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彬的教育管理学试题库内容摘要:

权力等级系统,每个成员都要严格服从上级的指挥;( 4)工作标准化,将工作细分为若干部分,从而使员工依标准程序展开工作;( 5)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 6)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8)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行的,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规律的最好体现。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法约尔的管理十四原则 :( 1)分工;( 2)职权与职责;(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 7)个人报酬与支付公平;( 8)权利的集中与分散具弹性;( 9)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 ;( 10) 秩序 ;( 11)公正;( 12)任用期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人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 西蒙是当代行政学的代表人物,决策理论的创立者。 他全面阐述了决策的意义、类型和过程,并队组织决策的合理性问题作了深刻分析。 主张以行政行为的研究替代行政学的传统研究方式,包括行政组织、人际关系、人员激励、行政程序等。 由于在组织决策研究方面 的杰出贡献,西蒙荣获了 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代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理论基础的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管理处于以多元理论为支撑的状态,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共同影响着教育管理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的发展趋势: 注重对教育管理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历史研究、哲学问题研究、管理模式研究、教育政策法规研究、学校效能研究等等都成为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在教育管理学产生初期( 19 世纪末),信奉思辩哲学,注重用演绎的方法研究教育管理问题。 20 世纪初又看重归纳的方法。 20 世纪 60 年代后,把数理逻辑作为一种工具,使教育管理研究更具演绎性,更看重理论,更强调数量,概念更结构化和标准化。 80 年代末又提出借助历史材料来构建教育管理理论。 至此,教育管理研究方法中多元观点盛行。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 – 学校要重视促进有形资源的扩展,更要重视学校无形资产的增加; – 学校要重视资源的优化,更要重视促进学校文化的引领; – “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 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校园与绿色教育); – 教育的发展需要外部的支持,更要靠自身的努力(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 1教育管理原理与教育管理原则有何区别。 教育管理原理是指教育管理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它是对教育管理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而形成的,是管理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各种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教育管理原则是管理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基本要求。 教育管理原则与教育管理原理的关系 ( 1)联系:教育管理原则以教育管理原理为基础,它是教育管理原理的具体体现。 ( 2)区别:教育管理原理,即教育管理规律,它是 客观存在的,而教育管理原则是人的主观选择,两者既有可能统一,也有可能不一致。 如果对教育管理规律认识发生偏差,就有可能提出错误的教育管理原则。 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原则 含义: 教育管理活动中要合理的组织和利用人、财、物和时间等资源,从而获得较高的效率和效益。 贯彻要求 ( 1)提高用人效益(科学安排干部,知人善任,用人之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把目标职务权力责任四位一体的分配给合适的干部;要关心人,注意协调人际关系激励士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 ( 2)提高财物利用率(尽力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以最小的 财力物力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4 ( 3)提高时间利用率(合理控制和利用时间,把主要时间花在最主要的情况上,有勇气并果断地拒绝不必要办的事、次要的事;要把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放在功效最高的时间去做。 ) 1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 1985 年以来,我国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已基本上建立起中央统一领导,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和管理的体制。 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 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包括省市县乡)。 具体表现为:中央规定基本学制、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学校人员编制标准、教师资格、教职工的基本工资标准,等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权确定本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编制本地区的教学计划,选定教材和审编教材,确定教师职务、限额和工资水平。 市、县(区)或乡镇分别对基础教育的不同方面负责。 基础教育各级学校主要由市、县(区)、乡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在城市(不包括直辖市),一般是市或区(根据其规模大小而定)负责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筹措经 费,并对师资和中小学进行直接管理;在农村,则由县或乡镇对实施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实施管理权限,包括学校的布局、经费筹措、学校基本建设等。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把基础教育的责任层层下放,甚至下放到农村,以致基础教育的经费的安排、师资的配备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失去了必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