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征文12篇内容摘要:

打转转。 我这下慌了,才觉自己说漏了嘴。 赶紧给老娘赔罪: “ 妈,说着玩的,您老别当真,好,不说了不说了。 ” 母亲这才破涕为笑。 母亲说: “ 那时穷,你爸 一月才挣几十块钱,家里场面大,不是你妈不让你们吃,而是 „„ 你现在成人了,给你妈算老账了,真是儿子有用了 „„” 哭笑之间,我们上班时间已到。 母亲一人收拾了碗筷。 晚饭无事。 饭后睡觉,因我们家只有两张在一个房间的床,于是母亲妻子女儿睡大床,我一人睡小床。 早早躺下,无甚睡意。 孩子闹着奶奶讲故事。 奶奶随口诌诌:你爸爸小时候啊,像个饿死鬼投胎,整天喊肚子饿。 那时我们家住在农村,你爷爷在县里工作,你爸爸整天坐在墙头上晃荡着两条腿,伸着脖子望你爷爷回来,爷爷回家就有好吃的啦 „„ 说着说着,孩子睡着了。 我倒是一点儿睡意也没有,母亲更是睡不着,于是我们母子俩就聊天。 我说,妈,你锁着的小柜子经常被我偷偷打开,偷了桂圆上学路上吃。 妈妈说,儿子,你有一回不知在哪摸了许多小毛蟹,你吃呀吃呀,夜里闹着肚子疼,可把我和你爸吓死嘞 „„ 【篇六】 那年冬天,娘带着妹妹去青海探望父亲,家里只剩下两口人,姥姥和我。 土坯屋里,豆大的油灯下,姥姥让我给父亲和母亲写信报平安。 每次,都是她口授,我执笔。 对于信的开头和结尾,姥姥非常重视,要求我必须称呼 “ 父亲母亲大人 ” ,落款要写上 “ 长女 ” 二字。 她并不识字,我究竟怎么写,她也不知道,但她老是看着我的眼睛,反复问,是这么写的吗。 我尚年幼,不明白 “ 父亲母亲大人 ” 与我平日里喊的 “ 爸爸 ” 和 “ 娘 ” 在字义上有何不同,但我不敢欺瞒姥姥的眼睛。 除了信纸上的 “ 父亲母亲大人 ” ,姥姥还要求我,见了邻居、亲戚,必须打招呼,打招呼的第一句话,要按辈分称呼。 我家在村子里辈分低,同班同学中有的要喊姨,有的要喊舅,有的甚至要喊姥爷、姑姥姥,这让我心里头着实不自在。 不自在归不自在,姥姥到底以她的执拗,培养了我见人按辈分打招呼的习惯。 而今回了老家,自然而然照着姥姥立下的规 矩来。 姥姥没讲过 “ 长幼有序 ” 的大道理,她也不知道《弟子规》中的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 ,但她教给的 “ 父亲母亲大人 ” 这六个字的称呼,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 它是我所受到的关于人序伦常最朴素的启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 麦收之后,村里人家还是会依老例儿结结实实吃两顿纯白面的捞面。 我见人家端着大海碗站在胡同口,满筷子挑着光溜筋道的白面条,满心眼里竟没有丁点羡慕,而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因为我家不吃白面捞面。 平日里,我家吃的跟别人家一样,是红薯面捞面或者红薯面饸饹,新麦分到 家,也不过吃几回白面包着红薯面擀成的两色面。 两色面,红白相间,配着北瓜片和葱花浇头、蒜醋汁,偶尔还有一点儿黄瓜丝当菜码,又好看,又好吃。 殊不知,姥姥就是以这种用红薯面和白玉米面来掺兑的办法,节省下了少得可怜的白面。 这样,家里谁身体不舒服,或者来了贵客,就能吃到软嫩的白面鸡蛋咸食、白面葱花千层饼了。 姥姥说,居家过日子 “ 宁省囤尖,不省囤底 ”。 我们家在最穷困的时候没断过烟火,没穿过破角烂边的衣服,秘密就在这条语录。 玉米面皮,有时是谷子面(不去皮,谷糠也磨进面里)皮,萝卜干白菜干萝卜缨做馅的饽饽,姥姥给它 起名 “ 黄金团子 ” ;北瓜切块,老白菜帮子切段儿,清水煮之,水滚开后拌杂面疙瘩,末了撒点儿芫荽末,就是我们家的 “ 珍珠翡翠白玉汤 ”。 穷归穷,还有比我们更穷的亲戚。 比如,我姥姥的小弟弟我舅姥爷。 舅姥爷娶妻晚,舅姥姥娶进门还是个 “ 老慢支 ” ,患老慢支的舅姥姥有着极强的生育能力,挨肩膀头生下两儿三女,他们家的大闺女我大表姨比我还小 5 天。 隔个十天半月,舅姥爷就会来我家一趟,有时候是差他的孩子来。 他们来我家,一是帮着做点力气活儿,二是“ 告穷儿 ” ,不是没粮了就是断盐了,要不就是没钱给我舅姥姥买药了。 无论是谁来,临走, 姥姥总不叫空着手,不是给舀些面就是给舀些盐,有时正好赶上姥姥的烈属抚恤金下来,就匀出一半叫带走。 娘半开玩笑地说姥姥,是她的娘家人硬生生把我家的日子刮擦穷了。 姥姥总是认真地教训娘: “ 雪中送炭人情长,雪上加霜枉做人。 ” 不独对亲戚好,村里的智障人、外来要饭的,也是姥姥怜惜的对象。 智障人没爹没娘没媳妇,一个人住着老辈人留下的空房子,空房子没窗没门,只有四处进风的窗框和门框。 他爱在饭点儿串门。 一到我家,姥姥不管是刚吃饭还是吃了一半,马上就撂下碗筷。 把自己的一份,给他吃。 