高级技术技能 实践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 黄国清(副教授 /博士 /教坛新秀 /优秀实验教师 ) 团队成员 学校 实践 教师 : 黎 海彬 (教授 /博士 后 ) 18 钟瑞敏 (教授 /博士) 闫文龙 ( 副 教授 /博士) 郭杰标 ( 讲师 /博士) 刘永吉(助理实验师 /硕士 /实验中心主任 ) 廖彩虎(实验师 /硕士) 唐辉(实验师 /硕士) 邹秀容(实验师 /硕士) 校外特聘 实践 指导教师: 黄毓祥(高级工程师 /厂长 ,清远加多宝草本植物科技有限公司) 刘志强( 总 经理 /会长 , 乐昌市沿溪山 泉 有限公司, 韶关市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协会) 范卫东 ( 高级 工程师, 广东雪印商贸实业有限公司 ) 刘云翔( 高级 工程师,青岛啤酒(韶关)有限公司) 邹治国( 副 总经 理 ,广东蓝松天然饮品有限公司) 陈 晔 ( 总 经理,韶关市 五马寨菌业 有限公司 ) 章光辉( 总 经理,韶关市乳香元乳业有限公司) 康小松(高级工程师,广东金友集团有限公司) 刘佳鑫(工程师 /厂长 ,广东富然农科有限公司) 刘锦华(工程师,始兴绿而健食品有限公司) 魏勇强(工程师,韶关市雪印实业有限公司) 依托的主要课程 校内中试中心生产实训、 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艺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食品检疫实验、乳制品工厂生产实训、分割肉和鲜切蔬菜工厂生产实训、纯生啤酒发酵与包装生产实训、饮用天然泉水生产实训、果汁生产实训、有机米及米制品生产实训、食用油精炼工艺实训、系列食用菌旅游食品生产实训 对接 的 核心技能模块 专业基础核心技能,工程核心技能,食品科学应用技能;职业核心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语言沟通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与责任感。 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以及学生定期对教师评课,定期举办教学竞赛等方式促进教师形成良好教学态度,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建立教师业绩与职称评聘、收入分配和岗位聘任等利益适当挂钩的制度,激励先进,强化职业责任。 ( 2)自我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完善队伍结构。 采取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完善相关教学团队队伍结构。 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在职培养,计划每年定期派送至少 1 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国内访学或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每年选派至少 2 名缺乏工厂生产经验的教师前往规模食品企业驻守锻炼,使其累计企业实践经验达到 2 年,提高工程素 养;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奖励;在现有基础上,继续聘用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国内外兄弟院校的优秀工程技术专家、企业家和著名学者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完善双师队伍结构,为学院本科生授课及作学术讲座。 ( 3)分类培养与激励,发挥团队整体作用。 通过明确目标与责任,突出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对具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对获得工程师、物流师、营养师、 食品检验工 国家考评员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以及对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具有特别才干或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提高奖励等级,打造一支积极向上、真才实干的教学团队。 4) .教学资源建设 19 (1). 强化课程群特色,重构课程体系 发挥有校外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决策功能,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强化专业主干课程群、实践技能课程群的鲜明特色。 结合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规范要求,参考 IFT(国际食品工艺学家协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在公共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素质体系中重点改造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以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为主线分类改造建设相关课程, 减少理论 课程,开发、增加一些工程化设计和生产专项实训等特色 实践 课程,形 成更为合理的知识和技能模块结构体系。 (2) 特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 充分发挥校外教学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各类生产线条件,构建工程设计及专项生产实训为主体的特色课程体系。 如合作开发规模企业工程化设计基础、分割肉和鲜切蔬菜工厂生产专项实训、纯生啤酒发酵与包装生产专项实训、食品安全检验技术专项实训 等 专项实训特色课程。 根据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设置,结合知识和能力模块培养目的,充分发挥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对相应开发的特色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安排 , 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出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的自编教材或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强化自主学习。 (3). 以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群为平台,构建共享与交互性强的教学资源 在加强现有食品化学、食品分析和食品工艺 3 门学校级精品课程,以及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冷链技术校级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新增 1 门省级精品共享资源课、 3 门校级精品课、 5 门校级网络课程、 12 门校级双语网络课程建设立项,将食品微生物学(含实验)、食品营养学(含实验)、食品安全学(含实验)以及改造后的 35 门专业特色课程纳入精品课程群及网络课程群 建设,与专门建立的 应用创新型食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试点网页链接,构建成开放共享性、师生互动性强的,与 应用创新型食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5).