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号站上行咽喉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摘要:

....................................................................16 信号电源室 .....................................................................................................16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V 防雷分线室 .....................................................................................................16 信号机械室 .....................................................................................................16 信号计算机房 .................................................................................................16 工程数量统计 ............................................................................................................17 建筑工程 .........................................................................................................17 安装工程 .........................................................................................................17 计算机联锁 .....................................................................................................17 结 论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 1 绪论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计算机联锁系统有许多传统继电联锁所不具有的优势,如增加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等,而且计算机联锁系统有着良好的功能扩充性与高可靠性。 因此发展计算机联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虽然我国的计算机联锁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可靠性和功能都不能很好的满足现在铁路的需要,仍需加大研究力度。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 70 年代起,由于微型计算机的问世,人们希望用电子元器件替代继电器实现联 锁功能,以便实现高可靠性和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 因此,多个西方国家都开始了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987 年,瑞典成功的将计算机联锁系统应用于铁路,这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 自西方国家开始研究计算机系统后不久,我国也开始了相关研究。 二十年来,国内计算机联锁发展非常迅速,应用范围大幅度增加。 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的计算机联锁系统有 TYJLⅡ 型双机热备系统, DS6K5B 型双机热备系统, VPI 型计算机联锁系统等。 我国目前对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研究方向是,向区域化、多重冗余 /校核方向发展,同时兼顾信息化 ,智能化与综合化。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 设计 6 号站信号平面布置图; (2) 编制联锁表; (3) 设计双线轨道电路图; (4) 设计电缆径路图; (5) 设计电缆网络图; (6) 设计系统结构图; (7) 设计组合排列表; (8) 设计组合类型表; (9) 设计室内信号设备布置图; (10) 编制工程数量统计表。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2 2 设计信号平面布置图 如图 所示,本设计所选站场为双线五股道车站,全站共有单动、双动道岔 6 组。 本图需要按照警冲标、信号机、绝缘节的先后顺序完成各设备的布置,然后对布置的各种 设备的坐标进行计算。 兰州方面D1 4G3 GⅠ GⅡ G4 G6 G货 物 线1 81 61 41 21 08642接 触 网 工 区8 9 18 9 19 1 69 0 28 7 45.35.05.012.5Ⅱ B GS5 4 17 6 54 6 34 1 85 1 94 6 1( 4 9 2 )( 5 2 7 )SFX3XⅠXⅡX4X6D1 2GD1 4D1 2D1 0D6D8D4D2( 3 8 2 ) 图 信号平面布置图 警冲标的布置 警冲标应设置在岔后离股道中心相差 4m的地方。 如图 中 2 号、 10 号、 12 号、14 号、 16 号和 18 号道岔岔后均设置了警冲标。 警冲标的具体位置可查表得知,具体数据如表 所示。 10 号道岔后的出站信号机为高柱,考虑到限界问题,应先计算出站信号机 XI 的坐标,再移动警冲标的位置。 表 警冲标至道岔中心距离表 道岔号数 9 12 联接曲线半径(m) 400 500 400 500 警冲标 位置 (m) L L 线间距离S(m)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3 信号机的布置 信号机按照用途可分为:出站、进站、通过、进路、遮断、调车信号机等 [2]。 出站信号机 每条股道均设置出站信号机,共五架,如图 所示,分别命名为 XI、 XII、 XX X6。 其中 XI 应为高柱信号机,其它为矮柱信号机。 本咽喉为双发车口,每架出站信号机均应设置一个发车表示器。 X3 的坐标与 XI 坐标相同, XI 的坐标可由查表得到,具体数据如表 所示。 XII、X X6 的坐标由股道另一侧的警冲标位置确定,两者距离在 ~4m之间。 表 高柱信号机、警冲标至岔心距离表 两股 道均超限 N R L S 及以上 12 500 信 警 ƒ 0 600 信 警 ƒ 0 0 调车信号机 (1) 岔前的调车信号机,设在距岔尖约 3m,如图 中的调车信号机 D2。 (2) 岔后的调车信号机,与警冲标距离在 ~4m范围内,如图 中的调车信号机 D4。 本设计中总共设计了 7 架调车信号机,用以实现各种调车作业。 进站信号机 本站有两条正线,设置两架进站信号机 S 和 SF, S 为正方向进站信号机, SF 为反方向进站信号机,设在线路右侧。 S 的坐标应由 D2 的坐 标计算得到,是 25m 的整数倍,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4 本设计选择为 4 倍,即 S 距 D2 为 100m。 SF 与 S 的坐标相同。 绝缘节的布置 (1) 信号机的内外方应是不同的轨道区段,要加装绝缘节,如图 中 S, D2, XI等处的绝缘节。 (2) 专用线处的调车信号机外方应设置堵头绝缘节,如图 中调车信号机 D12 外方的绝缘节,设置距离为 25m。 (3) 考虑到股道不能出现超过一送三受的情况,应在 14 号道岔前设置绝缘节,是超限绝缘节。 (4) 双动道岔需要加设钢轨绝缘,如图 中的 2/4 号双动道岔。 轨道区段的命 名及股道有效长的计算 各有岔区段由道岔号命名,如 D4 与调车信号机 D10 之间的道岔区段命名为 8DG(道轨), D12 外侧的无岔区段命名为 D12G, D2 外侧的无岔区段命名为 IIBG。 计算股道长度时,从本咽喉警冲标算起,到发车咽喉出站信号机为止,计算结果如表 所示。 表 股道有效长度表 股道编号 线路别 长度(米) 起 止 上行 下行 IG 正线 警冲标 XI 876 警冲标 SI 876 IIG 正线 警冲标 XII 934 警冲标 SII 934 3G 侧线 警冲标 X3 876 警冲标 S3 876 4G 侧线 警冲标 X4 905 警冲标 S4 905 6G 侧线 警冲标 X6 858 警冲标 S6 858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3 编制联锁表 联锁表说明的是整个车站内道岔、信号机与进路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3]。 它是在平面布置图的基础上完成编制。 方向栏 此栏要对进路的性质、方向进行区分。 如工程图册 BS02 所示,方向栏中标出了进路性质,进路方向。 进路栏与进路方式栏 先列出列车进路,再列出调车进路,不考虑小八字变更进路,故本设计无变更进路,进路方式栏空白。 列车进路 如工程图册 BS02 所示,列车进路中,接车至 6G,写作 “至 6 股道 ”由 6 股道发车,则写作 “由 6 股道 ”。 通过进路,例如正向通过时,写作 “由 S 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