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组织关于女工权益受侵害问题调研报告内容摘要:
在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往往因法律知识匮乏不能主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又不能及时收集证据,权益保护处于真空状态。 女工技术水平低,人员可替代性强。 受行业特点所限,女性劳动者在低端行业中从事的工作以装配工、操作工居多,技术水平不高,人员可替代性强,劳动者无法与用人单位形成制约关系,劳动关系极不稳固,随时有被解聘的风险。 女工受年龄和社会角色所限,年龄大多集中在 30~45岁之间,且多为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重心往往向家庭倾斜,工作服从于家庭需要,因此常常出现短期工作、无故违约等现象。 法律保护存在缺位。 一是法律基本制度多,特殊规制少。 目前,我国相关劳动法律仍处于建立基本制度、确认劳动关系最基本权利义务阶段,对女工乃至所有劳动者的保护水平较低,针对隐性侵犯女性劳动者权益的行为难以规制。 比如 “ 三期 ” 女工被单位故意调整岗位,导致其无法适应新工作不得已辞职。 这样的情况法律目前无法规制。 二是法律框架性规定多,可操作性差。 《女工劳动保护规定》已出台并沿用二十多年,不仅法条尚需细化,内容也亟待 更新。 三是法律传统条文多,新型规定少。 三、针对女工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提出建议与对策 以建设阵地作保障,切实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 妇联组织作为女性的娘家人,要充分承担责任,发挥作用,利用好妇代会这个平台。 女工代表作为妇代会的组成部分,代表着绝大多数女工的心声,比其他人更知道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权益,如:妇女的生育生理健康权、劳动保护权、安全卫生权等。 因此,女工代表要在妇代会中发挥和切实维护自身权益的作用,要组织女工代表积极参与妇代会的各项议程和各种活动;。妇联组织关于女工权益受侵害问题调研报告
相关推荐
宏观上实现增强所参与社区妇联建设能力的目的。 如兼职计生的妇联干事,通过育龄妇女交流群,能实时了解育龄段妇女的情况及需求,利用上门走访的机 会,深入基层发动妇女群众做妇女工作,增强妇女群众与妇联干事的黏度。 本项目的起源就是社区妇联干事在育龄妇女交流群中发现,辖区内普遍存在育龄妇女因生育离职、需要家政服务或因故致贫等情况,故而引发思考,探索辖区内部消化困难妇女就业问题的新模式。 二、加强学习交流
为各镇做了模板、示范。 大家要认真学习借鉴,并结合实际推动镇级妇联区域化改革工作。 等会,周主席将就我区镇级妇联区域化建设工作做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先讲两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要谋划推动、加快建设镇级区域化组织网络。 希望今天参会的各镇妇联主席要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支持,尽快谋划形成本镇区域化建设方案。 以 “ 哪里有妇女群众、哪里就有妇联组织,怎么有利于做好工作
到工作中。 撰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典型人物事迹材料;多次参与执委会报告和领导讲话的起草工作;写作多篇属名文章、调研报告等综合材料,总文字量约 80 万字。 我曾连续 3 年策划编辑《吉林日报》 “ 三八 ” 节专版;撰写的论文曾得到了中宣部领导的好评;参与了《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一书的撰写工作;特别是今年承担全国妇联妇女理论研讨会上杨主席发言文章的起草工作,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圆满完成了任务。
展农村妇女 技能培训 55 期, 1500 人次,发放创业扶持资金 111 万元,培育创业示范基地 39 个,这每一个数据中均折射着村居妇联干部的奉献和汗水。 三是工作方式更开放。 “ 会改联 ” 过程中,坚持党建带妇建,不断改革基层妇女组织设置形态,延伸妇联工作 “ 手臂 ” 到企业、商圈、网格和楼栋等等,从而能够发挥执委多,触角多的优势,让矛盾纠纷的萌芽状态、妇女群众的不同需求可以被及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