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的调研报告内容摘要:

19 家合作社解决畜牧业生产周转资金。 积极尝试 “ 合作经济组织联盟 ” ,推进合作社与加工企业之间相互联结。 **注重对合作社的管理和服务,其中,由供销社参股领办的11 个奶食品、养殖及 综合服务社发挥作用突出,使周边 4000 余户牧民得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 实践证明,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动畜牧业规模经营特别是联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尝试多种形式的营销模式,打通做活流通环节 为活跃消费流通环节,实现畜产品优质优价,两地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一是对接区内外羊肉销售高端市场,先后组织肉食品加工企业赴北京、青岛、南京、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开展牛羊肉产品展示推介活动。 二是积极探索贸工牧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实现 牧场 — 企业 — 市场的有效对接。 如: **特产融有限公司在海南建立 **特羊实体体验店, 5 个牧业合作社通过羊肉购销合同,为其提供羊源。 如: **依托额尔敦肉业、蒙高丽亚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实体店牛羊肉终端消费的价格优势,鼓励吸引其在牛羊肉产地投资办厂,使大牧场与终端市场直接对接。 三是开辟电子商务,活跃终端市场。 如: **通过企业间合作,将溯源认证的 **特羊肉产品登陆天猫商城;通过网上放羊的融资平台,以生物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 互联网 +畜牧业 ” 营销模式取得新进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几点建议 尽管两地为建立企业与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推动牧民增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企业发展与牧民利益联结不紧密、不规范等问题依然存在。 涉及供销商贸等流通企业与牧民利益连接方面不仅存在着与其它行业共性的问题:如:龙头企业产业覆盖面小,实力弱,带动作用不强;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在产业化利益链条中话语权不强等问题。 同时存在着:牧民职业化进程缓慢,牧区缺少经营性人才,上规模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体系不完善,牧民直接进入市场获取利益的条件不足;电商产业及与之配套的第三方物流及现代交易方式滞后,互联网 +畜产品模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