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表办内容摘要:
型卓越工程 人才 培养 的 整体目标定位为:立足区域、面向产业、服务社会 的食品工程师。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科学方向 卓越班 ) 应用型卓越工程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 掌握 化学、生物学、 微生物学、工程制图、 食品工程 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精通 工艺 开发、工厂设计 、 企业管理的专业理论与工程应用能力,具备较强 的食品市场运营职业能力,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国际视野 和创新意识,能在跨国食品集团、大型生产企业、研究设计机构、政府监管职能部门等单位 从事 生产管理、品质控制、 基础 应用 研究、 工程项目 设计 和行业监管的应用型 高级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 模式 改革 ( 1) 实行 “专业理论、核心技能、工程能力与职业素质” 模块化教学 , 制订科学的 多元化 考核方式。 引入国内外食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先进教育理念, 专业 理论 素质突出 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质量理论知识的培 养;核心技能突出 食品工艺与工程 技术、食品化学与分析与微生物检测 等 核心技能 的 培养;工程能力 突出工厂设计、工程项目设计和企业经济运营管理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突出 职业道德与操守, 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 以及 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引入食品产业 12 行业标准,制订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等科学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 2) 学分比 例分配 进 一步科学化。 在原 有 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尤其在自主学习、特色课程、创新实验、 创业实践 活动、职业资格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学分 的 分配比例。 ( 3)实践“ 3+1 校企联合”、“ 1+2+1 校 校联合”培养方式。 结合校外教学资源条件, 大部分学生 实 行 “ 3+1” ( 3 年 以学校教学为主, 1 年以校外实践教学为主) 培养模式,有条件的 学生 实行 “ 1+2+1” (中美联合培养 ,头尾 2 年 在学校就读 ,中间 2 年美国高校 就读 )培养模式。 处理好课程性质分类及阶段式、递进式的科学设置。 按课程性质新增体现食品产业最新应用的新技术、新装备的理论与 工程 技能 实践内容。 在现有基础上,强化 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分析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冷链技术等 精品课程群 和网络课程群 的教学资源和师生互动环节的建设,实现 资源 共享 、交互学习。 ( 4) 建立顺畅的实 践教学 运行机制。 将 校内 12 个专业实验室、 1 个食品研发中试中心以及校外 20 多个 企业合作教学基地统一纳入实践教学计划安排。 尤其是对校外合作实践 教学 基地要进行专业分类,对接专业实践核心技能模块 和工程能力模块 ,建立定期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 5) 科学制订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安排。 针对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规律,根据课程教学、技能培养及其它教学活动的特点,在教学进度中预留机动时间,以适应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 ( 二 ) 师资队伍 建设 在 2020 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主干课程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综合改革的要求 , 继续完善 和 建设一支 以教学名师带头, 由校内 骨干专业 教师和 外聘 合作企业 、机构优秀工程技术专家、项目经理 共同组成 的, 结构合理、相互协作、能力互补 、充满活力 的教学 团队 , 既有 富含 深厚理论知识和 较高 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实施 专业 理论教学,又有 具备 丰富生产 实践 和品质监控 经验 、 有 很强 实践操作 技能和管理 能力的企业 工程技术人员 提供 实践 技能实训 ,为实现应用型 卓越工程 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师资保障。 1. 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强化教学目标定位与队伍素质的提高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技能素质培养要求及现任师资、外聘工程技术人员情况,在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校级教学团队的基 础上,再新增 1 个实践教学团队,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团队建设中突出双师的合理配置、合 作企业与实践能力模块对接以及加强青年骨干教师自身的培养。 建设方案如表 1 所示。 