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开展以 应用创新型食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协同 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改革成果 建立以 应用创新型食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研究的激励机制,继续深化完善特色课程内容研究、新时期普通本科学生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可行性研究、技能模块与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接运行机制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绩效评价等 方面的教学研究,通过总结提高,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2)推行 “大课堂、延伸性课堂、车间课堂、社会课堂” 四大课堂 教学方式方法 从二年级起推行校 企双导师制,指导工程基础、专业理论的学习以及实践课程的技能操作,实现教学场所由教室和实验室向外延伸,教学过程由学校向社会延伸。 推行“专业理论 实验操作”、“工艺理论 自选实验”、“工程基础 工厂规划”、“工艺理论 生产实践”、“检验基础 出厂检验”、“单元设备 单元操作”、“工艺流程 车间设计”、“核心技能 创新实践”、“专业教育 社会调研”、“创业教育 创业训练”等知识与技能相互对 应、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在 大课堂 延伸性课堂 车间课堂 社会课堂 之间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强化 学生 专业理论与工程基础的掌握、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提高。 同时,围绕教学实际效果丰富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科学制订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20 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将口试 (答辩 )、小论文 (设计 )、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实验论文、开发样品、工艺操作、工程设计图纸、检验操作、技能竞赛等方式纳入成绩考核和学分评价体系。 6). 实践教学改革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的专业核心实践技 能培养体系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成熟运行经验,继续深化校企联盟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联合培养运行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 应用创新型食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质量。 (1)构建与实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实行 “实践能力模块化、阶段递进培养”的实 践教学模式, 按“专业基础技能”→“工程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推进程序 ,科学组织与制订各阶段的实验(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训(创新实训、特色实践课实训、技能竞赛)、实践(创业训练、生产实 践、创业实践)的内容、要求和评价考核方式,完善外聘工程技术指导教师和校内外实践场所交互使用制度,合理制订实践类课程标准,确保实践教学学分比重,与应用创新型食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的实施相配套。 尤其要从现代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角度,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实践技能、工程素质和职业综合技能。 加强校内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力度,将自选性、自主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比例提高到总实践学时的 30%以上。 从食品化学与分析、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检测、食品工艺与工程、食品科学知识应用等方面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核心技能;从知识应用、创 新意识和工程设计等方面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从问题解决能力、专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语言沟通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拓展学生职业综合技能。 (2)建立校企联合共建的校内 创新 研发中心,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利用学院多年来与香港健康工房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联合开发粤北特色果蔬资源的项目合作经验,以现有的韶关学院食品研发中试中心 3 条中试生产线及多个辅助系统等装备工程条件为基础,通过校 企联合共建研发中心的方式,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追加投入,扩建相应功能开发室,改造完善中试生产线、产品检验室和高新单元装备室的技 术条件,签订合作运行及成果共享机制,打造校 企联合共建的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以校 企横向合作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经费为基础,分阶段、分层次、更多、更快地吸纳专业学生早进项目从事新产品开发、生产应用技术开发、工厂设计、产品检测等创新性开发研究实践,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的频度和深度。 以 “化零为整”的 方式构建一个有运行经费保障、利益共享、可不断吸纳学生参与、运行成本相对低廉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 “两基双导三段式 ”实践教学模式 利用基础良好的校 企合作联盟的优势条件,强化专业理 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创新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 “两基双导三段式 ”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韶关市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协会校 企联盟合作,在现有紧密型合作企业的基础上,新增 1012 个各类规模企业,打造 35 个深度合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 2030 个多工艺类型校外实习基地,拓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工艺类型涵盖范围。 通过建立与兄弟院校实践基地协作的机制,打造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21 (4)开展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加大力度组织学生积极参 加创新实验、创新创业训练、技能竞赛、科技竞赛以及美食文化节等,为学生提供适量启动经费,开放专业实验室和食品研发中试中心,通过创新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力争每年参加相关活动的学生人数占本专业在校生人数 90%以上。 (5)规范学生职业技能证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政府劳动部门合作, 开展定期 系统培养与考试, 改革课程教学和考核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