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读书活动征文十六篇内容摘要:

市。 离开北京时,看着车窗外景物飞速倒退,心头的不舍剧烈翻滚。 想到老舍在《想北平》中所言 “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 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 这极富感染力的赤子之恩,连带着北京,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每段旅行都发源于一本书亦或一篇文章:因读张恨水的《西京胜迹》而览西安雄奇之古迹,因读祝勇的《天堂下的布达拉》而观青藏神秘之雪域,因读宗璞的《西湖漫笔》而游杭州柔婉之风物,因读沈从文的《边城》而感湘西淳朴之民风 „„ 我在阅读中行走,在行走 中体味着世界。 致用阿多尼斯的一句诗:书籍守护着我,让热爱布满我的行旅。 让我成为青年、森林和一首歌曲。 篇八 《中国在梁庄》的前言中,梁鸿写到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 怀疑这种虚构的生活,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怀疑,同样包裹了我的生活。 这两年,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纠结:我为什么来到现在所生活的城市。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把我从苏北拉倒了苏南。 对大多数上个世纪 xx 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发生迁徙的路径应该是清晰的,最主要的动因就是 “ 高考 ” —— 从 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那座 “ 独木桥 ” 来到城市,毕业之后留在这座城市,然后在这座城市生根。 真能生根吗。 (一个外地女孩对我说: “ 都说落叶归根,我都不知道死后该葬在哪里,感觉葬在哪里都怪怪的。 ”)用这个逻辑来解释我为何从那个相对匮乏的地方来到富庶的地方是否过于简单了。 对此的思考,令我吃惊。 这样的迁徙 (这并不是一种移民,移民包含很多的主动选择,而迁徙更多的是被选择的结果 )显然根本的动力并不是高考制度,高考制度只是迁徙的一个基本路径而已。 而 “ 逐利 ” 才是这场告别故乡背后最大的力量。 只不过,这里的“ 逐利 ” 也许只是一个更 好的生存愿望。 我们也成了一种 “ 候鸟 ” ,飞到能获得更好生存条件的地方。 与候鸟不同的是,我们再也不能飞回出发的地方。 因为我们的习性已被更改,出发地的习性也被更改。 而这一切的发生不过区区 20 年左右的光景。 于是,这里面就有一个更值得思考的空间,为何对于苏北的年轻人来说,苏南就代表着更好的生活呢。 为了追逐这样的生活,我们宁愿离乡背井,去学着做一个“ 异乡人 ” —— 从接受,到适应 “ 异乡人 ” 这个角色并不比通过高考简单 —— 难道贾樟柯所说的那种小县城的美感 (那种美感来自充沛的时间,一个早上是很长的,一个下午也是很长的。 还有沉醉在 人情世故里面的美感 „„) 敌不过大城市的繁华和赚取更多财富的诱惑。 似乎又面临一个选择题。 至少从目前看来,我的选择是一个被灌输的结果。 除了绝对的贫乏,贫乏还可能来源于观念的强迫。 在我的童年时代,我出生的那条农庄还人丁兴旺,亲情的角色还都是完整的,祖父、祖母、儿子、女儿、孙子、孙女 „„ 大家都活在一种清晰和完整的人伦关系中,健康的邻里关系也在。 在这个稳定的人情世故中,我们感到简单,充盈。 贫乏的意识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它不可能左右生活的基本逻辑。 但,有人出去打工,带回来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有人到 外面创业带回来了第一台 “ 大哥大 ” ;有人大学毕业在大城市拿着高薪。 然后,父母就嘱咐我,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离开这里,去南方大城市过更好的生活。 小学的老师,则用更多 “ 面朝黄土,背朝天 ” 、 “ 修地球 ” 这样句子来嘲弄他们祖祖辈辈所从事的职业,并且起到对我们恫吓的效果:你不好好学习难道想一辈子 “ 修地球 ” 吗。 这让我惊诧不已,我们何以对 “ 农民 ” 这样的一个角色如此的嫌弃。 这种对 “ 农民 ” 的厌弃连同的是对乡村的嫌弃和对故乡彻底背离的决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呢。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隐约觉得这种厌弃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们对故乡的理解 ,甚至是对故乡的接受方式。 而这样的情绪显然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只有一种解释,我们生活在一种极为不正常的发展观念中,被历史需要时,农民的地位很高,当历史不需要时,农民则成了农民自己鄙夷的身份。 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总是被这样书写。 在很多时候,在我所出生的那个苏北村庄,农民这个身份甚至是令人羞耻的。 大人鼓励孩子出走,离故乡远远的,甚至可能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只是摆脱农民的身份;那片土地,仿佛受到诅咒,我们只有通过远离它,才能获得被认可。 我们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 (也是唯一的一代吧 )对故乡有敌意的人。 “ 如果不 能把 ‘ 我 ’ 放回到 ‘ 故乡 ’ 及与 ‘ 故乡 ’ 相关的事物中去审视,我们就不可能拥有富有洞察力的哀痛,也就不可能对抗遗忘。 ”( 梁鸿《中国在梁庄》 )“ 我 ” 还能被放回 “ 故乡 ” 吗。 至少我已再无机会被放回故乡了,这注定使我对我的审视,只是一种 “ 文本 ”式的审视。 这或许也是对永久丧失故乡者的最大诅咒。 篇九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爱读书的女子和不 读书的女子的谈吐风度绝对是不同的。 一个女人的花容月貌,终究难敌岁月的沧桑,永恒的是那份诗书藏心间的芬芳气质。 自己也算是半个读书人吧,以前无论房子大小,总有一个角落来放书;上班出差的包里总会放一本书,有空时就随意看看,感觉随身携带了一部袖珍戏剧。 张潮说: “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尔。 ” 原来读书也是有各种境界的。 想起来也曾经有好长一段日子不能静心好好读上几本书。 工作上的专业书籍事关营生不得不读,放松身心的只一本 《红楼梦》,放在床头柜上,睡觉前瞄上几眼,看看水晶心肝的林妹妹,或稳重端详的宝姐姐,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好书能给你心灵的启迪,也教你待人接物的道理,真是开卷有益,百读不厌。 如果读书完全能做到顺性而为,不要想着实用,也不要有功利心,读书只为了和美好事物倾心相遇,为了自身心灵的安详,便是好境界了。 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遇见前生的情人,也如同遇到一位恩师,有时怦然心动,有时心生敬意。 原来人世间有这么多善良美丽的事物都被作者一一记录下来,你埋在心底无法言传的话语,作者就这么不经意地替 你说了出来,仿佛在时光深处倾心相遇,情投意合。 读书从来不是一件热闹的事情,相反读书是一种孤独,边聊天边喝酒吃零食,难说是在读书,只是一种交际应酬。 更喜欢在家里读书。 在清晨,黄昏或是夜晚,泡上一杯清茶,细细地读一本好书。 读书需要的是清静,它需要人和书本中的内容融为一体,只有人完全沉浸在书中,才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美好。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时光飞越红尘,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在对话,有时喜悦有时悲伤,读到妙处,忍不住掩卷发笑,你不用出门就得以读到圣贤之作,感叹这世上可以为师的人真是太多了,不由就起了谦恭慈悲之心。 读书多了,人变得有思想会思考,也会忍不住提起笔来写一些文字,写一些思想心得,记录一些生活中的美好,那时候你会发现,那些读过的书,识过的字,不知何时已经储存在你的大脑里,写作的时候,犹如你手下的一兵一卒,一个词和另一个词组合了,一个字和别一个字邂逅了,一个段落和另一个段落组成了一支支小分队,它们是那么的灵动听话,而你是调兵遣将的穆桂英。 这些文字发表了,广受欢迎,有一天结集出版,于是,你从一个读书人变成了著者,许多人在读你的书,这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读书不仅让你从容优雅,而且让你活出了人生最美的姿态。 篇十 山水,虽然我们早就有了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式的山水化人格隐喻,但最终把山水发展为一种实践美学的是后来的 “ 晋人 ”。 “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 ” , “ 好山水,爱远游 ”的晋人爆发了对山水的激情。 陶渊明、郦道元、谢灵运、李白、范成大、陆游、徐霞客 „„ 我相信这是一条有关 山水的秘密精神谱系,他们用双脚丈量的每一寸山水都不可避免成了他们各自的一个精神空间,即在万物的迁徙流变中寻得一个静止点。 在那里,人可以得到安然的休息而不会感到任何的威胁,他坦然接受四周自然环境的陶养,获得终极性的启迪。 相较于东方,西方的 “ 恋山史 ” 则晚的多。 在 18 世纪下半叶之前,西方如果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一座高山会被等同于精神错乱。 自然景观可能拥有某种吸引力,这种概念在当时的西方几乎不存在。 自然风景被欣赏的程度基本上要看他和农业的富饶有多大关系;十八世纪下半叶,西方人第一次出于精神,而不是生活需要, 开始向高山行进,与此同时,也开始发展出对高山景观的壮丽感受;必须注意到的是,在山水审美实践上,东西方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角度 (当然,这两种角度偶有交叉,当杜甫写出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时,他内心所感受到的 “ 澎湃 ” 很难说和乔治 马洛里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感受不同 )。 从一开始,中国人对山的观看视角就是 “ 平视 ” 的 —— 山不仅是归隐之所,更是一种理想生命的外延; “ 仰视 ” 则是西方人对山采取的典型视角。 “ 因为山就在那儿 ”( 乔治 马洛里在被问及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回答说:“ 因为山就在那儿。 ”) 这句话暴露了人类最为彻底的 征服欲望和狂野之心。 人与山的对立在此更为彻底;而在古典时期的中国, “ 山水 ”是一种表述整个自然过程的方式。 正因如此, “ 山水远远超出了纯洁与污染、天然与人工诸如此类的万物二分法 ”( 施耐德《青山常运步》 )。 古道,那些背着高档的旅行行囊,手持铝合金手杖的现代人行走在 “ 古道 ” 上意味着什么呢。 我的一个朋友刚走完 “ 徽杭古道 ” ,兴冲冲地说还要走 “ 玄奘之旅 ” ,再重走 “ 霞客路 ”。 好奇怪的说辞,徐霞客可没走过他们正在走的 “ 霞客路 ” ,可他们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