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10篇内容摘要:

建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区和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编制全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省级 “ 江南慢谷 ” 旅游度假区、五华山旅游景区等建设,打造优质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路、特色旅游产品。 大力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制定 “ 电商 **” 建设意见,鼓励发展物流、金融、设计、外包等产业,持续促进健康、养老、体育、教育等消费,加快培育形成新的服务业增长点。 目前,淮 九路 “ 江南慢谷 ” 已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 马仁奇峰玻璃栈道、客运索道项目建成运营,景区去年接待游客 73 万人次、营业收入 6600万元,分别增长 188%和 120%。 电商进农村 “ 两中心、一站点 ” 体系基本建成,县电商产业园获批省级示范园区,全县电商网上销售额24 亿元。 家乡不仅充满了湖光山色的自然美,而且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 南门河两边河堤绿树成荫,安定花园等小区拔地而起,商业城里门庭若市,两东大街两旁高楼林立,栉比排列,大有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 大楼上彩旗迎风招展,向你展示着当代 **的活力。 走在街上,车辆如梭,行 人如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你眼花缭乱,目不瑕接。 听。 学校里每天书声琅琅,不知为祖国培育出多少人才啊。 看。 精神焕发的老人们相约在公园里跳舞、打太极拳,舒适地享受着晚年的欢愉生活。 瞧。 家庭主妇们兴致勃勃地学起英语、电脑,为更好地投身于家乡的建设积蓄力量 „„ 今天,我的家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飞速前进,在党的好政策的引领下,在家乡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家乡的经济展翅腾飞,明日我的家乡,必将乘风破浪,更上一层楼。 我爱我的家乡,我的母亲河。 篇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 高,个性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些处在农村的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我出生在 90 年代末,家乡在董马村。 听我的外婆讲,以前我的家乡很贫困,一大家人都挤在一件小小的茅屋里,里面的光线很暗,没有暖和的衣服穿,一件衣服要打好多补丁,并且大的穿了,小的又之后穿。 村子里的人是吃不饱、穿不暖,农民们靠抢公分、分粮、分钱。 一年到头分的粮食,不够吃,钱也不够,有时连盐都买不起吃。 村子里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每逢雨天泥泞不堪,人们走路都要从山上绕道。 孩子们在破陋的教室里读书,也有孩子因交不起几元的 学杂费上不了学。 以前没有电气设备,要与远方的亲朋好友取得联系靠信件,这种方式又慢又不方便。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村里开始有了电视机。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聚集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里播放的精彩节目,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精彩的明天。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落实下,家乡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 原先村民们挤在狭小阴暗的老式木房子里面,此刻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红砖青瓦房,并有了卫生厨房,卫生厕所,有的还建起了两层以上的楼房。 以前窄小的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此刻转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 了,此刻我回家能够坐着小车直接就到家门口了。 小康示范村使整个村子焕然一新。 此刻的孩子们都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并且国家免减了书杂费,村子里的每一个孩子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村民们都有均衡饮食。 还能够随便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发展,我的家乡的确变化了。 我认为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立足此刻,展望未来,实现梦想,都是十分重要的。 家乡的变化就是很好的见证。 篇七 1984 年,我正在家乡庄浪县良邑乡李咀村小学上二年级。 那一年,改革开放的第 7 个年头 ,村里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买来了一部12 英寸的黑白电视,是全村最早的一部黑白电视。 于是,村里的男女老少一窝蜂地涌到这户人家看稀奇古怪。 他家的上房炕上坐不下,就坐在地上;地上坐不下又站在院子里。 看着电视上出现的图像,一些上年纪的人说,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国家本事大得了不得,制造出那么大一个塑料匣匣,里面啥都有,电视机里那么多人从一根细细的电线绳子里能钻出来吗。 村里来看电视的人把全村 “ 电视首户 ” 闹腾得半夜三更还不能入睡。 看上两三个晚上,大人们都不好意思再来。 