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滑坡设计报告内容摘要:
取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20),本设计考虑了以下三种工况: ① 自重 (安全系数取值 ) ; ② 自重 +暴雨(滑坡体 1/2 饱水) (安全系数取值 ) ; ③ 自重 +地震 (安全系数取值 )。 滑坡体上层覆盖多为人工素填土,其重度为 3/mkN , 部分剖面滑面以上还含少量粘土等。 因此在选取计算参数时,天然重度取值为 3/mkN ,具体某个剖面计算其重量时,根据加权平均重度进行计算。 又根据勘察报告和反算结果可以最终确定饱水重度以及 “ C、Φ”值 等。 该滑坡滑动面在后缘部分呈切层状(滑动面切割贯通素填土层),中下部的滑动面基本沿坡残积粉质粘土层之中滑动,而粉质粘土层在旱季时“ C”值在 31~ 37Kpa 之间,“Φ”值在 27~ 39 度之间,雨季饱水时“ C”值在 11~ 18Kpa 之间,“Φ”值在 8~ 17 度之间。 因滑坡发生在雨季,其中滑动面处的滑带土的最低“ C、Φ”值为: C=4Kpa,Φ =7 度。 说明粉质粘土的抗剪强度在旱、雨季时的变化差异极大。 由于勘察时正值旱季,故所取土样的天然抗剪强度均较高,饱和抗剪强度虽低于天然抗剪强度,但验算结果仍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在进行滑坡多次计算的情况下,采用反算所得的结果,综合本场地内土层的实际情况,选用下表中参数 : 表 计算参数选取 参数 重度 γ ( 3/mkN ) 内聚力 c ( KPa) 内摩擦角φ (176。 ) 天然 11 13 饱和(暴雨) 10 12 9 稳定性计算 根据已知滑面,并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传递系数法来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并评价滑坡体的稳定性。 利用条分法对滑坡剖面进行分析,下面列出 4— 4’, 5— 5’, 6— 6’, 7— 7’几个典型剖面的条块划分 ,如下图 : 4— 4’剖面 5— 5’剖面 6— 6’剖面 10 7— 7’剖面 传递系数法稳定性系数计算基本公如下: nninijjinninijjisTTRRK 111111)()( Diihiii T+)cos αP+( c o s αW=T iiiDiWiihiii LC+) t a nRN)s inP( c o s W(=R i1ii1iii ) t a ns in ()c o s (= 其中 : sK — 稳定系数; i — 第 i 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 i+1 块段是的传递系数( j=i); iT — 作用于第 i 块段的下滑力 (kN/m); iR — 作用于第 i块段的抗滑力 (kN/m); i W — 第 i块段滑体的重力 (kN/m),暴雨时为该块段的饱水重; hP —— 地震力 (kN/m); DiT —— 渗透压力平行滑面的分力 (kN/m); 11 DiR —— 渗透压力垂直滑面的分力 (kN/m); iC —— 第 i 块段土的粘聚力 (kPa); i —— 第 i 块段土的内摩擦角 (176。 ) ; iL —— 第 i 块段滑动面的长度 (m); I —— 第 i 块段滑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76。 ) ; 表 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表 剖面编号 工况 天然 暴雨 地震 33’ 44’ 55’ 66’ 77’ 88’ 9939。 根据以上滑坡的稳定性系数计算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44’ 、 55’ 和 77’和 88’ 主滑体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临界平衡状态。 而 66’ 由于滑坡体下部滑块趋于平缓且厚度较大稳定性较好,可以特殊考虑。 在地震状态下, 55’ , 77’和 88’ 滑体 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暴雨下,主滑体的稳定系数均 较小,处于不稳定状态。 侧滑部位滑体在自重工、 地震工况 和 暴雨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但由于此滑坡的安全等级为一级,自然条件下安全系数要达到 ,暴雨条件下要达到 ,因此要对滑坡的主滑体与侧滑部位滑体都应进行工程处理。 由于 此滑坡 在暴雨工况下 滑坡稳定性最差,因此选定暴雨工况进行治理工程设计。 滑坡推力 计算 滑坡推力计算公式: 12 R-TK+P=P ii39。 si1ii 式中: iP 、 1iP — 分别为第 i 块、第 i1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 kN/m); 39。 