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内容摘要:
泥混凝土对拌合用水的技术要求 1. 混凝土拌和 水应满足表。 表 拌和用水的品质指标 项 目 预应力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 pH 值 > > > 不溶物, mg/L < 2020 < 2020 < 5000 可溶物, mg/L < 2020 < 5000 < 10000 氯化物(以 Cl计), mg/L < 500 < 1000 < 3500 硫酸盐(以 SO42计), mg/L < 600 < 2020 < 2700 碱含量(以当量 Na2O 计),mg/L < 1500 < 1500 < 1500 2 用拌和水和蒸馏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进行水泥净浆试验所得的水泥初凝时间差及终凝时间 差均不得大于 30min,其初凝和终凝时间尚应符合水泥国家标准的规定。 3 用拌和水配制的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的 28d 抗压强度不得低于用蒸馏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拌制的对应砂浆或混凝土抗压强度的 90%。 4 拌和水不得采用海水。 当混凝土处于氯盐环境时,拌和水中 Cl含量应不大于200mg/L。 对于使用钢丝或经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拌和水中 Cl含量不得超过350mg/L。 5 养护用水除 不溶物、可溶物可不作要求外,其它项目应符合表 的规定。 不得采用海水养护混凝土。 水泥混凝土对外 加剂的技术要求 外加剂应采用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能明显改善或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的质量稳定产品。 外加剂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相容性。 外加剂的性能应满足表 的要求。 表 外加剂的性能指标 序号 项 目 指 标 备 注 1 水泥净浆流动度, mm ≥ 240 按《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8077)检验 2 硫酸钠含量, % ≤ 3 氯离子含量, % ≤ 4 总碱量( Na2O+) ,% ≤ 5 减水率 , % ≥ 20 按《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检验 6 含气量, % 用于配制非抗冻混凝土时 ≥ 用于配制抗冻混凝土时 ≥ 7 坍落度保留值, mm 30min ≥ 180 按《混凝土泵送剂》( JC473)检验 60min ≥ 150 8 常压泌水率比, % ≤ 20 按《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检验 9 压力泌水率比, % ≤ 90 按《混凝土泵送剂》( JC473)检验 10 抗压强度比, % 3d ≥ 130 按《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检验 7d ≥ 125 28d ≥ 120 11 对钢筋锈蚀作用 无锈蚀 12 收缩率比, % ≤ 135 13 相对耐久性指标, %, 200 次 ≥ 80 注 : 坍落度保留值 、 压力泌水率比 仅对于泵送混凝土用外加剂而言。 3 外加剂的匀质性应满足 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的规定 2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试配、调整和确定 及选定 为了统一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且达到经济合理 ; 凝土 应 根据强度等级、耐久性等要求和原材料品质以及施 工工艺等进行配合比设计。 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的性 能及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并进行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 混凝土的 配合比 可按 下列步骤计算 ( 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 ; 矿物掺 和 料和外加剂的掺量均以胶凝材料总量 百分率 计 )、试配和调整: 核对供应商提供的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混合材种类和数量等资料,并根据设计 要求 ,初步 选定混凝土的 水泥、矿物掺和料、骨料、外加剂、拌和水的品种以及 水胶比、胶凝材料总用量、矿物掺 和 料 和外加剂的掺量。 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规定 计算 单方混凝土中 各原材料组分用量,并核算 单方混凝土的总碱含量和氯离子含量是否满足 要 求。 否则应重新选择原材料或调整计算的配合比,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 和 搅拌方法 ,通过适当 调整 混凝土外加剂 用量或砂率 ,调配出 坍落 度、含气量、泌水率、 表观密度符合要求 的混凝土配合比。 试拌时,每盘混凝土的最小搅拌量应在 15 L以上。 该配合比作为 基准配合比。 适当改变基准配合比的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和料掺量、外加剂掺量或砂率等参数,调配出拌和物性能与要求值基本接近的配合比 3~ 5 个。 按要求对上述不同配合比 混凝土制作 力学性能和抗裂性能对比 试件 ,按规定养护 至 规定龄期 时进行试验。 从上述配合比中优选出 拌 和 物性能 和抗裂性优良、抗压强度适宜的 一个 或多个配合比 各 成型一组 或多组耐久性试件,按规定养护 至 规定龄期 时进行试验。 根据 上述不同 配合比对应混凝土拌 和 物的性能 、抗压强度、抗裂性以及耐久性能试验结果, 按照 工作 性能优良 、 强度 和耐久性满足要求 、经济合理的原则 , 从 不同 配合比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 配合比作为 理论配合比。 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 拌和混凝土,测定混凝土的 表观密度。 根据实测拌和 物 的 表观密度 ,求出 校正系数 ,对 理论配合比进行校正 ( 即以 理论配合比 中每项材料用量乘以校正系数 后获得的配合 比作为 混凝土配合比 )。 校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校正系数 = 实测拌 和 物表观密度 /理论配合比 拌 和 物表观密度 当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或耐久性能试验结果不满足设计或施工要求时,应重选择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并按照上述步骤重新试拌和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当混凝土的原材料品质、施工环境气温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调整。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 进行混凝土计算时,其计算公式的数值均以干燥状态的骨料为准,当以饱和面料干骨料基准为计算时,则应进行相应的修正。 计算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 : 计算配制强度 fcu,o 并求相应的水灰比; 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配用的计算配合比。 每立方米的混凝土的用水量( mwo)。 