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区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摘要:

优选主栽品种,推进良种良法配套 按照地区棉花提质增效工程要求,针对地区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 ,将地区划分为 “ 宜棉区、次宜棉区、风险棉区、长绒棉区、果棉间作棉区、机采棉区 ” 六个棉花区域。 不同植棉区域按照 2 个主栽品种、 2 个搭 配品种的原则进行布局,主栽品种要求丰产性好、品质优良、耐枯抗黄,搭配品种要兼顾早熟和丰产,主要用于次宜棉区、抗灾和果棉间作。 建议细绒棉早熟主栽品种为新陆早 45 号、新陆早 63号;搭配品种为新陆早 33 号。 早中熟主栽品种为新陆中 27 号、新陆中 37 号、新陆中 47 号、中棉所 49 号;搭配品种为新陆中 42 号、新陆中 46 号、新陆中 50 号、新陆中 54。 长绒棉主栽品种选择新海 21号、新海 31 号;搭配品种为新海 24 号、新海 35 号、新海 37 号。 机采棉主栽品种为中棉所 49 号、新陆中 68 号、新陆中 20 号。 各地因地制宜选择自治 区审定的品种,加强棉花良种繁育工作,主要植棉县(市)都应建立原种生产基地,全面恢复落实棉花主栽品种 “ 三圃田 ” 原种生产制度,提高种子质量,使主栽品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依法整顿种子市场,深入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专项行动,加大查办违法生产、调运、销售棉花种子案件的执法力度,为优良棉花品种的推广提供有利的法制环境。 狠抓棉花节水滴灌,为棉花生产提质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进一步规范完善棉花高效节水运行管理,制定规范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完善村、组 +农技人员 +农户自主管理的模式,推广农民合作社、公司化承包运行管理新模式,力争从运行管理、轮灌制度落实、节水降耗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推进高效节水技术由规模扩张阶段向提质增效阶段转变。 二是在目前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形势下,按照 “ 缩两头、保中间 ”的思路,总体上遵循 “ 见花滴水 ” 原则,通过缩短滴水周期、增加滴水次数和滴肥量来主攻花铃期水肥供给。 即六月下旬第一次滴水,把10 天左右的轮灌周期压缩至 68 天,整个生育期滴水次数达到 12 次以上,其中 6 月 20 日至 7 月 30 日,要保障 5~ 6 次滴水,每次追施8~ 10 公斤,滴肥 4~ 5 次,滴肥总量从过去的不足 20 公斤达 到 40公斤以上。 要针对目前乡镇基本农户滴肥不足的问题,引导农民合理增加投入,要使用有效养分含量 50%以上的优质滴灌肥,确保滴肥总量的 60%以上用于花铃期施用,保障花铃期棉花对养分的需求。 另外,根据地区滴灌地块分散,分片供水的特点,加强水源调配,沙性地、出现旱象早、棉苗较弱的棉田可适当提前,反之则适当推迟。 强化技术措施落实,确保棉花增产丰收 按照抓 “ 四苗 ” 是基础,保花铃是关键,防病虫是保证,提质增产是目标的原则,要因地制宜,对滴灌棉田、常规棉田、果棉间作棉田实施分类指导,做好农区低产田和 果棉间作田的技术落实,提高基本农户的植棉水平,使农民在棉花生产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其中常规棉田,坚持揭膜、开沟、追肥、化控、灌水的操作顺序狠抓田间管理,促其早结伏前桃,稳结伏桃,多结盖顶桃,塑造丰产株型;果棉间作棉田,要抓好以促早栽培为重点的技术落实,选用生育期120— 125 天左右的中早熟品种,早化调、勤化调,适时早打顶,加强中后期水肥管理,重施花铃肥,并力争与果树 “ 一水两用 ” 重视培肥地力,实现科学施肥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要根据土壤养分丰缺和目标产量,科学配比磷钾肥比例及施用 量,有针对性补充微肥相结合,合理调配基追肥,实行 “ 测、配、产、供、施 ” 一体化服务,推广以乡镇为单位的配方肥集中配制、发放先进经验,解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 最后一公里 ” 的问题。 要通过积极推广棉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增施厩肥、套种绿肥、合理轮作倒茬等措施,在生产中减少化肥投入,增施有机肥,一般每亩使用农家肥 3— 5 立方,也可使用绿肥或商品有机肥。 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稳产丰收 各县(市)要进一步加强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地、县、乡(村)监测网络,坚持以 “ 农业防治为基础,养益控害 ,生态调控为中心,化学防治为辅助的 ” 综合防治思路,强化农业措施的推广应用,及早抓好秋翻冬灌(春翻春灌)、铲埂除蛹及越冬蚜源等防治工作,压低虫口基数,减少来年发生。 在病虫害防治措施的落实方面,要坚持 “ 治早,治小,治了 ” 的原则,做到虫情监测到位,技术指导到位。 针对棉蓟马、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等主要虫害的发生,苗期可采取涂茎、喷施洗尿合剂及植物性农药等方式进行点片挑治,发挥天敌的自控作用。 中后期可喷施生物及高效、低度、低残留化学农药进行防控,严禁大面积喷施化学农药,切实保护生态。 立枯、枯萎等前期发生的病害,可采取 喷施杀菌剂及灌根的方式进行控制。 对后期发生的黄萎病,可采取喷雾及滴灌施药(严重发生地块)的方式进行防控,防止病害蔓延扩散。 稳步开展推广机采棉示范,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计划 **年开展机采棉种植模式 50 万亩,加强兵地合作、交流,加快机采棉技术推广进程,在促早栽培、脱叶、采收、加工等关键技术环节上实现新突破,为棉农持续增收和棉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稳步推进设施农业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从合理规划、扩大面积、完善设施、提高效益、保障供给等方面入手,推动温室、大棚、拱棚与露地蔬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