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试验报告内容摘要:

伤。 最后用导线引 出, 并做好 防潮 处理。 受拉钢筋和受压钢筋表面混凝土应变片的布置如图 16 所示。 在跨中处和跨中两侧各 250mm 处以及加载点处粘贴钢筋应变片。 对于 PRCB,当纯弯段受拉钢筋处的应变值接近钢筋屈服应变时,减小加载的荷载级差以便较准确地测定出 PRCB 的屈服荷载。 跨中250 250 250 250加载点 加载点 图 16 受拉和受压钢筋应变片布置图 预应力测量 本次试验在张拉端布置 25t 的穿心式传感器,并将其接到 XL2118A综合参数测试仪上, (标定。 )这样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力就可以通过测试仪上的应变值换算出来。 利用 LZQ27 前卡式千斤顶张拉时,最后测 试仪上的数值反映的是张拉初始应力;将张拉千斤顶卸掉,稳定一段时间后,测试仪上的数值反映的是有效预应力;试验开始后测试仪上数值的增加量反映的即是预应力增量。 挠度测量 本次试验的挠度测量均采用百分表。 其中,纯弯段的 5 个百分表量程为 50mm,分布在梁底的跨中处,跨中两侧各 300mm 处以及加载点处。 支座处的两个百分表量程为 10mm。 两种百分表均精确到 ,估读至。 试验前首先检查百分表 伸缩是否流畅,如有卡滞的现象需涂油后使用。 预应力张拉前先对百分表进行初读,并注意保证百分表预压有一定的 数值,以防止预应力张拉后产生反拱使表针脱离梁底面。 试件达到极限承载力前后,注意纯弯段的百分表是否将要达到量程,快要到量程时重新安装一次百分表并记下重装后的读数。 裂缝观测 裂缝宽度的观测采用 ZBLF101 裂缝宽度测试仪进行,同时需准备一个放大镜,用来发现试件刚开裂时的微小裂缝以及准确判定试验过程中裂缝开展的高度。 试验时对新出现的裂缝先用铅笔在裂缝旁边描出裂缝的走势并标注出开裂到某高度处时的荷载,试验结束后改用毛笔重新描 画 一遍以利于拍照,并用坐标纸将 裂缝形态如实描画下来。 四 .试验 过程及 现象 1. USRCB 以下以 USRCB5 为例说明无粘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现象。 当加载到 100kN 时纯弯段受拉区混凝土出现第一条裂缝,裂缝高度未到达受拉钢筋高度处。 继续加载到 130kN 时,纯弯段又出现了 6 条竖向裂缝,有 3 条已发展到型钢下翼缘高度处;左侧弯剪段和右侧弯剪段各出现一条竖向裂缝,均未发展到受拉钢筋高度处。 此后,纯弯段裂缝高度和弯剪段裂缝高度均发展十分迅速,相比之下,裂缝宽度发展比较缓慢。 加载到 160kN 时,纯弯段裂缝的平均裂缝高度为 ;弯剪段的裂缝已发展至型钢腹板处,并开始向加载支座处斜向发展。 加载到 190kN 时,纯弯段最大裂缝宽度已达到 ,有 4 条裂缝已发展至截面中间高度处,此后由于型钢腹板的阻滞作用,裂缝高度发展比较缓慢。 挠度的增长速度比较稳定,这个阶段的跨中 M―af曲线近似为一直线,同时预应力钢绞线的应力增长也比较稳定。 当加载到 220kN 时,纯弯段又出现 1 条新裂缝,纯弯段裂缝出齐。 新出现的裂缝高度发展迅速,其他裂缝的高度发展很缓慢,受拉钢筋高度处的裂缝平均间距为 95mm;弯剪段靠近支座的两条裂缝高度达到截面中间高度 处,离加载支座处越远,弯剪段裂缝高度越低。 当加载到 243kN 时构件屈服,此时纯弯段裂缝最大宽度为,裂缝最大高度为 179mm;弯剪段裂缝出齐,最大裂缝高度 185mm。 构件屈服后,纯弯段裂缝宽度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裂缝高度也有所发展,跨中挠度和预应力钢绞线应力的增长速度显著加快。 继续加载至 260kN,持荷时反映加载力大小的应变减小速度加快,持荷困难,但加载后荷载仍能少量增加,跨中混凝土受压区出现些许水平裂缝,并伴随有“噼啪”声。 加载到 270kN 左右时,跨中混凝土受压区突然发出声响,混凝土被压碎,并伴 有少量混凝土剥落,试件达到极限承载力。 