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现浇平面楼盖设计内容摘要:

活载控制的效应组合,即荷载总设计值 g+q=。 板的计算简图 次梁的截面尺寸为 200mm 450mm,板在墙上的支撑长度为 120mm。 板的 设计考虑到塑性内 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板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 l0=ln1+h/2=2020100120+100/2=1840> =1825mm,取 L0=1825mm。 中间跨 l0=ln=2020200=1800mm。 因跨度相差 (18251800)/1800=%< 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 取 1m 板宽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图 2所示。 板的弯矩设计值 板的弯矩系数 α m分别为:边跨中, 1/11;离 端第二支座, 1/11;中跨中, 1/16;中间支座, 1/ M1=MB=( g+q) l201/11=1/11 = M MC=( g+q) l201/14=1/14 22= M M2=( g+q) l201/16=1/16 22= M 这是对端区格单向板而言的,对于中间区格单向板,其 MC和 M2应该乘以 ,分别为 MC = = kN M, M2= = kN M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环境类别为 2级, C30 混凝土,板的最小保护层厚度 c=20mm,板厚 120mm,取 as=25mm, h0=has=12025=95mm; HPB300 级钢筋, fy=fy′ =270N/mm2,ξ b=。 板的配筋计算过程列于下表 1。 图 2 板的计算简图 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混凝土肋梁楼盖设计 4 4 次梁设计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楼盖的次梁和主梁的可变荷载不考虑梁的从属面积的荷载折减。 表 1:板的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截面 1 B 2 C 弯矩设计值( kN M) x=h0( h20 2M/α 1fcb)1/2 ξ b h0 均小于ξ b h0= 95= 轴线① ~②,⑤ ~⑥ 计算配筋 As=α 1fcbx/ fy 单位( mm2) 选用配筋 4Φ 8 4Φ 8 3Φ 8 4Φ 8 实际配筋 As 单位( mm2) 201 201 151 201 验算配筋率ρmin=Max{/fy,%}=0.238%, 均小于ρ minbh=% 1000 120=,故取 As=ρ minbh= x=fyAs/α 1fcb <ξ b h0= 95= 重新计算的 As mm2 实际配筋 Φ 8@170, As=296mm2 轴线② ~⑤ 计算配筋 As=α 1fcbx/ fy 单位( mm2) = mm2 实际配筋 Φ 8@170, As=296 mm2>ρ minbh= mm2 注:对于轴线② ~④间的板带,其跨内截面 3 和支座的弯矩设计值都可折减 20%。 为了计算方便,近似对钢筋的面积乘以。 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混凝土肋梁楼盖设计 5 次梁 荷载设计值 荷载计算 板传来的 永久荷载: 2=次梁自重: 25( ) =次梁粉刷: 20( ) 2=则恒载标准值: gk=活载标准值 : qk= 2=16kN/m 若按活载控制考虑,则荷载的设计值为: 16+ =若按恒载控制考虑,则荷载的设计值为: +16 =则应取按活载控制的效应组合,即荷载总设计值 g+q=。 次梁的计算简图 次梁在墙上的支撑长度为 360mm。 主梁的截面尺寸为 300mm 600mm。 计算跨度:边跨 l0=ln+a/2=6900360/2300/2+360/2=6750mm> = 6595=6760mm。 取 l0=6760mm。 中间跨 l0=ln=6900250=6650mm,因跨度相差小于 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次梁的计算简图见下图 3。 次梁的内力计算 弯矩设计值: M1=( g+q) l20/14=1/14 = M M2=M3=( g+q) l20/16=1/16 = M Mc=( g+q) l20/14=1/14 = M MB=( g+q) l20/11=1/11 = M MA=( g+q) l20/24=1/24 = M 剪力设计值: VA=(g+q)ln= = VBl=(g+q)ln= = VBr=(g+q)ln= = 次梁承载能力计算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跨内按 T形截面计算,翼缘宽度取 b′ f=L/3=6900/3=2300mm;又 b′ f=b+Sn=200+1800=2020mm,取 b′ f=2020mm。 环境类别为 2 级, C30 混凝土, fc=。 次梁的最小保护层厚度 c=25mm, 次梁 截面 受拉区钢筋 按双层布置 , 取 as=25+10+20+10mm, h0=has=45065=385mm; 箍筋采图 3 次梁的计算简图 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混凝土肋梁楼盖设计 6 用 HPB300 级钢筋, fy=fy′ =270N/mm2, ξ b=。 次梁纵筋采用 HRB400 级钢筋, fy=fy′=360N/mm2, ξ b=。 次梁 的配筋计算过程列于下表 2。 判别截面类型 α 1fcb′ fh′ f(h0h′ f/2)= 2020(385120/2) 120= kN M> Mmax= M,知跨内截面均属于第一类 T 型截面。 表 2:次梁的承载能力计算 截面 A 1 B 2 C 弯矩设计值 单位:( kN M) x=h0( h20 2M/α 1fcb′ f)1/2 单位:( mm) ξ b h0 均小于ξ b h0= 385= As=α 1fcb′ fx/ fy (单位: mm2) 验算最小配筋率ρ min=Max{,%}=% ≥ρ minbh=% 200 450=180mm2 实际配筋 2 18 3 18 3 1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