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和跟踪。 预警发布单位在发布预警信息后,需要密切关注风险的发展趋势,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时调整风险预警级别,并及时发布调整后的预警信息。 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采用技术与管理措施后,导致发生预警的因素已得到妥善处置或消失,具备预警解除条件时,由预警发布单位及时解除预警信号。 预警发布单位要对触发预警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改进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督促完善防范措施,持续改进完善预警机制,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四)风险防范 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根据风险研判结果,依据国家标准、规范及有关规定,制定、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并严格组织落实,实现风险可控。 ( 1)企业或单位是风险防范的主体,要实行安全风险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 应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制定并落实相应风险级别的具体风险防范措施,通过隔离风险点、实施个体防护、设置监控设施等手段,达到消除、降低风险的目的。 在风险点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的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 ( 2)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按照 “ 分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 ” 的原则,采取制度、标准、技术、经济、管理等措施,依法督促相关企业和单位采取风险防范和技术保障措施,降低和消除事故风险。 ( 1)制定重大政策、实施重大工程、举办重大活动时,要先期开展专项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 2)项目审批部门在项目审批时,要抄送同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 “ 三同时 ” 各个阶段的监督和审查责任; ( 3)高危项目审批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前置条件,城乡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实施风险评估,对重大风险项目 “ 一票否决 ”。 ( 4)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通过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夯实安全基础。 ( 5)科学合理确定企业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 要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高风险等级风险点检查频率和监管力度,红色、橙色等级的风险点要建立专门档案,强化风险防范技术、制度、管 理措施,其中红色等级风险点每 3 年要组织第三方进行1 次全面分析、评估,确保高等级风险点安全可控。 ( 1)结合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并根据风险点查找和研判结果组织制定安全隐患排查清单。 ( 2)各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开展厂(公司)、车间、班组级巡回检查、例行检查、综合检查和专业检查,及时掌握管理范围内各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对红色、橙色等级风险点每班至少检查 1 次,黄色等级风险点每周至少检查 1 次,蓝色等级风险点每半月至少检查 1次,其他风险点每月至少检查 1 次。 乡镇政 府、行政村(社区)参照组织检查。 ( 3)各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通过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检查、执法检查、专家会诊、区域性评估等方式,按照执法计划或工作计划,定期对较高风险等级风险点的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综合检查或专项检查。 ( 4)对排查出的所有安全隐患,要按照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 “ 五落实 ” 的要求,制定并严格落实隐患治理方案,确保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红色、橙色等级风险点安全隐患排查记录、治理方案和销案台账应纳入专门档案管理。 对高风险且无法有效管控降 低风险的单位、企业,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供电和查封扣押、关闭、取缔等措施,按规定给予上限经济处罚,对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一时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