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县土地勘测定界项目实践毕业实践论文内容摘要:

供的由专业设计单位承担设计的用地范围图以及比例尺不小于 1: 2 000 的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地籍图、地形 图作为编绘勘测定界图的基础图件;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及航片作为现场调查核实权属及地类的主要图件资料;基本农田界线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作为编绘勘测定界图时转绘基农田界线及农用地转用范围线的基础图件;用地范围图及项目用地工程总平面图作为勘测定界时放样测量的基础图件;土地利用现状图还用于制作勘测定界用地范围图。 (三 )收集权属证明文件 权属证明文件的收集包括土地权属文件、征用土地文件、土地承包合同 (协 议 )、土地出让合同、清理违法占地的处理文件、用地单位的权源证明等,作为权属认定的依据。 此外 ,还应搜集工作范围内各种用地和建筑物、构筑物的产权资料作为权属检核的依据。 搜集不全的相关权属证明文件也可以在土地勘测定界外业调查时补充搜集。 (四 )收集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 搜集用地范围附近原有平面控制点坐标成果、控制点点之记、控制点网图、 原控制网技术设计书、有关坐标系统的投影带、投影面等资料,作为布设勘测定界控制网的依据。 搜集用地界址点拟定坐标 (设计坐标 )或与定界有关的参考资料作为放样元素,对于线性工程还应收集中线点设计坐标、线性工程占地宽度表及各类曲线元素拨地是俗称, 即表示国家土地规划管理部 门批准申请用地单位对某一地块的拨地用地申请,并拨付申请单位使用。 外业工作阶段 土地勘测定界外业工作包括外业调查和外业测量两个方面工作。 权属调查和地类调绘构成了土地勘测定界外业调查的核心。 土地勘测定界外业调查包括对权属界线及各种地物要素进行绘注和修、补测等工作。 它是内业工作的基础。 土地勘测定界外业测量是实地划定用地范围的过程,根据项目用地的初步设计图或规划用地范围图实地放样界址点,放样后对用地界址点(包括权属界址点、行政界址点)进行解析测量,并埋设界址桩及实施放线。 土地勘测定界外业测量工作程序 一般是:界址点测量、实施放线。 从工作程序来看,应先进行外业调查再进行外业测量,而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大多数工程都是在外业调查工作进行的同时,开展外业测量,二者结合进行,即可以省工省力,又有利于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权属争议问题往往是在权属调查、取证、现场协调达成一致,在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勘测定界,才能彻底解决,也使得权属单位之间不会出现新的争议。 内 业工作阶段 7 土地勘测定界内业工作是指在完成土地勘测定界的外业调查和外业测量工作后,需要对外业成果进行整理、量算、汇总及制 图的过程。 土地勘测定界内业工作包括:土地勘测定界面积量算和汇总、编制土地勘测定界图及项目用地范围图、撰写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 土地勘测定界的成果资料包括: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土地勘测定界图、项目用地范围图。 土地勘测定界图的内容 土地勘测定界图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地界线、界址点、用地总面积 (大型项目用地,因土地勘测定界图分幅较多,可以不标注用地总面积 );用地范围内各权属单位名称及地类符号或名称;用地范围内占用各权属单位土地面积及地类面积;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各权属单位的界址线、基本农田界 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范围线、地类界线;地上物、文字注记、数学要素等。 1.界址点、用地界线用地界线是建设项目占用土地的范围线,建设项目完工后,它就是该宗地的界址线,为了与地籍工作衔接及利用勘测定界成果进行土地登记发证,在编制勘测定界图时,用地界线及界址点的绘制,应与地籍图一致。 2.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及各权属单位的界址线是量算 建设项目 占用各权属单位土地面积的主要依据。 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主要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界;自治州、地区、盟、地级市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及城市内的区界;各权属单位的界址线;乡、镇、村界,国有农、林、牧、渔场界及 国有土地 使用界线。 3.地上物、地貌、地类界线及文字注记。 4. 用地范围内占用各权属单位土地面积及地类面积。 5.基本农田界线和农用地转用范围线。 6.数学要素数学要素包括:图廓线、坐标格 网线 及坐标注记、图廓线、坐标格网线及具体整饰注记;控制点及其注记;图框外的比例尺说明及图幅整饰。 土地勘测定界图的绘制 1.土地勘测定界图的比例尺一般不得小于 l: 2 000,大型工程经有权批 准项目用地的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勘测定界图比例尺不小于 1: 10000。 幅面采用 50 cm X 50 cm 和 50 cm X40cm,分幅方法应采用有关规范所要求的方法,便于各种比例尺地籍图的连接。 勘测 定界图的分幅编号方法与 地形图 的分幅编号方法相似勘测定界图分幅编号应以小比例尺图件为基础,逐级编定较大比例尺的地籍图图幅号。 2.界址点及界址线的编绘利用放样后复测的界址点坐标,直接展绘在工作底图上,图上连接界址点形成界址线。 8 界址桩在图上必须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统一按顺时针编号。 界址桩之间的距离,直线最长为 150m,转折点必须设置界址桩。 对于大型线性 工程 ,直线段距离可适当延长。 界址点位置用直径为 0. 8mm 的红色圆圈表示。 界址线的绘制:为了清楚地表示各种界线,土地勘测定界图上项目用地边界线可根据用地范围的大小用 o. 2 一 o. 4mm 红色实线表示;基本农田界线使用绿色实线绘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范围线使用黄色实线绘制;地类界线用直径 o. 3mm、点间距 1. 5mm的点线表示。 3.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基本农田界线、农用地转用范围线及地类界线的绘制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限、各权属单位的界址线的编绘,应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资料进行 编绘。 4.用地面积、各种符号绘制及文字数字的注记土地勘测定界图上用地范围内每个权属单位均应在适当位置注记权属单位名称和面积,每个地块均应在适当的位置注记地类号和面积。 其注记方式如:各种符号的绘制一般情况下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规定执行。 对以上两个规程未作规定的图式,应按照国家颁布的现行比例尺图式执行。 土地勘测定界用地范围图的编绘 为满足建设用地审批的需要, 勘测 定界图编制完成后,应依据勘测定界图,将用地范围展绘到比例尺不小于 1: 10 000 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制作土地勘测定界用地范围图。 该用地范围图即建设用地审批中要求的拟占用土地 l: 10 000 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