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投资立项申请报告内容摘要:

它对供应链各参与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服务关系等进行编码,其编码结构保证了在相关应用领域中提供全球唯一的标识代码,解决了供应链上信息编码不唯一的难题。 这些标识代码是计算机系统信息查询的关 键字,是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为采用高效、可靠、低成本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奠定了基础。 该系统对不同的编码对象采用不同的编码结构,并且这些编码结构间存在内在联系,因而也具有整合性。 在提供唯一的标识代码的同时, EANUCC 编码体系也提供附加信息的标识,例如有效期、系列号和批号,这些都可以用条码或 RFID 标签(射频识别标签)来表示。 信息采集技术 在对有关信息用全球通用的标准的标识以后,还需要用全球通用的标准载体来承载这些信息,以便于信息的采集,实现供应链全程的无缝链接。 目前,最常用的信息采集技术是条 码技术, RFID( 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和 EPC( 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技术也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条码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 条码技术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识读条码符号,从而实现机器的自动识别,并快速准确地将信息录入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以达到自动化管理之目的。 条码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食品 质量 安全检测与 溯源系统 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 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 14 (1) 简单。 条码符号制作容易,扫描操作简单易行。 (2) 信息采集速度快。 普通计算机的键盘录入速度是 200字符 /分钟,而利用条码扫描录入信息的速度是键盘录入的 20倍。 (3) 采集信息量大。 利用条码扫描,依次可以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码制的条码增加字符密度,使采集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4) 可靠性高。 键盘录入数据,误码率为三百分之一,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误码率约为万分之一。 而采用条码扫描录入方式,误码率仅有百万分之一,首读率可达98%以上。 (5) 灵活、实用。 条码符号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设备组成识别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还可和其他控制设备联系起来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化管理。 同时,在没有自动 识别设备时,也可实现手工键盘输入。 (6) 自由度大。 识别装置与条码标签相对位置的自由度要比光学字符识别( OCR)大得多。 条码通常只在一维方向上表示信息,而同一条码符号上所表示的信息是连续的,这样即使是标签上的条码符号在条的方向上有部分残缺,仍可以从正常部分识读正确的信息。 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 条码符号识别设备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无需专门训练。 与其他自动化识别技术相比较,推广应用条码技术,所需费用较低。 利用条码技术采集信息的速度快、可靠性高、灵活、实用等特点,以及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成熟、广泛应用,建立对产品的可 追溯标签,实现有关信息的标准采集,这也是实施可追溯的关键之一。 采用 EANUCC 系统的编码体系可以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利用条码技术,建立相关信息的条码载体,通过扫描可以获取各个节点的有关数据编码信息,包括给每一个产品赋予的全球惟一的 EANUCC 代码,即全球贸易项目代码( GTIN);通过应用标识符( AI)对产品属性进行标识的代码,如批次、有效期、食品 质量 安全检测与 溯源系统 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 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 15 保质期等;通过全球位置码( GLN)对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及参与方进行标识;通过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 SSCC)对食品的运输环节进行标识。 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有关信息,采用 UCC/ EAN- 128 条码符号来表示(在终端销售环节,贸易项目采用 EAN/ UPC条码符号进行表示)。 这样就建立了实施可追溯的基础 —— 以条码为基础的标签,为各个环节实施信息传递和交换提供依据。 信息交换技术 在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建立了可追溯标签之后,还需要在各个环节之间建立无缝链接,实现标签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关联管理,这样才能实现供应链全程的跟踪和追溯。 否则,任何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脱节了,也就无法实现可追溯的目的。 