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母亲节的美文原创15篇内容摘要:

她不仅要种,而且她种的菜在全队是当之无愧的好。 年老了,她蹲不下去,便坐在板凳上栽菜、扯草,一棵一棵的施农家肥。 及至节假日,母亲也板着指头数儿女们的归期。 儿女们离开的日子,她就靠在门框上,任泪水涟涟。 到了后来因病行动不便,母亲依 然坚持为我们做几道拿手菜,她做的豆豉腐乳闻名乡里,发病的前几天还煮了豆食,霉了腐乳。 当霉香飘满我家的时候,母亲却看不见,闻不着。 母亲节将近,窗外车水马龙,我的屋内寂静安然。 我的母亲确乎离开了。 再无人在春节安排我置办年货,再无人在风中等待我们的归来。 母亲来世上走一遭,只为了奉献她自己。 如今,我的头上已经不见那把保护伞,身后倒了那面可以依靠的墙。 几十年的唠叨,几十年的关爱,几十年的母女情,哪里去寻找。 我的内心空落迷茫。 从此后,山一程,水一程,哪里是我的归程。 从此后,春秋交替,岁月更 迭,那一份地老天荒的念想将何以遥寄。 篇七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又要到了,大家都在为母亲争相送礼物感恩母亲,可是,我的母亲已离开我 21 年,只能勾起我对母亲的回忆。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小时候家里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除了春节,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 我家兄弟姐妹共有 6 个,我排行老大,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自己缝的,那时,家里穷,又没有缝纫机,母亲只能一针一线自己缝制。 母亲心灵手巧,她可以根据别人家孩子穿的衣服样式,缝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衣服。 虽然很粗糙,但在那个年代,我们已经很 满足。 我的父亲是大队干部,长年在大队 “ 抓革命,促生产 ” ,母亲 1人挑起家庭的重担。 她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把家里的饭做好,然后,跟着生产队的社员,一起参加劳动,目的就是多赚点工分。 因为母亲勤快,乐于助人,又特别会能劳动,大家都很喜欢跟母亲分在一个小组,他们都夸赞母亲能干,是个女汉子,其实,母亲身体很单薄,体重不会超过 100 斤。 读小学起(那时,没有幼儿园),我总觉得母亲有点 “ 啰唆 ”。 母亲没上过学,但每天晚上,她都陪着我,问我作业做好没有,有没有听懂老师的讲课,有时还像老师一样,认真地检查,其实, 她根本看不懂,只要我在作业本上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字,她就表扬我,说我聪明。 每天早上,她总是早早起床,冬天,煮好几根红薯,放在锅里;夏天,煮好一锅客家米茶,然后,催我们兄弟姐妹起床,自己则去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了。 母亲每天起早贪黑,身体又很单薄,最终,积劳成疾,记得我读小学 3 年级时,她一病 40 多天起不了床。 当时,家里又没有钱,医院离家又远,母亲连针都没有打过一次,就靠着父亲每天去拔点草药,擂成浆,或煮成汤,嚾她喝。 那时,我们兄妹几个,天天扶在母亲的床边,哭着喊着,希望母亲身体能够好起来,也许是她舍不得我们 兄妹,也许是我们感动了上帝,母亲终于顽强的活了过来,战胜了病魔。 我读初中时,第一次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 初中离家有 10 多里远,我只能住校,那时 1 周有 6 天课上,每周星期六回家,星期天就返校。 我每周期六回家,母亲总是变着花样,总要做几个好菜我单吃,星期天返校,母亲总要在米袋里塞几个鸡蛋。 时间长了,弟弟和妹妹都有意见,说是家里的鸡蛋都是我 1 人独吃掉。 母亲意外去世那年,是 54 岁。 出事那天,母亲说要帮助舅舅家收花生(舅母得了胃癌),去叔叔家煮擂茶(我堂弟 10 岁生日)。 她早早就安排好,先做好自己家的 早饭,再帮舅舅家收花生,然后去帮叔叔家煮擂茶。 那天,母亲凌晨 3 点多就起了床,到 3 楼屋顶拿木柴,由于下了点细雨,屋顶很滑又没有栏杆,不小心,摔了一跤,滑到 1楼地板,就这样,她无怨无悔,早早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从小到大,直至去世,她都只想着帮助亲戚邻居、照顾好父母兄弟、抚养好子女,却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她走得那么坦然,那么突然。 