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xx-20xx年)内容摘要:
于所在档平均水平 10个百分点及以 上 的,得 0分;重点支出占比在两者之间的,在 0 分和 20 分之间计算确定。 得分 =[某 县 重点支出 占比差 min(所在档 重点支出 占比差) ] 247。 [max(所在档 重点支出 占比差)- min(所在档 重点支出 占比差) ] 20。 其中: 某县 重点支出 占比差 =某 县重点支出占比 所在档重点支出平均占比; max(所在档 重点支出 占比差)指 各 县所在档 重点支出 占比差大于 10%小于 10%之间的最大值; min(所在档 重点支出 占比差)指 各 县所在档 重点支出 占比差 — 21— 大于 10%小于 10%之间的最小值。 ( 40 分) 评价县级财政对各项重点支出的保障程度。 六项重点支出分为两组,分 别 采用两种不同的评价 方式。 ( 1)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三项支出 主要考核县级 上述三项 重点支出的保障率,即将县级某项 重点支出的 实际支出与该项标准支出进行比较,评价各项重点支出的保障程度和年度间改进情况 , 分静态和动态 评价。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三项支出分值 分别 为 10 分、 6 分 、 3 分。 其中,各项支出的静态评价 占各项分值的 70%, 动态评价 占 30%。 ① 静态评价 静态评价得分根据各县当年保障率高低确定。 保障率大于或等于 100%的,得满分;保障率小于或等于 50%的,得 0 分;保障率大于 50%小于 100%的 ,在 0 分和满分之间计算确定。 得分 =[某县保障率- min(保障率) ] 247。 [max(保障率)- min(保障率) ] (分项重点支出的分值 70%)。 其中: 某县保障率 =某 县某项 重点支出的 实际支出247。 (某 县某项 重点支出的 标准支出 某 县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调整系数 ) 100%。 某项 重点支出的 标准支出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单位支出 支出成本差异系数 ( 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的客观因素为总人口,教育的客观因素为学生数,成本差异系数按照中央对地方 — 22— 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核定 ) ; 某县 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调整系数 =某县近三年实际人均财 政支出平均数247。 全国县级近三年实际人均财政支出平均数 100%; max(保障率)指 各县 保障率大于 50%小于 100%之间的最大值; min(保障率)指 各县 保障率大于 50%小于 100%之间的最小值。 ② 动态评价 动态评价得分根据各县年度间保障率的变化情况确定。 当年保障率达到 100%及以上的,得满分。 当年保障率在 100%以下的,比上年每增加 1 个百分点的得 分, 最高以分项重点支出分值乘以 30%为限(即该项重点支出的动态分值上限)。 ( 2)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三项支 出 主要考核县级 上述三 项重点支出占 其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分静态和动态 评价。 社会保障和就业 、 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 三 项支出分值 分别 为 8分、 4分、 9 分。 其中,各项支出的静态评价 占各项分值的 70%, 动态评价 占 30%。 ① 静态评价 第一步:参照总体保障评价分档情况 进行 分档。 第二 步: 计算 某 县 上述三项重点支出与所在档平均重点支出 占比 的 差。 第三步:计算 某 县得分,某项重点支出占比超过所在档平均水平 10个百分点及以上的,得满分;某 项重点支出占比低于所在档平均水平 10个百分点及以 上 的,得 0 分;该项重点支出占比在两者之间的,在 0 分和满分之间计算确定。 — 23— 得分 =[某 县占比差 min(所在档占比差) ] 247。 [max(所在档占比差)- min(所在档占比差) ] (分项重点支出的分值 70%)。 其中: 某县占比差 =某县上述某 项重点支出占比 所在档重点支出平均占比; max(所在档占比差)指 各县所在档上述某项重点支出 占比差大于 10%小于 10%之间的最大值; min(所在档占比差)指 各县所在档上述某项重点支出 占比差大于 10%小于 10%之间的最小值。 ② 动态评价 动态评价得分根据各县年度间某项重点支出占比的增长率情况确定。 得分 =[上述 某项 重点支出占比增长率 min(增长率) ] 247。 [max(增长率)- min(增长率) ] (分项重点支出的分值 30%)。 其中: 上述 某项重点支出占比增长率 =(当年 上述某 项重点支出占比上年 上述某项重点支出占比)247。 上年上述某 项重点支出占比100%; max(增长率)指各县 上述 某项重点支出占比增长率的最大值; min(增长率)指各县 上述 某项重点支出占比增长率的最小值。 ( 二 )财政供养 人员控制 ( 20分) 以标准在职财政供养 人员数 为评价标准,评价县级财政实际 — 24— 在职供养 人员数的控制情况。 1.标准在职财政供养 人员数 标 准在职财政供养 人员数 按照总人口、面积等客观因素,分类、分档计算确定。 某县标准在职财政供养 人员数 =某 县按总人口因素分档计算的标准 人员数 85%+某 县按面积因素分档计算的标准 人员数 15%。 2.得分 ( 1)实际在职财政供养 人员数 低于或等于标准 人员数 的,得满分。 ( 2)实际在职财政供养 人员数 高于标准 人员数 的,以超出率为评价指标,超出率高于或等于 50%的,得 0 分;超出率低于 50%的,在 0 分和满分之间计算确定。 