sK — 推力计算安全稳定系数,本次滑坡推力计算 分别 采用 39。 sK =、 在三 种 工况 状态 下 进行。 经计算各剖面最后一个滑块的最终剩余下滑力的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 剩余下滑力计算表 剖面编号 工况 天然( KN/M) 暴雨( KN/M) 地震( KN/M) 安全系数39。 sK 33’ 0 0 44’ 0 55’ 66’ 0 77’ 88’ 9939。 上表的剩余下滑力为每个剖面最后一个滑块的最终剩余下滑力 ,对于评价滑坡稳定性及设计治理工程措施有着重要作用。 滑坡推力的详细计算 可 见计算书。 13 滑坡稳定性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对滑坡现状稳定性的分析与计算,滑坡目前仅处于暂时极限平衡状态。 在雨季时地下水大量下渗,其地质条件、自然环境将会逐渐恶化,势必引起滑坡的复活,并极有可能造成滑坡后缘 50 余米处的变形裂缝继续发展而形成牵引式滑坡。 因此该滑坡需要通过治理工程中对滑坡体进行支挡或锚固等措施来防止滑坡的发生。 第五 章 滑坡 治理工程设计 治理方案拟定 在 前面对滑坡体稳定性的综合评价和滑坡推力计算的基础上,对滑坡主体拟用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对比设计,最后结合两者的优缺点,然后选取更合适的方案进行治理。 通过对滑坡基本特征 分析,可以初步拟定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工程治理: 方案一:抗滑桩 根据滑坡的地形状况,抗滑桩应设在比较地形比较平坦的地方,这样有利于施工 也不至于承受太大的滑坡推力。 主滑部位承受的滑坡推力较大,可设置大直径抗滑桩,从主滑部位向两侧延伸,滑坡推力减小,其抗滑桩的直径也可以相应减小。 方案二:预应力锚索框架 +抗滑桩结合 格构梁 +抗滑桩结合方案(方案二),即是在滑坡主滑部位的中后缘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前缘采取抗滑桩支挡措施,通过两种结构的共同作用达到加固滑坡的目的。 通过对滑坡剖面形态和滑体性质分析可以看出, 该滑坡坡度趋于平缓且滑面下覆基岩为泥岩,因此采用锚索加固作用效果不太明显。 所以综合考虑之后,决定采用方案一,只在滑坡前部较平缓的区域布置抗滑桩。 在高程 1944 米 左右14 的滑坡中下部 ,大致沿等高线设置一排抗滑桩。 且从主滑部位向两侧延伸,滑坡推力减小,其抗滑桩的直径也可以相应减小。 抗滑桩方案设计计算 抗滑桩设计抗滑力确定 结构的抗滑力等于桩前的滑坡推力减去桩后的岩土抗力,其取值如下: 表 滑坡推力确定 剖面编号 计算深度 桩前剩余下滑力 总被动土压力 桩后剩余抗滑力 结构抗滑力 33’ 44’ 55’ 66’ 77’ 88’ 9939。 8 桩型选择及布置 根据滑坡的剩余下滑力和滑坡各个剖面设桩位。攀枝花滑坡设计报告
相关推荐
好的效果; ABC 算法在蛋白质的检测和预测、动态路径选择、可靠性冗余分配问题等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人工蜂群算法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解决,如算法的复杂度、理论依据和收敛性的研究等。 三、课题所要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 1)理解和掌握 人工蜂群算法 的基本原理, 研究算法的优势和缺陷; ( 2)了解现有 人工蜂群算法 研究成果 ; (删除。 ) (
首先,由于团队四人来自不同的院系,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对于“新生代员工组织忠诚度缺失”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缺乏统一而清晰的认 识。 同时因为我们自身条件的限制和相关的实践研究经验的缺少,使得我们在本课题开始时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与分歧。 在这一点上,王圆圆和郭志文老师在研究思想和相关研究技能的把握上给予了我们大量的帮助和指导,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课题上达成了共识,明确了自身任务和共同方向。
表所给条件不完全相同,故应对所的结论进行修正。 , ,故 39。 1 7 / m in 0 .8 8 0 .7 5 1 1 .2 2 ( / m in )v m m 表 39。 39。 01000 1 0 0 0 1 1 .2 2 / m in 1 6 2 / m in22v mmnrd m m 表 取 195 /minnr。 实际切削速度为 0 2 2
p14=0。 delay1ms(1)。 p14=1。 *ledaddr=dis_7[sec_ge]。 // 秒的个位显示 p15=0。 delay1ms(1)。 p1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