此时,纯弯段最大裂缝宽度为 ,跨中挠度为。 继续按位移加载,直到梁完全破坏,此时跨中挠度增加到。 卸载后,最大裂缝宽度减小到 ,跨中残余挠度为。 试验结束后,纯弯段裂缝有 10 条,弯剪段裂缝共有 8 条。 预应力张拉完成后试验梁的状态如图 9 所示,试验结束完全卸载后试验梁如图 10 所示。 图 9 张拉完成后 图 10 完全卸载后 其它无粘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在试 验过程中的特征点数值如下表 8 所示: 表 8 无粘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试验值 试件编号 USRCB1 USRCB2 USRCB3 USRCB4 USRCB5 开裂荷载值 (KN) 40 50 70 75 100 纯弯段裂缝 出齐荷载值 (KN) 100 130 130 150 220 纯弯段裂缝条数 13 11 11 10 10 纯弯段裂缝 平均间距 (mm) 97 101 97 99 95 弯剪段裂缝条数 19 17 12 12 8 屈服时 纯弯段 平均裂缝 高度 (mm) 179 189 178 190 164 极限荷载时最大 裂缝宽度 (mm) 卸载后跨中挠度 恢复值 (mm) 卸载后残余最大 裂缝宽度 (mm) 2. SRCB 当加载到 15kN 时纯弯段受拉区出现第 1 条裂缝,裂缝高度已超过受拉钢筋高度处,裂缝宽度为。 继续加载,裂缝大量出现,受拉钢筋高度处的裂缝间距逐渐趋向均匀,并沿高度方向发展很快。 当加载到 25kN 时,纯弯段已出现 5 条裂缝 并全部到达型钢腹板高度处,最大裂缝宽度为。 当加载到 45kN 时,纯弯段已出现 7 条裂缝,最大裂缝宽度已达到 ,裂缝高度均已到达截面中间高度处;弯剪段出现 4 条裂缝,裂缝的平均高度为 142mm。 当加载到 70kN 时,纯弯段裂缝出齐,受拉钢筋高度处的裂缝平均间距为 101mm,最大裂缝宽度为 ,裂缝平均高度为 167mm,裂缝宽度和高度的发展速度均比有预应力的 PSRC 梁要快;弯剪段裂缝共有 6 条,平均裂缝高度为 147mm。 继续加载,由于受到型钢腹板的阻滞作用,裂缝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当加载到 100kN 时,纯弯段最大裂缝宽度为 ,平均裂缝高度为 184mm,裂缝高度逐渐趋向均匀;弯剪段裂缝出齐,共有 13 条。 当加载到 125kN 时构件屈服,屈服时纯弯段最大裂缝宽度为 ,跨中挠度为。 屈服后构 件跨中挠度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构件挠度的增长速度远大于荷载的增长。 纯弯段裂缝宽度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裂缝高度也有所发展。 加载到 150kN 时,纯弯段裂缝的最大裂缝宽度为 ,跨中挠度为。 继续加载至 165kN,持荷时反映加载力大小的应变减小速度加快,持荷困难,但加载后荷载仍能少量增加,跨中混凝土受压区出现些许水平裂缝,并伴随有“噼啪”声。 加载到 170kN 左右时,跨中混凝土受压区突然发出声响,混凝土被压碎,并伴有少量混凝土剥落,试件达到极限承载力。 试验结束后,纯弯段裂缝有 10 条,弯剪段裂缝共 有13 条。 构件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混凝土受压区如图 11 所示,完全卸载后如图 12 所示。 图 11 极限状态时混凝土受压区 图 12 完全卸载后 3. PRCB 当加载到 50kN 时,构件纯弯段混凝土受拉区开裂,裂缝宽度小于 ,高度未到达受拉钢筋高度处。 继续加载,裂缝大量出现,裂缝间距逐渐趋向均匀。 构件开裂后裂缝高度发展很快,裂缝宽度相比 PSRC 梁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