得分 =[ max(超出率)-某县超出率 ] 247。 [max(超出率)-min(超出率) ] 20。 其中: 某县 超出率 =(实际在职财政供养 人员数 -标准在职财政供养人员数 )247。 标准在职财政供养 人员数 100%; max(超出率)指 各县 超出率低于 50%范围内的最高值; min(超出率)指 各县 超出率低于 50%范围内的最低值。 (三)财政管理 水平 ( 20分) 以预算收支平衡、总预算暂存暂付款、债务风险、年终结转 — 25— 为主要评价内容,评价县级财政 在上述几方面 的管理水平。 1.预算收支平衡( 6 分) 预算净结余大于或等于零的,得满分;预算净结余小于零的,得 0 分。 2.总预算暂存暂付款( 2 分) 以总预算暂存款、暂付款期末余额占当年公共财政 预算支出的比率分别进行评价, 每项各为 1 分。 暂存款、暂付款比率 低于或等于 零的按照 1分计算,高于 或等于 50%的按照 0 分计算。 在两者之间的 ,在 0 分和 1 分之间计算确定。 ( 1)暂付款 得分 = [ max(暂付款率)-某县暂付款率 ] 247。 [max(暂付款率)- min(暂付款率) ] 1; 其中: 某县 暂付款率 =暂付款247。 公共财政支出 100%。 max(暂付款率)指 各县 暂付款率低于 50%的最高值; min(暂付款率)指 各县 暂付款率高于 0 的最低值。 ( 2)暂存款 得分 = [ max(暂存款率)-某县暂存款率 ] 247。 [max( 暂存款率)- min(暂存款率) ] 1; 其中: 某县 暂存款率 =暂存款247。 公共财政支出 100%。 max(暂存款率)指 各县 暂存款率低于 50%的最高值; — 26— min(暂存款率)指 各县 暂存款率高于 0 的最低值。 3.债务风险( 8 分) 债务风险得分根据债务风险程度指标分档确定,各县具体得分通过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测算得出。 4.年终结转( 4 分) 以当年年终结转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率进行考核,低于或等于 零的按照 4分计算,高于 或等于 50%的按照 0 分计算。 在两者之间的 ,在 0 分和 4 分之间计算确定。 得分 = [ max( 年终结转率)-某县年终结转率 ] 247。 [max(年终结转率)- min(年终结转率) ] 4; 其中: 某县 年终结转率 =年终结转247。 公共财政支出 100%。 max(年终结转率)指 各县 年终结转率低于 50%的最高值; min(年终结转率)指 各县 年终结转率高于 0 的最低值。 四、评价结果及应用 财政部每年组织对上年度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按得分进行排名。 对得分排名前 200 名的县,由财政部予以通报表扬,并给予激励性奖励。 同时,分省下发所辖县评价得分及全国排名情况。 对管理基础较好、综合得分较高(所辖县平均得分前 10名)的省,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对管理基础较差、综合得分较低(所辖县平均得分后 10名)的省,督促 其 采取措施加强对县级财政管理的指导。 — 27— 五、其他事项 评价数据来源于各地财政总决算、地方财政分析评价系统、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及其他统计数据。 本方案自 2020年开始执行。 附: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内容表 — 28— 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内容表 评价内容 分值 评价标准概要 分值合计 100 一、重点支出保障程度 60 以 6 项重点支出为评 价内容,评价县级财政对重点支出的保障程度和重视程度。 (一)总体保障评价( 20 分) 以县级财政 6 项重点支出的总和占其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评价内容,以分档的县级重点支出平均占比水平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二)分项保障评价( 40 分)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三项支出主要考核县级重点支出的保障率,即将县级某项重点支出的实际支出与该项标准支出进行比较,分静态和动态评价。 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三项支出主要考核县级重点支出占该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的比重,分静态和动态评价。 教育( 10 分) 医疗卫生( 6 分) 文化体育与传媒( 3 分) 社会保障和就业( 8 分) 节能环保( 4 分) 农林水事务( 9 分) 二、财政供养人员控制 20 以标准在职财政供养人数为评价标准,评价县级实际在职财政供养人数的控制情况。 低于或等于标准的得满分,超出标准 50%以上的得 0 分,超出标准在 50%以下的按一定公式计算得分。 三、财政管理水平 20 以预算收支平衡、总预算暂存暂付款、债务风险、年终结转为主要评价内容,评价县级财政在上述几方面的管理水平。 (一)预算收支平衡( 6 分) 预算净结余大于或等于零的得满分,预算净结余小于零的得 0分。 (二)总预算暂存暂付款( 2 分) 以总预算暂存款、暂付款期末余额占当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率分别进行评价,每项各占 1 分。 (三)债务风险( 8 分) 根据债务风险程度指标分档确定。 (四)年终结转( 4 分) 以年终结转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率 进行评价。 — 29— 附件 3 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根据《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 ﹝ 2020﹞ 416 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 ﹝ 2020﹞ 285 号) 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202020年 )》,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的 通过开展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促进部门从整体上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 二、评价主体和范围 各级财政部门是本级 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的主体。 评价范围为本级各预算部门。 三、评价内容和指标 评价内容 主要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具体 包括基础工作管理、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应用 、绩效管理创新 、监督发现问题七 个方面,评价得分采用百分制和加 减 分制相结合。 (一)基础工作管理( 20分) 1.推进度( 20分) 是指通过对部门组织队伍、规章制度、专家中介库、指标体系、宣传培训等基础工作的评价,反映部门绩效管理整体推进情况。 得分 =(部门自评得分 40%+财政部门再评得分 60%)20/100 部 门自评得分,是指部门根据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自我评价得分;财政部门再评得分,是指财政部门在部门自评的基础上,审核确认的得分。 — 30— (二)绩效目标管理( 25分) 2.申报率( 10分) 是指通过对部门年度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与按规定应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进行比较,反映部门落实财政部门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要求的数量情况。 申报率 =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 /应申报绩效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xx-20xx年)
相关推荐
酒店名称的使用,必要的批准程序,业主对绩效要 求,违约及合同终止,以及对东道国法律仲裁的维护。 财务条款体现合同双方在财务方面达成的一致,包括基本管理费用、奖励管理费及支付方法,业主的财务目标,管理公司提高绩效的责任,固定资产折旧费和投资性质的费用摊销及更新基金,经营方案及财务预算,营运资本平衡,股本及负债,保险和风险防范,不可抗力,税务,开业前预算等。 管理条款规定各种管理事项
在 Inter上服务器访问数据库的访问方式有多种、如公共网关接口 CGI, Web服务器专用 API, Java语言的数据库访问接口 Web服务器与外部程序之间通讯方式的标准 .CGI的主要优点是能运行在各种平台上,可以用任何语言编程,主要缺点是当浏览器向 CGI程序发出请求时, CGI执行的是另一种独立于 Web服务器的系统 进程,占用了 CPU的资源,当大量用户向服务器请求文件时
了总体的规划、旅游度假区则做出策划性的规划、并将主题公园和城市绿地做出系统性的规划、还有就是道路的规划设计等;将自然原始保留下来的景观进行人工生态的再造,不断地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点,并与现代的风景园林精神相结合,达到现代人们所追求的设计理念。 第三、现代风景园林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上的各个领域的物质材料都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材料革命的兴起
项目管理档案,对全院开展的 新技术、新 项目进行定期追踪,督察项目的进展情况, 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督促相关科室及时采取相应 控制 措施,将医疗技术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二)各科室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应及时向医务部汇报,每季度科室向医务部上交新技术、新项目季度工作报告表(附件),内容包括诊疗 病例数、适应 症 掌握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不良反应、随访情况等。
以甲方与业主签订的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调整因素为准,调整方式在专用条款中约定。 乙方应当在 款情况发生后 7 天内,将调整原因、金额以书 面形式通知甲方,经甲方确认调整金额后作为追加合同价款。 分包合同价款与总包合同相应部分价款无任何连带关系。 工程量的确认 乙方应按本合同专用条款约定的时间向甲方提交已完工程量报告,甲方接到报告后 14 天内自行按设计图纸计量或报经工程师计量。
客关系管理 12 同类别的客户对企业和产品的满意度。 ( 3)使用交叉销售 (CrossSelling)和增值销售 (UpSelling)提高现有顾客价值 企业与其顾客之间的商业关系是一种持续不断发展的关系。 在顾客与你建立起这种双向的商业关系之后,企业就要尽力保持这种关系。 保持顾客关系的最佳境界可以体现在三方面:延长这种关系的时间;在维持这样的关系期间增加互相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