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工作报告内容摘要:

挂钩指标的运用已完全满足全市各类经营性房地产用地报批需求。 二、我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资源有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我市近几年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每年约需 万亩 ,扣除交通运输类每年用地 万亩由省国土资源厅直接安排下达外,其他用地都要从年度下达计划指标中统筹安排解决。 省国土资源厅 2020 年下达新增建设用地 万亩, 2020 年下达 万亩, 2020 年下达 万亩,与每年实际用地需求量相差 万亩左右。 今年市委、市府确定工业重点在建项目 90 项,重点前期项目 30 项,到 4 月份分别还有 5774 亩、 39750 亩用地未报批。 在确保耕地 “ 先补后占、占补平衡 ” 和林地实行 “ 定额管理、总量控制、占一补一 ” 的用地原则下,在全国用地指标下调 30%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建设用 地需求,成为各级政府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土地闲置和利用不充分现象依然普遍 由于规划调整、市场变化、企业能力、征地拆迁和重视程度等原因,我市淘汰或闲置的企业、空心厂房到处可见;一些园区主要是乡镇工业园区招商引资项目不多,投资环境比较劣势,引进的项目科技含量低,产品竞争力差,闲置土地比重较高,单位土地产出率位居全省倒数第二,低于三明、宁德;我市一些土地农转征后得不到及时利用,一些项目落地后建设滞后。 经清理,近年中心城市共有供了未用的闲置土地 40 宗(全省 80 宗),面积 727 亩,虽已处置,收 取闲置费 1262 万元,但仍影响土地充分利用。 此外,我市许多项目用地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严重偏低,全市工业用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仅为:每公顷投资额 12457650 万元,容积率 ,建筑系数 3050%,与土地利用效果较好的地区相比较差距悬殊。 (三)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难以落实 我市供应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设置了审查制度,对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都设置了最低控制指标,但企业审查通过得到土地后,由于诸多原因,达不到审查报批标准,而且对控制指标的认定比较复杂,专业性强,难度大,导致供地与履约 脱节,国土、规划等部门又无有效制约措施,供地后监管不力,目前尚未收回履约不到位的一宗工业项目土地。 (四)农村土地资源挖潜利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据调查,我市农村 “ 空心房 ” 、烤烟房等废弃建筑人均 ㎡,由此推算全市达 961 万㎡,折 万亩,既浪费土地资源,又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农民居住环境。 只有上杭县出台拆除旧空心房按实际占地每平方米补助 30 元的低标准政策,其他县(市、区)都未制定具体措施全面推进此项工作。 我市有 140 万亩左右坡度在 15?以下的连片耕地适宜土地平整和格田化建设,通过整理可新 增 10%左右的耕地面积,但由于农民群众工作难做,乡、村又无工作经费等问题未有效破解,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三、提高我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以创建模范县为目标,进一步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节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