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中传统文化的论文12篇内容摘要:

面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 ,并对其进行创新与发扬。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 价值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向量和根本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但它却可以为我们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提供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参照。 一、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精神和气质。 从字源上来看,“ 和 ” 就是 “ 谐 ” , “ 谐 ” 就是 “ 和 ” ,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协调、合拍,如《左传》中说: “ 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 古人多用单字表意, “ 和 ” 、 “ 谐 ” 、 “ 中 ” 等字都有 “ 和谐 ” 的意思。 “ 和谐 ” 一词则出现稍晚,如《晋书》上说: “ 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后来,古人把音乐之 “ 和谐 ” 用于考察整个人类社会是否和谐的问题,从而有了社会和谐的思想与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 “ 和谐 ” 的思想博大精深,说其 “ 博 ” ,和谐理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特质,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论述,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魂。 说其 “ 深 ” ,和谐理念跨越时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 儒家提倡 “ 中和 ” ,强调 “ 礼之用,和为贵 ”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 墨家倡导 “ 兼相爱,交相利 ” ,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在大一统的格局内,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 兵家讲求 “ 令民与上同意 ” ,强 调 “ 先和而造大事 ” ,把 “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 作为治军经武的重要前提,视 “ 和谐 ” 为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 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 2020 年 6 月 25 日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列举了孔子、墨子等人的有关主张。 2020 年 4 月,胡总书记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作演讲时,概括性地介绍了中华文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并特别指出:“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1]中国人早就提出了 ‘ 和为贵 ’ 的思 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 ‘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 的理想社会。 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旨在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 ” 二、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主张 “ 天人合一 ” ,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反对破坏自然、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孔子提出 “ 钓而不纲 ”, 主张用鱼竿钓鱼 ,反对用大网拦河捕鱼,以防止鱼资源的枯竭。 孟子主张在适宜的季节伐木 ,以免妨害树木的正常生长。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庄子更是直接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根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而是天生平等的,即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庄子还说: “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 这就是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理想的境界,但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与快乐。 在《荀子 王制》中,荀子也说: “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龟鱼鳖鱿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吁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 荀子的 “ 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 ,也是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不能 “ 赶尽杀绝 ” ,不能无度索取,这样人类才 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庸》说: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章句》意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汉《淮南子》的作者明确反对“ 涸泽而鱼 ” 、 “ 焚林而猎 ” 等等 ,这些思想都表达了古人对待自然万物的和善友爱态度 ,体现了古人维护生态平衡 ,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贵品德。 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 “ 天人合一 ” 四字,并提出了 “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 ,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 天人合一 ” 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这与西方主张征服自然的指导思想不同,它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 以 “ 天人合一 ” 的思想来挽救人类面临危机,正是中国传统 “ 和 ” 文化化解人与自然冲突、创造和谐社会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 中国历朝历代,从夏商周起,就对环保有明确法律与禁令。 可以说,中国古代在伦理哲学、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社会结构上都深深体现着生态智慧。 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还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用于 “ 王道政治 ” 的需要。 如孟子所说: “ 不违农时,谷不 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 “ 王道之始 ”。 “ 天人合一 ” 的理念主张人类源于自然 ,理应与自然融合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复 ,不是受制于自然的主宰 ,而是因势利导 ,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 ,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 ,合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为人类造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和谐。 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 他说: “ 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这里,孔子区别了 “ 和 ” 与 “ 同 ” 两个概念, “ 和 ” 是多样性的统一, “ 同 ” 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结党营私。 孟子也认为,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他还提出: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 “ 人和 ” ,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 这种道德准则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 《礼记 礼运篇》说: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孟子所说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更是把 “ 人和 ”看得高于一切。 荀子说: “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 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 又说: “ 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 荀子说: “ 人之生,不能无群 ”。 群体对于个体来说是前提,无 数个体只有结成群体才能战胜自然,求得生存。 不仅如此,更进一步就是要 “ 泛爱众 ” 、 “ 兼爱 ”。 墨子说: “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 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最反对社会冲突,最希望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家代表作《老子》说: “ 知和曰常。 ” 在老子看来,整个天地是一个和谐。 《老子》指出: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言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 《老子》给人们 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 “ 无欲 ” 、 “ 无为 ” 、 “ 无争 ” ,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 “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的理想社会。 老子提出: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他主张人要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大学》主张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养成理想人格的方法在于使人们固有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革除人们的旧习气,达到至善的境界。 [篇五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五千年的积 淀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 天,许多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忘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什么压力及我们应 采取什么对策。 [关键词 ]: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结合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 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 文化有传承,教化,凝聚,调控的功能。 也许很抽象,我举个例子:当一个古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而流传 使用下来,就可 以说这个东西是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四大发明、朝廷礼仪、古 代结婚礼仪、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极、气功等等;我们学的中医也是一种中 国传统文化,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去传承的中国古代精髓文化。 “ 全球化 ” 一词最早提于 1960 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 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 “ 地球村 ” ,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 1985 年 R 罗伯逊和 F 勒谢尔明确提出 “ 全球化 ” 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 “ 全球化 ” 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 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 任 何 一 件 商 品 ( 前 提 : 只 要 你 有 钱 ), 也 可 以 买 到 一 些“MadeinChina” ,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 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它以自然界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观察人体,讲究运气,集自然之精华来保持身体健康,这是世界所独有的,更体现了人文精神与人来自于自然的那种规则特别是中医养生更体现了那种天人合一;中药是那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的药,它毒副作用小,是中国传用了几千年的治病药物,这个更是中国古人才能发明创造的东西;太极,讲究天人一体,以柔克刚,那种奇妙的武术效果与养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拟的;气功,通过运气,导引等的运动达到一种全身气机畅达有治病,消除疲劳的效果;针灸,则是通过针 刺穴位来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先进仪器都无法测显现出形态的穴位,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所发现,并付诸于实践,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达到不可比拟的神奇效果(据说外国人正是通过它来了解中医的),也是令我们所骄傲的。 身为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首先的认真努力地学习中医,并将它发扬光大,再将西医作为工具,让我们更好为中医服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向我们学习中医,就像我们学院的那么多的留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被全球化给冲洗涤了。 4.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 压力 既然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就得学习,国家教育体制值得我们深思。 曾有这么个例子, 1979 年 6 月,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的报告,结论是美国初级教育病入膏肓,可以寓言,在过 20 年,中国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看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学校后,也写了报告,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 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 20 年后,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 远远甩在后面。 25 年过去了,美国 “ 病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