每立方米的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mco)按下列计算; CWmwomco / 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计算; 1 、 当采用重量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co+Mgo+Mso+Mwo=Mcp 式中 Mco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kg); Mgo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 kg); Mso :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 kg); Mwo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用量( kg); Mcp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 kg)。 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的 试配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宜于生产使 用的方法相同。 按计算配合比计算时首先进行搅拌,以检查拌合物的性能。 当试拌得出的拌合物坍落度 不能直接满足要求,或粘聚性和保水性不好时,应在保证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相应调整用水量和砂率。 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然后提出供混凝土强度实验用的基准配合比。 混凝土强度试验时至少采用三个配合比。 当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时,其中一个应为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宜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 ;用水量与基准配合比相同,砂率可分别增加和减少 1%。 当不同水灰比的拌合物坍落度与%1 0 0 M soM g oM soss ):砂率( %cMco gMgo sMso wMwo 1%1 0 0 M soM g oM soscgsw3/31002900,3/ mkgmkg 可取):水泥密度(,3/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 mkg3/1 0 0 0,3/ mkgmkg 可取):水的密度(。 为比,: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 1,3/ ):细骨料的表观密度( mkg 要求值的差超过允许偏差时,可通过增、减 用水量进行调整。 制作混凝土试块强度试验试件时,应检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粘聚性、保水性及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并以此结果作为代表相应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 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试件时,没种配合比的至少应制作一组( 3 块)试件,标准养护到 28 天时试压。 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 根据试验得出的混凝土强度与其相对应得水灰比( w/c)关系,用作图或计算法求出与混凝土配制强度 ( )相应的水灰比,并按下列原理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材料用量。 1 用水量( mw)应在基准配合比用水量的基础上,根据制件强度试件时测得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进行调整确定; 2 水泥用量( mc)应以用水量乘以选定出来的水灰比计算确定; 3 粗骨料和 细骨料用量( mg 和 ms)应在基准配合比的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基础上,按选定的水灰比进行调整后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 混凝土的配合比 应 根据混凝土原材料品质、设计强度等级、耐久性以及施工工艺对工作性的要求, 通过 试配 、 调整等步骤 选定。 配制的混凝土拌和物应满足施工要求,配制成的混凝土应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等质量要求。 选定混凝土配合比 应遵循如下基本规定: 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抗裂性能,混凝土中应适量掺加优质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等矿物掺和料。 不同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通过试验确定。 一般情况下,矿物掺和料掺量不宜小于胶凝材料总量的 20%。 当混凝土中。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
相关推荐
控制系统,其被控变量是显而易见的,液位就是其被控变量,是直接参数控制。 执行器的选择 执行器在控制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指标与执行器的性能和正确选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执行器接受控制其输出的控制信号,实现对操纵变量的改变,从而使被控变量向设定值靠拢。 执行器位于控制回路的最总端,因此又称为最终元件。 本设计所使用的执行器为控制阀,也称调节阀。 控制阀发装现场,通常在高温
一、主要环节的增值空间 二、行业进入壁垒和驱动因素 三、上下游行业影响及趋势分析 第六章 中国污水 治理 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污水 治理 行业发展情况 一、污水 治理 定义 二、污水 治理 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节 污水 治理 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污水 治理 产业链模型分析 第三节 20202020年中国污水 治理 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产品赢利性和成长速度 二、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 5%的情况。 本次权益变动后,马学芳先生不再为公司持股 5%以上的股东。 第三节 持股目的 信息披露义务人减持所持股份的目的是出于自身资金需求。 信息披露义务人计划在未来 12个月内继续减少在 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 并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四节 权益变动方式 一、股份变动的方式 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卖出。 二
1. 原始粉料的粒径大小和尺寸分布:粒度小有助于烧结,尺寸分布均匀可以减少二次再结晶的发生几率 2.添加剂的影响:( 1)添加剂会与烧结原料形成固溶体,使晶格活化,故可以降低烧结温度使烧结速率增大。 这对于缺位型和间隙型固溶体尤其强烈。 ( 2)形成液相,抑制晶界移动,从而有助于烧结。 ( 3)形成化合物,增加烧结体的致密度,有助于气孔的排出。 ( 4)少量的液相有助于抑制相变保证烧结体的稳定性
程和位置(井圈与井颈用连接螺栓固定) ,尽量采用防盗井盖。 7)井盖完整无损,安装平稳,井体预埋支管位置准确,接口平顺坚实,井内应无杂物。 (二)井体制作 1) 检查井采用砖砌检查井,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 集 06MS201,排水检查井,图集号“ 06MS2013”施做,采用页岩砖砌筑。 砖砌雨、污水检查井内外井壁,均采用 1:2(体积比 )防水水泥砂浆抹面,抹面厚度为 20mm
,层厚 ,重度 18KN/m179。 第 2 层: 粉质粘土 ,层厚 米,重度 19KN/m179。 第 3 层: 淤泥 粘土 ,层厚 米,重度 179。 第 4 层:粉土,层厚 米,重度 179。 第 5 层: 淤泥质粘土 ,层厚 12 米, 重度 179。 第 6 层: 风化砾石 ,厚度 米 8 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 场区浅层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 勘察期根据场区内多个钻孔内水位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