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模式工作总结内容摘要:

在此基础上选取改进本组织绩效的最佳策略,争取赶上或超越竞争对手。 其核心是向行业内外的最优企业学习,通过学习,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 这实际上是一个模仿加创新的过程。 二、标杆式管理的特点与功能 (一 )标杆式管理的特点 首先,就控制方式而言,标杆式管理属于自控式,是组织内部为了摆脱困境、提高绩效、增强竞争力而实施的一种管理策略。 其次, 就对象而言, “ 标杆 ” 是由组织为解决自身的某个具体问题而自主设置的。 第三,就过程而言,标杆式管理通常划分为两个阶段:对 “ 标杆 ” 的识别与引进。 第四,就重点而言,标杆式管理既重视对 “ 标杆 ” 的识别,又重视引进,其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上。 第五,就性质而言,标杆式管理是纯粹管理学性质上的,比较注重技术性和操作性,讲究程序和方法。 (二 )标杆式管理的功能 从理论上分析,标杆式管理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具有如下功能: 1.提供绩效评估标准 2.有助于学校 提高绩效、持续改进 3.提供进行战略管理的工具 4.促进组织的学习 5.挖掘增长潜力 6.有助于推动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7.使学校真正实现创新发展 三、标杆式管理的实施步骤 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标杆管理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 )确定项目的目标和范围 在选择 “ 标杆 ” 或合作伙伴之前,学校必须确定以下事项的限度或范围:实施标杆管理的时限、能用于项目的经费、打算确定几项业绩标准、合作伙伴的数目、需要重新设定的内部程序的数量、标杆式管理小组成员数及监督委员会的成员数。 (二 )了解自己 实施标杆式管理,需要建立 “ 标杆管理小组 ”。 标杆式管理小组要做的工作是,当项目目标明确后,首先要分析本校的内部程序,以便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有透彻的了解。 由此,标杆管理小组可以去揭示每项绩效评估标准背后的真正动力。 标杆管理小组成员还要研究该程序在功能领域实施的任务 、目的和目标,并将正在研究的工作程序与合作目标或策略联系起来。 最后,工作小组还需制定一份详尽的工作流程图,以展示工作程序中的每一步骤、关键点的定位、完成方式及各工序间的关系。 (三 )选择并确定标杆管理合作伙伴 一是在尽可能宽的范围内考察潜在的合作伙伴。 二是确定合作伙伴。 (四 )选择绩效评估标准,收集相关数据 仔细挑选一整套易于理解且具有普遍性的评估标准。 确定评估标准后,还要收集两方面的数据:一是组织内部的数据,二是合作伙伴的相关数据。 数据要确保可靠性,即有效和可信。 (五 )进行差距分析 将本校绩效与标杆学校进行比较,从而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 (六 )引进他人做法缩小差距 这是标杆式管理最具实质性的一步。 标杆式管理就是要通过分享他人的知识来提高自己。 要运用 “ 借鉴 —— 改造 —— 采纳 ” 的程序,不仅允许、而且必须对标杆学校的做法作适当调整,使之更适合本校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七 )监察与修订 改进效果如何需作监察,监察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与合作伙伴的差距是否缩小,二是缩小的速度如何。 第二章三个管理层级 层级管理是指在 组织管理过程中,明确各职位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开展活动的管理方式。 一、 “ 三级管理 ” 的概念 “ 三级管理 ” 即校长室总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进行宏观规划和指示;各责任处室负责细化和具体操作;年级部(教研组)根据校长室和责任处室的要求狠抓落实,完成工作任务。 二、 “ 三级管理 ” 的特色 与传统 “ 双线管理 ” 不同的是, “ 三级管理 ” 使年级部成为学校的行政管理基础单位,强化年级部块状组织体系的管理功能。 明确年级组责权任务,在用人权方面,每学年以年 级部聘任教师为主,听取教研组意见,学校给予协调,年级部不聘教师学校不得强行安排接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