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动基层审计整改工作的思考内容摘要:
在审计整改过程中,经常也会碰到被审计单位因为对审计整改认识不到位,以种种理由拖延或敷衍了事,多个单位相互推诿。 可见基层审计整改的主体 ,主要还 是靠基层领导推动其整改措施的实施,想要问责相关责任人还是比较困难。 整改督办手段不硬,工作牵掣较多。 基层审计机关作为当地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从征求意见稿至审计整改整个过程中都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有时是上级的直接干预,有时是被审计单位的拖延、说情,这都会影响整改工作实效。 甚至在实际操作中当上级审计机关对基层进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时,当地审计机关还需要出面沟通和参与整改。 实质上基层审计机关在唱“ 独角戏 ” ,既当 “ 导演 ” ,又当 “ 演员 ” ,导致审计整改实效大打折扣。 审 计整改工作避重就轻,流于形式。 对于审计查出的诸如内控管理方面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多以承诺采取制定或修订相关内控制度等措施进行整改,但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往往强调客观原因,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 如对于审计查出的诸如政府投资工程、政府采购未实行招投标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工程已经完工,采购物品已经使用,客观上已不可能再进行整改,只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规范,使整改工作流于形式。 再如查出基层在拆迁过程中将补偿款进拆迁工作人员私人帐户进行发放问题,审计整改检查时把资金归位冲回,而当整改检查过后又恢复原状,如此审计整 改,不仅掩盖了审计整改的本质,而且在客观上更具隐蔽性、欺骗性。 这些都造成审计 “ 屡审屡犯 ” 的主要根源,没有从根本上杜绝问题发生的管用措施。对推动基层审计整改工作的思考
相关推荐
施常规增长情况,预计学位缺口约 70 万,教育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的问题突出。 (二)空间供给不均衡。 一方面,新建住宅小区尚未实现学前教育设施配套全覆盖。 另一方面,我省大部分城市老城区集聚了大量优质、公办及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超负荷运转招生现象突出。 以广州市中心城区学前教育设施分布情况为例,按 300 米及 500 米服务半径配套幼儿园的设施覆盖率分别为 %和 %(图 1)
母联系的次数也非常有限,存在严重的 “ 亲情饥渴 ” ,孩子从小就体验不到来自父母亲情的关爱和温暖,长期如此,孩子的情感交流、人际关系、人格发展必然会出现障碍。 二是学校教育不足。 相当多的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重形式而轻内容,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脱离了学生成长的不同家庭背景。 为了给留守儿童父母有个学业上的 “ 交代 ” ,教师只重近效而不计远益,一味着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做到思想上不断进步、观念上不断更新、工作上不断创新、生活上更加严谨。 三是转变作风,从严律己。 今后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现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最终达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 要加强自身建设,严格按照 “
,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但是,任何事情,总是开始的容易,但坚持到最后最难。 当我们把一件事情最容易的做完了以后,接下来如果是最艰难的部分,我们能否坚持呢。 这将直接影响到事情的结果。 很多事情半途而废,往往正是到了关键时刻而未能克服困难所导致的。 总书记把这么简单的道理直接应 用到改革中来,通俗易懂,利于传教。 而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
花样 ”。 一些 高中除了正常的教材教辅费、住宿费、伙食费等外,一些五花八门的服务性和代收费上演在学校的舞台,如:教室灯管费、空调电费、自行车停车费、学生饮水费、军训费、上机费等等,大到上千,小到几十,千奇百怪,应有尽有,本来属于学校应尽的义务,却转移到学生身上,从中获取违规收入,加重学生负担,损害学生的利益。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学校乱收费 “ 习惯 ”。
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外,真正在一线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不足 10 人,大型审计项目人员组成显 得捉襟见肘,很难组建 2 个审计组。 且个体素质因年龄、工作阅历不同导致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越来越多的审计任务,人与事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现。 二是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结构断层现象十分严重。 年老的审计人员逐步退休,而新进人员因缺乏临战经验,不能够在工作中快速进位,独挡一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