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观后感大全八篇内容摘要: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宏伟实践,反映了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带一路 ” 等 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 “ 一带一路 ” 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展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和意志,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引领中国外交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实现新拓展,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新跃升。 回望过往,中国最高领导人夙夜在公,开拓进取: 5 年来,习近平完成28 次出访,飞行里程约 57 万公里,累计时长 193 天,足迹遍及五大洲、 56 个国家以及 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 5 年来,习近平同志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阵魅力旋风,许多往访国用最高规格甚至超高规格接待这位中国贵宾。 这位坚定、亲和、睿智的中国领导人,让世界得以接近中国、读懂中国,更加深切体会到一个大国迈向复兴的梦想与执着、兼济天下的智慧与担当。 这条纵横寰宇的外交轨迹,穿越世界风云变幻,编织遍布全球的 “ 朋友圈 ” ,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 (篇六) 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全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恢宏历程。 看了第一集大道之行后,给我 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派出 3 艘军舰到也门撤侨的画面。 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侨胞的生命安全受到的威胁,正是惶恐不安之时,祖国的军舰来到面前,保护他们安全回国,让他们感觉到无论自己身在何方,只要身后都有强大的祖国在,就没有什么值得畏惧。 这是是何等让人自豪,令人感动。 9 天内, 629 名受困同胞被全部安全撤离。 除了全部撤离本国公民,战火纷飞中,中国政府也向他国公民伸出援手。 中国军舰先后撤离了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埃塞俄比亚、埃及、新加坡、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等 15 个国家的 279 名外国公民。 5 年来,中国 成功组织 9 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处理 100 多起中国公民在境外遭遇绑架或袭击案件,受理各类领事保护救助案件近30 万起。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背靠祖国,就会心中有底。 这是一个践行 “ 外交为民 ” 的大国带给自己公民的自豪与自信。 (篇七) 《大国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著。 作者凭其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 17 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 同时,重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 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各国领袖,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政治家的风采。 而在书中所描述的众多伟人中,我最崇敬的是俾斯麦。 奥托 冯 俾斯麦 (1815— 1898)1815 年 4 月 1 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 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学作过 27次决斗。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1848 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 压革命。 1851 年~ 1858 年 ,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 1859 年任驻俄大使, 1861 年改任驻法大使, 1862 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 从他早年的经历可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 “ 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 !” 由此他得到 “ 铁血宰相 ” 的称号。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 1815 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 “ 德意志邦联 ” ,它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 34 个国家和 4 个自由城市。 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 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 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小国的议事日程。 各个封建小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当时的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 而普鲁士则不同,他们计划要统一的国家中,排除了奥地利。 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斗争。 50 年代初,双方势均力敌。 1850 年春,奥地利主动发起攻势。 5 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 但是,普鲁士予以断然拒绝。 结果,双方谈判告终。 50 年代末,普鲁士开始反 攻。 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 并利用 1859 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 1860 年春,普鲁士开始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 1862年 9 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