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内容摘要:

8 B19 B19 B20B20 B207 金竹坪井田精查补充勘探 1979~ 1982 年 67 孔,其中 水文孔 5 个 B0 B0 B0 J1 J1 J1 J1 B2J2 B3 B3 J3 J3 J3 J3 J3J3 J3 J3 J3 J4 B5 B5 B5J5 J5 J5 J5 B6 B6 B6 B7J6 B7 B7 B7 J7 J7 J7 B81B81 J81 B83 B83 B83 B83 B91B91 J91 J91 B92 B92 B92 B92B92 J92 J92 J92 B10 J92 J92J10 J10 J10 J10 J10 J106 5 综上所述,金佳矿在各个勘查阶段,总共施工了钻孔 207 个 ,总钻探进尺 (未含预查孔 7 个 ) , 1997年 矿开始建设至今收集了大量的生产地质资料。 上述 工作,对金佳矿区的地层、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资源储量等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资料。 三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 ( 一 )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 NE30176。 ~ 50186。 ,倾向 NW,倾角 11176。 ~ 39176。 ,一般 20176。 ~24176。 含煤地层倾角稍陡, 24176。 左右,其浅部断层较发育,构造较复杂;矿区中、深部,倾角逐渐变缓,一般 20176。 左右,构 造较简单。 褶曲不发育,仅中深部地层沿走向和倾向略有起伏。 本区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二迭系龙潭组,峨嵋山玄武岩为煤系基底, 水文地质特点为地表水迳流条件好,地下水相对较少。 地下水类型以碎屑岩裂隙水为主,局部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或灰岩岩溶水。 区内无湖泊,水库等大型常年地表水体,地表水主要为河流、沟溪及井泉,河流属山区雨原型 季节性 河流。 河水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河床粗糙,比降大,水流变化突出。 雨季山洪飞瀑,河水暴涨暴落,枯季流量微小,直至干涸。 由于地貌型态特征、地形高差的变化,以及纵横交错的 沟谷发育,矿区形成了五个自然汇水(泄水)区。 核桃园汇水(泄水)区 背午甲以北至矿区北界,煤系及两侧新老地层之泉水、地表水,形成核桃园汇水区,它是西冲小河的发源地,向北流经盘县城。 1967 年 7 月 7 日在团山包附近(距矿区北界约 7公里),河水流量为 升 /秒, 1968 年 4月 29 日流量为 升 /秒。 背午甲汇水(泄水)区 背午甲以南小扒山以北溪沟之水,形成一椭圆形汇水区。 该水流经玄武岩峡谷注入山寨小河。 1981 年 6月 11 日,在 1号断面测得流量为 升 /秒,同年 12月 5 日,测得流量为 升 /秒。 沿塘汇水(泄水)区 沿塘附近之水,顺玄武岩“ V”字型河谷,穿过阳新灰岩注入水塘小河。 1981 年 6 月 11日,在 3号断面测得流量为 升 /秒;同年 5 月 1日,测得流量为 升 /秒。 麻峰岩汇水(泄水)区 6 矿区内唐家沟之溪水,沿煤系地层流经小关口至麻峰岩与佳竹箐矿区之溪流汇合,称麻峰岩小河。 1981 年 5 月 1 日及 6 月 12 日,先后测得流量为 和 升 /秒。 河流坡降 %(洪 3— 洪 33),河流枯洪变幅 倍。 下寨汇水( 泄水)区 上、中、下寨以东至矿区东南界,煤系及两侧新老地层之泉水、地表水,形成下寨汇水区,向南迳流排泄于区外。 核桃园、背午甲、沿塘及下寨四个汇水区之水,在南板桥汇合后称索桥河,东流至三板桥附近转北流汇入北盘江。 麻峰岩汇水区之水,注入拖长江后汇入北盘江,金佳矿北东侧紧邻拖长江,其河床为矿区相对侵蚀基准面,河床标高 1515~ 1520m、故矿区内相对侵蚀基准面标高约 1515m。 ( 二 ) 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 1.矿区含、隔水层 区域内可溶性岩层有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中统关岭组中上段。 可溶性岩层含裂隙溶洞水,富水性强,是重要的含水层。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