13 表 1 已建立和拟增建 的 教学团队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 钟瑞敏(教授 /博士 /校级教学名师 /全国优秀教师) 团队成员 校内教师 : 朱定和(副教授 /在职博士生) 黄国清 (副教授 /博士 /青年骨干) 朱建华(副教授 /博士 /青年骨干) 肖仔君(副教授 /博士 /青年骨干) 郭红辉(副教授 /博士 /青年骨干) 张卫国(副教 授 /博士 /青年骨干) 单斌(实验师 /硕士 /青年骨干) 靳桂敏 (副教授 /学士 ) 校外特聘教授: 曾庆孝( 教授、博导, 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 吴纪 嬅 (中医师,香港健康工房有限公司创办人) 何天池(高级工程师,韶关市质量监督局) 黎书伟(高级工程师,韶关市农检中心) 依托的主要课程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卫生检验技术、食品冷链物流技术、食品分析、现代仪器分析、食品生产企业 QS 要求与监管、食品产品检验技术 对接 的 专业知识模块 食品化学基础, 生物学基础,营养学基础,食品工程基础,食品工艺,工程规划设计基础,食品安全检验,食品冷链物流 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 黄国清(副教授 /博士 /校级教坛新秀 /优秀实验教师 ) 团队成员 校内 实践 教师 : (教授 /博士) (教授 /博士) ( 副 教授 /博士) ( 讲师 /博士) (实验师 /硕士 /实验中心主任) (助理实验师 /硕士) (助理实验师 /硕士) (助理实验师 /硕士) (助理实验师 /硕士) 校外特聘 实践 指导教师: 14 依托的主要课程 校内中试中心生产实训、食品分析实验、食品 工厂设计、食品工艺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食品检疫实验、乳制品工厂生产实训、分割肉和鲜切蔬菜工厂生产实训、纯生啤酒发酵与包装生产实训、饮用天然泉水生产实训、果汁生产实训、有机米及米制品生产实训、食用油精炼工艺实训、系列食用菌旅游食品生产实训 对接 的 核心技能模块 专业基础核心技能,工程核心技能,食品科学应用技能;职业核心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语言沟通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措施 ( 1)强化 教师 职业道德素养与 责任 感。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 师 优良 职业道德的 养成,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 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以及学生定期对教师评课, 定期举办教学竞赛等方式 促进 教师 形成 良好教学态度 , 重视 改革教学方法 , 注重教学效果,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建立教师业绩与职称评聘、收入分配和岗位聘任等利益适当挂钩的制度,激励先进,强化职业责任。 ( 2) 自我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完善队伍结构。 采取内 培 外 引 相结合 的 方式 逐步完善相关教学团队队伍结构。 加大对 青年骨干 教师的在职培养, 计划每年定期派送至少 1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参加 国内访学或 到 国外 进行 学术交流 ;每年选派至少 2 名缺乏 工厂生产经验的教师前往规模食品企业驻守锻炼, 使其累计企业实践经验达到 2年, 提高工程素养;对获得双师 资格 的教师给予奖励 ;在现有基础上,继续聘用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国内外兄弟院校的优秀工程技术专家、企业家和著名学者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完善双师队伍结构, 为 学院 本科生授课及作 学术讲座。 ( 3)分类培养 与激励 ,发挥团队整体作用。 通过明确目标与责任,突出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对具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对 获得工程师、物流师、营养师、国家考评员 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以及对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具有特别才干或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提高奖励等级 , 打造 一支 积极向上、真才实干的教学团队。 ( 三 ) 教学 资源建设 1. 强化 课程群特色,重构 课程体系 发挥有校外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决策功能,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强化专业 主干 课程群 、实践技能课程群 的鲜明特色。 结合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规范要求,参考 IFT(国际食品工艺学家协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在 公共 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 三大素质体系中重点改造专业教育和 15 综合教育的课程 体系 , 以知识模块和技 能模块为主线分类 改造建设 相关 课程, 删除一些课程, 开发 、 增加 一些特色课程,形成更为合理的知识和技能模块结构体系。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设想如图 1 所示。 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设想如图 2 所示。 在教学实施中,尝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的职业取向,选择相关能力模块的组成结构。 为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和食品安全检测实践,要改造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 与 设备、食品工厂设计等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与车间生产管理顶岗实习、厂内工艺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内容相衔接;改 造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食品化学实验技术、食品检疫技术等核心基础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食品各类产品 QA 控制和出厂检验顶岗实习、厂内实践教学等相衔接。 