而这需要数据交换的全球通用的技术标准来保证。 为实现贸易伙 伴间电子数据信息快速、准确、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换,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GS1 制定了电子数据交换( EDI: 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全球标准,它包括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实施指南( EANCOM)和可扩展的商业标识语言标准( ebXML)两个部分。 EANCOM 以 EANUCC 系统的编码体系( GTIN、 SSCC、 GLN等)为基础,是联合国 EDIFACT(联合国有关行政、商业及交通运输的电子资料交换)标准的应用指南,是经过 GS1简化而引入的。 EANCOM 提供了清楚的定义和说明,让 EDI 的应用更加简 单便捷。 EANCOM在全球零售业有广泛的影响,并已扩展到金融和运输领域。 EANUCC 编码体系的 GTIN、 GLN、 GDD 等标准使全球供应链中产品的标识、分类和描述一致性成为可能,而 GDS 提供了实施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它的实质就是要在供应链上建立一种无缝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而这正契合了可追溯的信息关联管理的需求。 物流跟踪技术 只有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有效链接起来,才能实现可追溯,这种链接是通过食品 质量 安全检测与 溯源系统 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 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 16 食品的物流运输来实现的。 食品尤其是生鲜食品,对温度等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对物流运输的要求就比较高。 因此,物流运 输过程的管理对食品的安全来说就非常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来监控、管理食品物流运输过程,使之能够高效进行,同时,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也能够对运输环节进行追溯。 GIS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和 GPS 全 球 卫 星 定 位 系 统( GeographicalPositionSystem)提供了对物流运输过程进行准确跟踪记录的技术。 在物流运输中, GIS/GPS 技术可以对车辆进行定位、跟踪、监控。 物流运输过程也就是物品空间位置转移过程,涉及到的商品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处理环节。 运用 GIS/GPS 技术,不仅可以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跟踪、监控,还可以对车辆温度进行监控、调整。 该技术还能根据实时跟踪状况,计算出最佳物流路径,给运输设备导航,减少运行时间,降低运行费用。 因此, GIS/GPS 技术可以在可追溯系统中,对商品的物流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记录,提供实施追溯的信息基础。 追溯系统带来的价值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联盟环境的核心,十分有利于在现阶段形成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 通过平台物联网信息服务,形成以运营商为核心的物联网信息传输交换 (智能通道 )和龙头企业为核心行业物联网 应用服务核心的双核心公共服务环境。 追溯系统的建立将带来 巨大 的价值 ,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和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对消费者、对社会和对企业有利 : 食品 质量 安全检测与 溯源系统 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 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 17 4 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 内容及规模 建设内容: 6000m2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大楼。 油菜籽、棉籽原料检验系统;半成品在线快速检测系统;成品油和粕检验系统;产品溯源体系信息系统;人员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及队伍建设;原料订单基地系统建设。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应包括统一的物联网终端管理、精细化的物联网信息交换服务、电信级的物联网信息监管、物联网网络系统测试和验证检测、物联 网共性技术工具库和解决方案库的提供。 只有建设好了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才是物联网应用低成本、高复制、避免低水平重复徘徊的关键。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 (1) 产品源产地信息采集录入。 (2) 采用条码打印机打印条码标签来标识原料产地信息。 (3) 手持扫描枪采集投料信息。 (4) 采用自动贴标机对产品赋追溯码。 (5) 采用工业相机读取追溯码,并建立与追溯信息的关联关系。 (6) 采用嵌套网页来实现网上追溯。 (7) 采用短信平台来实现手机追溯。 食品安全检测 主要功能和目标 本项目完全采用国际上在用的先进检测技术和实验设施,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的检测技术、检测能 力、检测手段将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能够满足对油菜籽、棉籽、菜籽油、棉籽油、菜籽粕、棉籽粕的质量安全检测要求。 