现在,母亲离开我 20 多年,但她的身影总在我的身旁,她还是那样 “ 啰唆 ” 、 “ 叨唠 ” ,教我做好人,做好事,不要做贪官 „„ 如今,当我看到妻子在为家操劳,看到我们地税系统的女同事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奔波,我就想,中国的母亲为家庭付出太多,有的还背负职场打拼的辛劳,也许有时抱怨,但她们的伟大和无私是整个人生的主旋律。 篇八 当你拎包迈步准备上班的时候,有个小尾巴追着你抱着你的大腿, “ 咿咿呀呀 ” 地诉求着他的不满和不舍,你的内心是满足而嘚瑟的;当你下班回家,隔着门板故意透出一点声音,便有着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兴奋地 “ 啊啊呜呜 ” ,你的内心是欢愉而嘚瑟的;当你晚上睡觉时,半夜有个小身子突然像只八爪鱼一样攀附在你身上 “ 姆妈姆妈 ” 地一通叫唤,你的内心是柔软而嘚瑟的 „„ 瞧瞧,身 为母亲的荣耀和嘚瑟,就是这一个又一个的瞬间堆积堆积,然后让你深陷这样的满足不能自拔,什么超美长裙,什么唱歌娱乐,什么细跟皮鞋,什么描眉画眼,通通都靠边,靠边。 所以,不要再问是不是梁静茹给的勇气,让她不修边幅,让她不顾身材走样,让她放弃美衣娱乐,让她眼里看不见其他人,只是那个连话都说不清的奶娃娃,只是那个连步都迈不稳的瓷娃娃,只是那个只认得准他 *的黏娃娃,让她不顾一切,放下一切,却甘之如饴。 虽然他会无理取闹,会偶尔有些小感冒,会缠着你要你亲亲抱抱举高高,但是这些不过证明自己是他生命里的不可或缺,那种 嘚瑟瞬间在心中升腾,如同空中的热气球,总是被热气胀满,飘的很呐。 没办法,谁让自己是妈妈呢,对家里那个小生命而言是一个最特别的存在呢。 时光是一条河,渐行渐远,将他不断拔高拔高,也将你抛离了当初的模样。 当他学会走路的时候,他也学会了推开你,当他学会秘密时,他也学会了避开你,当他学会了独立时,他也学会了离开你。 他在你腹中,他是你一个人的,当脐带被剪断,他是你一家人的,当他断奶,他渐渐开始是更多人的,玩伴的,同学的,朋友的,爱人的,最后,他也会开启父母子女的经历,经历另一个循环,成为另一个不一样的你:从最 温暖的子宫包裹到在他孩子身后叮嘱:慢点儿,从断奶学步到站在路口目送他孩子消失在路口,和他的孩子从分床而眠到分房而眠,适应他的孩子从离开求学到离开求生。 龙应台说: “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 如果说第一次分离,作为母亲承受的是肉体上的极致之痛,那么之后的每一次分离,母亲承受的则是一个又一个背影消失后的虚空,无法被替代的虚空。 那种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胸口就能感觉到的幸福不再来,那种只要牵住孩子的小手就能感觉到的满足不再来,那种只要孩子 张开手要亲亲抱抱举高高就能感觉到的嘚瑟不再来 „„ 如果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去不断等待的过程,那么同孩子的分离也是母亲需要时间和心力去慢慢抗衡的过程,让一次次的虚空去掏空心房,也将孩子的每一次分离视作他成长的进步去填补心房,最后,当意识到孩子完全不需要自己独立奔跑时候,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那巨大喜悦和巨大虚空的同时袭击。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便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妈妈,你慢慢来,当你慢慢教会孩子如何冲刺一百米,也必然要慢慢学会孩子离开你一百米远,他的步伐,你追不上,也不必追,有些路,必然是要一个人走的;当你慢慢教会还如何独自整理伤口,也必然要慢慢学会孩子不会将伤口在你面前展示,他的伤口,你无法治疗,也不必治疗,有些关,必然是要自己过的;当你慢慢教会孩子如何收拾碎了一地的心时,也必然要慢慢学会孩子自己打扫心情,他的事情,你不用做,也做不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的。 犹如一个风筝,放飞了,便是远行越远,唯一的牵连,或许不过是那在阳光下若有若无有的那根线, 你收一收手,他便靠近一些,他遭遇劲风,你便觉得手上紧一紧。 让你欣慰的,便是那若有若无的线,便是家,总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