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m箱梁预制开工报告内容摘要:

( 4)、混凝土的浇筑和拆模。 ①、在钢筋、模板、预埋件、预应力孔道、边梁的吊梁孔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才能浇筑混凝土,同时浇筑前必须保证模板中无杂物。 ②、在浇筑前检查施工机具的完好性及各种设施的安全性 ,是否达到安全要求 ③、现场技术人员配合实验人员在浇筑前检查混凝土的和易性,同时按要求制作立方体试件 6 组,每组 3 块 ,且应做标准养护和随梁养护两类,以便在预应力张拉前测定对比使用。 ④、箱梁混凝土的浇筑顺序采用先浇底板混凝土,再浇注腹板、顶板混凝土;腹板的振捣采用 30mm 振捣棒配合附着式振捣器振捣,插入式振捣棒应避免触及波纹管 (波纹管内穿有塑料抽拔管 ),顶板的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在浇注混凝土前在正弯距区波纹管内穿塑料抽拔管,负弯距扁波纹管内按设计钢绞线根数插入相应数量的钢绞线,浇筑完毕后应 及时抽出。 顶板混凝土振捣特别注意负弯距区混凝土振捣 (该区域预应力锚固钢筋密集 )。 ⑤、混凝土的浇注筑应连续进行,混凝土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且不 7 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 同时顶面混凝土应作到表面平整、粗糙。 以利于与铺装层结合。 同时在浇注过程中应防止模板、钢筋、波纹管、预埋件、泄水孔和排气孔等松动、变形、破裂和移位,并安排专人负责检查。 ⑥、在混凝土浇筑 12 小时后,便可拆除内模,拆除内模时模板工进入箱室内,用手捶打开连结点,模板在自重作用下会自动离混凝土,人工送出箱室,在拆除过程中应注意模板轻 拿轻放,不能损坏梁身混凝土。 根据现场施工实验结果,报请经监理工程师同意便可拆除外模。 拆模时应防止损伤混凝土,拆模采用龙门吊车配合人工完成。 模板拆除后,进行模板打磨及修复。 预制箱梁的养生 预制箱梁的养生采用蒸汽养生 ,详见“箱梁预制冬季施工措施”中混凝土养护部分内容。 钢绞线的张拉 装配式预应力箱梁分两次施加预应力,预制阶段仅对正弯距预应力进行张拉。 (1)张拉前的准备工作 ①箱梁混凝土强度达到 100%后方可张拉。 穿束张拉前,对构件的质量、几何尺寸等进行检查。 ②标 定千斤顶油表读数,施工过程中定期检校,依据标定的曲线计算各张拉力对应的油表读数及伸长量。 ③计算张拉力:张拉控制力σ k、预应力损失、锚口摩阻损失已由设计提供,钢绞线不得采用超张拉,以免钢绞线张拉力过大。 张拉吨位伸长量根据现行规范计算,张拉参数报监理工程师核准后方可张拉。 ④穿入钢绞线 对加工好的钢绞线进行编号,钢绞线穿束时,将一端打齐套上穿束器,将穿束器的引线穿过孔道,然后向前拉动 ,直至两端均露出 65cm 的工作长度,穿束后检查两端编号,防止钢绞线在孔道内交叉。 (2)预应力的张拉程序 预应力钢绞线张拉顺序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两端对称张拉,钢绞线的张拉 8 采用双控,以钢绞线伸长量较核。 钢绞线的张拉程序如下: 0→ 10%σ k (初张拉 )→ 20%σ k→ 100%σ k(持荷 5分钟锚固)。 钢绞线的实际伸长量应为 0→ 10%σ k 的理论伸长值与 10%σ k→100%σ k实测伸长值的总和,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控制在177。 6%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待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方可继续张拉。 (3)张拉的操作步骤 四人配备一套张拉设备,一人负责油泵,两人负责千斤顶,一人观测并记录读数,张拉按设计 要求的顺序进行,并保证两端对称张拉。 ①安装锚具,将锚具套在钢丝束上,使分布均匀。 ②将夹片按顺序依次嵌入锚孔钢丝周围,夹片嵌入后,人工用手锤轻轻敲击,使其夹紧预应力钢丝,夹片外露长度要整齐一致。 ③安装千斤顶,将千斤顶套入钢丝束,进行初张拉,开动高压油泵,使千斤顶大缸进油,初张拉后调整千斤顶位置,使其对准孔道轴线,并记下千斤顶伸长读数。 ④初始张拉到设计应力的 10%,继续张拉,从 10%到达 20%初应力时,记下千斤顶伸长读数,两者读数差即为钢绞线初张拉时的理论伸长量。 ⑤继续张拉到钢丝束的控制应力时,持荷 2min,等控制应力达到稳定后方可锚固。 此时记下千斤顶读数。 计算出钢丝束的实测伸长量并与理论值比较,如果超过177。 6%应停止张拉分析原因。 ⑥使张拉油缸缓慢回油,夹片将自动锚固钢铰线,如果发生断丝滑丝,则应割断整束钢丝线,穿束重拉,关闭油泵,拆除千斤顶。 ⑦用砂轮机割断预应力筋的外露部分,但剩余长度不应小于 30mm。 ( 4)张拉时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张拉,严禁违章操作。 ②张拉时千斤顶前后应严禁站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③千斤顶后方安放张拉防护墙,防止钢铰线及夹片飞出伤人。 ④千斤顶安装完毕,安全 员检查合格后方可张拉。 ( 5)箱梁预拱度的观测 张拉完成后,在梁的顶面中心线距梁端 处设两点,以两点平均值用水 9 准仪观测跨中 1d,3d,7d,14d,30d,60d 的上拱值,并做好记录,给出其变化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