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四篇内容摘要:

界之林,“ 卧薪尝胆 ” 的志向,多难兴邦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励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 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 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 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中流击水,奋发图强。 三 .改革、创新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 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 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 “ 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 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 “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 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 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 ,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 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 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 民主 ” 和“ 科学 ” ;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锐 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 .勤学、好问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是分不开的。 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 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 杜甫的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苏轼的 “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 ,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 孔子从小入太庙 “ 每事问 ”。 他主张 “ 疑思问 ” , “ 不耻下问 ”。 荀子把 “ 不知则问 ” 和 “ 不能则学 ”相提并论。 王充更是 “ 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 ”。 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 不学不问 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多思考,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五 .勤俭、廉正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古人云: “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 ,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 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 节操,这就是廉正。 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 “ 清白 ” 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 “ 清白 ” 之风。 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 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正美德得到升华。 作为优良的道德传统,勤俭和廉正在今天更要发扬光大。 这就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中学会勤俭,培养廉正的美德。 六 .敬长、知礼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 李大钊曾说过: “„„ 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 “ 虚左以待 ”“ 程门立雪 ”“ 三顾茅庐 ” 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 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 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 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 试问那些对 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 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 “ 礼仪之邦 ” 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 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