到冬天,家里常来要饭的,也是赶饭点儿。 要饭的一来,姥姥的干粮就匀出一半,我们喝粥也不许回碗了。 匀出一碗热粥半个玉米饼子,就是要饭人一顿好饭。 姥姥饿着自己,却高兴。 她说: “ 三个人三个半饱,比看着一个人干饿着好。 ” 姥姥二十岁嫁到我们老郭家,八十岁寿终正寝。 姥爷参加八路军早早牺牲了,家里人丁不盛。 小脚女人顶家过日子,我们家没有成套的家训、家规。 从姥姥到我的小外甥、小侄女,一家四代人,八十多年历史,就靠着无数条 “ 姥姥语录 ” 的传承,治家、育人。 姥姥晚年患上白内障和青光眼,几近失明。 我从省城回去看她,她对我说起自己的病,有一句话,让我一 辈子忘不掉。 姥姥说: “ 眼瞎了不要紧,心不瞎,照样活得敞亮。 ” 这,是姥姥留给我们的最后的 “ 语录 ”。 【篇七】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在和这个世界进行沟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一种共同特征。 只要有家庭这个形式存在,家风就存在。 建立家风,以何为本。 儒家认为 “ 人性本善 ” ,这里的 “ 善 ” ,指的是不受到外界各种情绪和物质干扰的、纯真的天性,认为只有保持天性,人的智慧才会发挥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家风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不能压抑人的天性。 举例来说,也就是不要强制一个活泼的孩子去变得木讷。 这种事情,就好比通过洗脑,让一只兔子承认自己是一只狗熊,不仅愚蠢,而且可悲。 如果不压抑人的天性,所谓的 “ 青春期 ” 之类的问题,又怎么会出现。 允许松树长成松树样,牡丹长成牡丹样,小草长成小草样,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有勃勃生机。 如果因为觉得松树伟岸,就一定要让小草长成松树样,他自己长不成,家长就动手一刀刀去雕刻,当一棵雕琢成松树样的小草在风中摇摆时,这是何其残忍的景象。 孩子手上划破一个小口,家长都会心疼,如果有人说, “ 你的孩子,是个灵魂残缺的人 ” ,不知道家长情何以堪。 既然有了基础,那么一个好的家风,还有什 么别的共性。 首先要 “ 诚 ”。 离开了 “ 诚 ” 字,就不能专心去对待事物,不能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确切掌握事物的微妙规律。 学习的时候走思,吃饭的时候看手机打游戏,睡觉之前喝浓茶,所谓的心不在焉,食不知味,睡不安寝,指的就是做事没有 “ 诚 ” 心的状态。 有句话说发现生活之美,讲的也就是用 “ 诚 ” 字去对待生活,对待一切。 当然建立家风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这个 “ 诚 ” 字,这是准确发现家庭各个成员的独特个性,从而选择合适家风的必由之路。 其次要 “ 静 ”。 诸葛亮说,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可我们知道,世界是不停变动的,遵循 “ 静 ” 字建立家风,是要当块沉到水底的石头吗。 当然不是这种极端的静了。 如果说 “ 诚 ” 字是为了能够发现规律,这个 “ 静 ” 字,就是对待规律的态度。 安静地遵道而行,是一种坚韧,一种淡然,也是一种喜悦。 往大里说是自然之道,往细微的事情上来说,吃饭不说话等等,这些都是规律。 再次要 “ 俭 ”。 人人都知道 “ 俭 ” 是个好习惯,却很少有人做到,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穷啊。 心智穷,所以多思多想,难以抉择。 嘴穷,所以看到喜欢的东西舍不得吃。 繁花似锦,转眼即逝;宾客满堂,难掩内心空虚。 穷,是因为偏离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想治好这个穷字,就得靠 “ 俭 ” 字,把各种妄心剥离开。 “ 诚 ” 来发现规律, “ 静 ”来实行规律, “ 俭 ” 就是为了执鞭律己,砥砺前行。 最后是 “ 客 ”。 我们所拥有的,都是暂时属于我们所有,不要妄图无限制地去攫取,要顺应事物的规律。 当一个人产生出 “ 这些都是我的 ” 的时候,也就很危险了,不管是在对待名利、地位,还是仅仅面对一桌子菜。 当然了,吃撑了不知道停的人少,面对得到知道停的人却难得,这里面差的就是一个 “ 客 ” 心。 没有 “ 客 ” 心,就会丧失心智的清明和戒慎,就不知道畏惧。 《周易 乾卦》九三爻说, “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