具体如下: 能够完成对油菜籽、棉籽、菜籽油、棉籽油、菜籽粕、棉籽粕品质检验要求。 建立感官实验室、油料加工实验室,采用常用检验方法完全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感官、杂质、不完善粒、品尝评分检测要求。 食品 质量 安全检测与 溯源系统 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 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 18 另外,对原来常规营养素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由化学常规实验改用自动化仪器实现。 新增化学自动分析仪或旋光仪、快速粘度分析仪、蛋白质测定仪、凯氏定氮仪、质构仪能满足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对加工和个性化客户特殊的品 质要求。 能够完成油料和油脂主要添加剂和掺假物质进行定性定量检验。 项目实施后,可以检测是油料是否添加其它含基因品种,各种原油是否添加不同油品等,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 能够对生产过程中油脂的主要指标进行监测。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液质联用仪、质构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监控油料、粕和油脂的残溶、残油、厚度、单粒特性、硬度、色泽指标。 近红外分析仪确定粕营养素变化。 通过上述指标实现对生产过程控制。 能够完成对油料、油脂、粕有机农药残留进行检测。 有机农药残留检测是长期困扰我国部 分油料生产出口一大难题,由于粮食加工不能有效检测原料和成品中有机农残,中国部分油料长期被排斥在发达欧美、日本市场外。 项目实施后,项目承担单位使用气相色谱仪或气质联用仪一次可测试 100 种有机农残,残留物的超痕量分析水平达到 107g。 能够完成对油料、油脂、粕中微生物毒素进行检测。 本项目采用 ELISA 法(仪器为酶标仪)完成对油料粗筛,用液相色谱法准确测定微生物毒素(主要是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含量。 能够完成对油料、油脂、粕中有害重金属进行检测。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为“世界工厂”,环境污染 特别是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土壤和地表水污染严重,油料和油脂元素分析极为重要。 本项目配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粮食类必须采用进口仪器)主要检测危害性较大的 Pb、 Cr;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主要测定 Se、 As、 Hg 等有害物质。 能够完成对油料、油脂、粕中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 食品 质量 安全检测与 溯源系统 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 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 19 建立十万分之一级别微生物实验室监控油料、油脂、粕微生物状况。 项目实施后检测技术和手段与目前比较有以下特点: ( 1)本项目广泛应用新技术于各个环节的快速检测。 即将近红外应用油料收储,生产监控,成品质量检测;利用色谱技术判断油脂变质损坏,检测油 品风味早期判断大米变质损坏,检测油品风味; ELISA 法确定油料和粕微生物毒素等。 ( 2)本项目农药残留、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污染检测配备体现现代食品检测趋势。 检测灵敏度高,残留物的超痕量分析水平达到 107g;检测速度快;选择性提高,直接测定复杂混合体中的污染物;仪器小型化、便携化,实现实时、现场、动态、快速检测。 ( 3)充分体现现代油料和油脂检验技术不断发展,经典的物理检验、化学检验向仪器化、自动化方向靠近,仪器分析方法取代了传统实验方法。 综上所述,项目完成后检测手段将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承担单位 质量安全技术水平有质的飞越。 实施内容 项目的实施达到油料加工的原料进厂、生产过程在线质量控制( SPE)、成品出厂检验。 具体检验内容: 油料检验 ( 1)一般性检测 水分采用近红外分析仪或水分测定仪快速检验。 色泽、气味按 GB/T 5492— 2020 执行。 杂质按 GB/T 5494— 2020 执行。 粗蛋白质检验按 GB/T 5511 执行。 粗脂肪检验按 GB/T 5512 执行。 粗纤维检验按 GB/T 5515 执行。 食品 质量 安全检测与 溯源系统 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 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 ~ 20 ( 2)营养物质检验 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采用 FOSS 仪器测试。 快速测定粗蛋白质、粗 纤维、粗脂肪、直链淀粉含量采用近红外分析仪。 ( 3)安全卫生指标测定 农药残留采用气相色谱仪和气质联用仪测定。 重金属元素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 酶标仪测定微生物毒素。 ( 4)品种鉴定 PCR确定油料品系或确定是否有转基因成分。 半成品在线快速检测 生产过程在线质量控制( SPE)是控制成品质量关键,目前国内基本是目测,本项目实施将达到实时监控产品质量。 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采用 FOSS 仪器测试; 水分采用近红外分析仪快速检验。 油脂成品检验 油脂成品检验:菜籽油按 GB/T 153620棉籽油按 GB/T 15372020 中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