为了看电视,我们这些孩子们根本不知道顾忌脸皮 ,更何况当时中央台正在上演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每一集电视剧刚搭头观看,看得兴趣正浓厚的时候,这一集就结束了,仿佛一眨眼的功夫,大家都埋怨这一集电视剧格外的短暂。 看完电视剧,我们还赖着脸皮一个不漏地接着往下看节目,包括广告节目也看得津津有味。 眼看着主人家瞌睡得直打盹,我们还是丝毫没有回家的念头,人家也不好意思说出让我们回家睡觉的话,直到电视屏幕上打出 “ 晚安 ” 的字幕,我们才如梦初醒,恋恋不舍地离开人家。 那时白天没有电视节目,孩子们整天兴趣关注点就是昨天晚上演出的《西游记》,脑子时时刻刻都在回放精彩情 节和片段。 好不容易熬过漫长的白天,刚刚吃过晚饭,饭碗丢在一旁,溜出大门,又直奔 “ 电视首户 ”。 没想到人家已经插上了门闩,只听见人家电视机里传来孙悟空打斗的动感声响。 眼看着电视剧被耽搁,我们焦急的眼睛对准门缝向里张望,小声地叫喊着人家孩子的名字:“ 开一下门 „„” 声音小了,里面听见也装作没听见一样,根本不开门。 我们把小手伸进门里试探着取开门闩,却根本够不着,只好缩回手,非常沮丧地抱怨大伙: “ 赶紧喊,再稍微迟一下,这一集就演完了。 ” 里面的人实在装不住我们接连不断的喊叫声,就给我们开门。 等开了门,没看几分钟 这一集就临近结束了。 我们几近乞求地说: “ 以后不要再关门了,等我们家有了电视,就再也不打搅你们了。 ” 以后,这家人每天晚上纯粹把电视搬到巷道里,在桌子上放稳一把椅子,把电视架在椅子上,每天晚上村里的人拉一把小板凳,坐在巷道里看起了露天电视。 看着人家的电视,自己心里想着,自家什么时候也能买上一台电视,那时候可以躺在热炕上看电视,多气派和自在啊。 到 1990年,村里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有黑白电视。 有了黑白电视,人们开始盼望着看上彩电。 那时村里人把一种红、黄、绿三色的透明彩纸贴在黑白电视屏幕上,为电视图 像着色,让电视图像透射出简单的彩色。 到了 1992 年,村里的人开始买彩电。 于是,新媳妇的嫁妆由黑白电视升级到彩色电视,娶媳妇的人家首先看上了彩电。 40 年后的今天,接收信号由过去易拉罐制作的简易天线只能接收到一两个台,到 “ 电视锅 ”( 卫星电视天线 )、再到现在进村入户4G 网络普及,节目纷繁精彩,而且每天 24 小时都有电视节目,随时都能看。 电视机类型升级迭代,从全村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到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彩电,而且有些还是纯屏高清晰度的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年轻人更要求外观时尚,操作简便,能上网能看电影 „„ 现在村里来收破烂的人吆喝着回收黑白电视,一台黑白电视当作破烂来交才值 40 几块钱。 刚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全村老百姓把黑白电视当作幸福生活的象征,家家都在奋斗能买一台。 改革开放 40 年后,黑白电视成了 “ 古董 ” ,被有些家庭当作破烂淘汰了。 从黑白到彩色,见证了祖国 40 年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 篇八 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 40周年,作为亲历者,回忆往事百感交集,许多相关事件恍如昨日,浮现眼前。 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人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前后数十年的变迁。 我们可以客观公正分析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从中领悟出一些值得后辈们深思的问题,供他(她)们健康成长过程中不走或少走 “ 弯路 ” 参考。 当然,为了话题具有针对性和客观理性,我选择 “ 高等教育 ” 作为讨论话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点四十年来我国大学享受改革开放 “ 红利 ” 的认识。 我们学校前身的北京地质学院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重创( 文革中首都 “ 五大学生领袖 ” 所在高校,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和北京地质学院),在改革开放之前三年被迫从北京迁址武汉, 1987 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目前在武汉和北京两地独立办学。 改革开放前,学校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其它七所国家重点大学一起成为我国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著名 “ 首都八大学院 ” (农机、林业、石油、矿业、地质、钢铁、航空和医学)。 她们培养了大量国家经济建设栋梁之才,为我国基础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始于 1978 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时我留校任教已 经 8 年。 因此,我经历的改革开放主要体现在大学教师 “ 教学和科学研究 ” 职能与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有鲜明的 “ 改革开放 ”烙印,容我娓娓道来。 先说大学教育。 在我的记忆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职能主要属于 “ 传授知识 ” ,这一基本特质至今没有根本性改变。 我留校第二年的 1971 年,学校在湖北丹江校办地质队招收了第一届工农兵学员。 学生来源的知识基础从小学(其中有的年龄相当于我的长辈)到1966 届高中毕业生(比我晚一届)。 我们这些 “ 老五届 ” (指文革中毕业的 1966 至 1970 届),尤其是我们 1970 届留校任教的 “ 新工人 ”(按照清华大学对 1969 和 1970 届留校教师的称谓,区别产业工人)没有经过完整的大学本科学习。 由于处在文革中,有的老教师还没有完全 “ 解放 ” ,恢复教师身份,只好让我们在课堂上 “ 滥竽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