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视野下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反思与拓展应用论文内容摘要:
面监督意见、出席法庭发表监督意见等方式,开展同步监督,并明确将检察监督意见作为法院裁定的依据之一,从而体现司法权的公开、透明及多方参与性,积极回应群众对刑罚执行领域司法公正的期待。 从立法层面言,《宪法》第 129 条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 ,《刑事诉讼法》第 265 条规定 “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 ” 上述条款原则性地确立了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权。 而《刑事诉讼法》第 255 条、第 262条、《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第 xx 条、第 18 条等则将减假暂的同步监督机制条款化。 由此,依据上位法的原则性授权,刑罚执行监督应包括所有刑种刑罚执行的每一个执行环节,而不是某一种刑罚或者刑罚执行过程的某一个 阶段, [3]再加上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的具体规定,要扩大变更执行同步监督的范围,在立法层面并无明显障碍;反之,对不同的刑罚执行变更活动,采取不同的监督模式,却存在执法尺度不一的明显弊端。 从司法改革层面,司法改革所着力推行的 “ 办案主体责任制 ” ,要求刑事执行检察从以往的 “ 办事模式 ” 向 “ 办案模式 ” 转变,而办案模式就需要检察官参与到刑罚变更执行的程序当中,通过对案件事实和程序的审查,提出案件的处理意见。 而同步监督为刑事执行检察办案模式的实现提供了路径,与此同时,检察官们也基于案件 “ 司法责任制 ” 的压力,审慎地 对刑罚变更执行活动提出监督意见,提升了监督的实效。 综上,检察机关对刑罚变更执行进行全面的同步监督,既有执法目的的现实需求性,也有立法层面的可行性,更有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必然性,亟待进一步规范完善。 三、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的拓展应用 刑罚变更执行广义上囊括了死缓执行的变更、暂予监外执行、减刑、假释以及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撤销、特赦、财产刑的延期、减免等内容。 上述变更执行活动可以大致划分成两类,一是减轻对罪犯的惩戒,比如减刑、假释等;二是加重对罪犯的惩戒,比如撤销缓刑、假释、暂予 监外执行。 从司法实践的情况看,死缓执行的变更、特赦已经参照减假暂的做法,实现了同步。司法改革视野下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反思与拓展应用论文
相关推荐
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社会转型期使青年干警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加剧了对经济利益的依赖,淡化了理想信念。 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就是主流价值的陨落 和对经济利益的依赖度增加。 作为青年干警的 “80 后 ” 和 “90 后 ” ,没有经过集体主义和主流价值的熏染,对法院工作的忠诚度相对薄弱,而家庭和个人则在青年干警心目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抚养老人、购买住房
由部门的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 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作出决策。 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组织专家、专业机构进行论证。 建立委托专业机构、社会咨询机构、研究机构等第三方评估制度,对重大行政决策进行评估。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实施意见》,规范法律顾问的遴选聘任、联络、协调、考核、管理等工作
题实践活动,全面推行党员亮明身份开展承诺、面向群众公开亮诺、立足岗位积极践诺、查看业绩全面评诺,在实际工作中比党性、比作风、比贡献,以实际行动落实十九大精神,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四】一是深入开展宣讲活动。 组建十九大宣讲 团,党委书记为团长,全体党政班子为成员,分村(社区)开展宣讲工作。 实行集中宣讲和广泛宣讲相结合,镇宣讲团到村(社区)开展集中专题宣讲1 场以上,同时结合工作实际
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要做到案子本身必须是公平正义的,更要做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通过司法民主、司法公开、公众参与等多种举措,让人民群众看到公平 正义是怎么产生的。 “ 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 ”。 当前司法领域仍存在司法不公、公信力不高、执行不力等问题,削弱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感。 想要更有效地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一岗位分类, 明确岗位职责要求,促使每名民警找准定位,知晓我要干什么、我要怎么干。 创新戒毒人员管理,结合 “ 四三二 ”戒毒模式的实施,在回归适应期,通过模拟社会职工管理,强化戒毒人员的员工意识和身份认同,激发戒毒人员参与劳动热情。 强化产品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加工产品质量和企业美誉度。 强化民警及戒毒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让 “ 质量就是效益 ” 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