基础平台课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基础核心技能 工程应用技能 专业应用技能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实践技能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领域课程 开发2到3门特色课 开发2到3门特色课 开发1到2门特色课 开发1到2门特色课 开发2到3门特色课 实践教学团队实施 主干课团队实施 专业建设委员 会 咨询 决策 图 1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设想 结构图 16 2. 特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 根据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设置,结合知识和能力模块培养目的,充分发挥 由 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对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基础核心技能课程、工程技能课程和专业应用技能课程等进行相应开发的特色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安排。 理论内容体现出前沿性和科学性,技能内容体现出 生产应用性和高新化,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出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的自编教材或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强化自主学习。 3. 以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群为平台,构建共享与交互性强的教学资源 在 加强 现有食品化学、食品分析和食品工艺 3 门学校级精品课程,以及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冷链技术校级网络课程建设 的 基础上,争取新增 1 门省级精品共享资源课、 3 门校级精品课、 5 门校级网络课程、 12 门校级双语网络课程建设立项,将食品微生物学(含实验)、食品营养学(含实验)、食品安全学(含实验)以及改造 后的 35 门专业特色课程纳入精品课程群及网络课程群建设,与专门建立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网页链接,构建成开放共享性、师生互动性强的,与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 四 )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 开展 以应用型 卓越工程 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研究, 总结推广教学改革成果 图 2 综合 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设想 结构图 职业资格培训 就业教育培养 参与教师科研 科技技能竞赛 创业社团活动 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建设委员会咨询决策 教学团队分类实施 17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改革 过程中,许多方面存在探索实践与总结提高的必要, 建立 以应用型 卓越工程 人才培养为目标的 教学研究的激励机制, 继续 深化完善特色 课程内容 研究、新时期普通本科学生因材施教 和 分类培养可行性研究、技能模块与校内外实践教学基 地对接运行机制研究 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绩效评价等 方面的 教学研究, 通过总结提高,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2. 推行 “ 大课堂、延伸性课堂、车间课堂、社会课堂 ” 教学方式方法 从二年级起推行校 企双导师制,指导工程基础、专业理论的学习以及实践课程的技能操作, 实现 教学场所由教室和实验室向外延伸 , 教学过程由学校向社会延伸。 根据自选和遴选相结合的原则,组织 学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表办
相关推荐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6 / 40 冻干菌种即保加利亚乳杆菌和 嗜热乳链球菌混合发酵剂,嗜热链球菌产酸,保加利亚乳杆菌产酸、产香。 嗜热 乳链球菌能发酵乳糖生成乳酸,最适生长 温度为5℃,能与保加利亚乳杆菌形 成很好的共生关系。 保加利亚乳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 043℃,最低生长温度为 22℃,最高生长温度为 ℃。 在实际生产中
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终端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产品的召回。 RFID 系统通过为每 — 件货品提供单独的识 别身份及储运历史记录,从而提供一个详尽而具有独特视角的供应链,实论文大全 更多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论文大全 |现了上述两个目标。
作台或需消毒设施上方不大于 处(有微生物要求的产 品)。 (六)产品投料记录 ,投料项是否有违法添加。 检查规程:查阅产品投料记录,记录为成品仓库中抽查的同批次成品。 重点注释:食品添加剂使用量和使用范围必须符合 GB 2760。 、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用于生产产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等内容。 检查规程:查阅产品投料记录,一一对应查看记录内容。 (七)生产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记录
它对供应链各参与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服务关系等进行编码,其编码结构保证了在相关应用领域中提供全球唯一的标识代码,解决了供应链上信息编码不唯一的难题。 这些标识代码是计算机系统信息查询的关 键字,是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为采用高效、可靠、低成本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奠定了基础。 该系统对不同的编码对象采用不同的编码结构,并且这些编码结构间存在内在联系,因而也具有整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