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 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应当说古诗就是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魂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力求探索古诗朗读教学的新思路。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 我 认为 小学阶段 诗歌朗读教学 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明确朗读的作用 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开始,朗读就已成为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 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 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1 文字落在纸上,没有人读,那它就是死的。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里仅供觅食,可是在会朗读者的眼里,那是审美的陶冶。 于是描写山坡鲜花的文字,就不是牲畜的饲料,而是通过声音的再现,让我们看到美丽的画面,闻到鲜花的味道。 要用朗朗书声,演绎那些优美的句子,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传递出来,改变中国人数百年、数千年所认同的“水深流 速 慢,贵人话语迟”的“境界”。 让朗读带动我们的学生,学 好、用好“语文”,以求像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极盛时期一样,拥有旁征博引、滔滔雄辩、挥洒自如的口才。 朗读是美好的。 就像吉姆 崔利斯说的那样“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经过有生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影响到未来。 ” 二、 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 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 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 ,分别用 “↑”“↓”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 如 王安石的作品《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 “明月 何时照我还 ”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 ↑照我 ↓还。 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 ,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 “春风有绿江南岸”一句我这样处理:春风又绿 ↑江南岸 ↓。 诗人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心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 1 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 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 所以为了体现诗人的这种愁绪我将“绿”处理为升调,与之对应的“江南岸”处理为降调,旨在 突显形象的鲜活,突出那种春意盎然,在读的时候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 速度是由作品的思想感情变化和听者接受的需要决定的。 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 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一般地说,紧急、热烈 、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的速度应稍快,春风吹过江南,江南在春风吹过后,大地披绿,处处生机盎然,要读出那种春风拂过的那种感觉,仿佛看到了春天满目的新绿。 第二句“明月何时照我还”速度应该缓慢,读出诗人心中的那种惆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何时还”充满着未知,什么时候还。 能不能还。 都充满了未知。 所以在朗读的时候,我处理为缓慢的速度,低沉的 声音,慢慢的吟诵,细细的揣摩,体会诗人的那种浓浓的思乡情怀。 四、 突出朗读的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时词语与词语的间歇,既是生理需要又是表达需要。 停顿的作用是:给朗读者换气的机会,从而调节气息,合理用气;鲜明语意而使听者听得更明白;突出强调某些词语而使表达的内容得到深化;形成语言的空白美而给听者以回味的余地;形成诗文的节奏而使朗读朗朗动听。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