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凤凰世纪大讲堂(全集)3百年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着的,人类就住在这个天球的中心,这一层层的天球包围着,上帝是住在最 外层,所以,人类开发这个空间这样一个概念是不存在的,因为并不存在空间这样的概念,也没有一个无限宇宙的概念。 但是十六、十七世纪以后,整个宇宙观发生了变化,人类从一个封闭的世界,走向了一个无限的宇宙,那么一个无限的宇宙,它就允诺了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无限的宇宙里头有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太阳系呢。 那么说好,有无限个我们这样的太阳系,还允诺了既然有无限多的太阳系,有无限多个可以居住的星球,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宇宙中也有生命,所以关于地外生命的这样一个探索,是从十六、十七世纪以后,近代自然科学已经允诺了一种可能性,而且在今天已 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幻想的材料。 那么二十世纪确实实现了,在物理上实现了这样的可能性,那就是登月计划,登月计划第一次把这个 … ,按照我的看法,兑现了十六、十七世纪以来,伟大的科学思想家们所允诺的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人类确实走出了地球,迈向了太空,这样一种迈步,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类由地球走向天际的过程,而确实是一个天地开始打破了的过程,人类开始真正的步入了一个无限的宇宙的时期。 这两大成就已经足够使得二十世纪成为一个永远被人记住的世纪,也许一万年以后、一千年以后,人类要讲二十世纪究竟人类做了些什么,这 两件事情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 “核能释放 ”和 “登月计划 ”,太空的开发, 这两大成就是可以使得二十世纪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那么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二十世纪人类实现科技最伟大的力量的同时,开始暴露科技那种强力所带来的恶劣的后果。 我们刚刚渡过了地球日, 4 月 20 号是地球日,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这个科技所带来的很多弊病开始出现、开始显露,比较突出的我们知道是美国一位女生物学家叫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这本书揭示了因为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杀死了那个有害的虫子,也把很多生命给杀死了,使得本来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变成一个寂静的春天,鸟也不叫了,虫子也不飞了,通过这个事情来开始反省我们的科技在为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它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它不光是说,它在具体的问题上,检讨了农药的大量的使用这样的事情,它一般性的开始揭示,我们显示自己力量的同时,有可能在摧毁我们、摧垮我们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对于大地的依赖的东西,我们跟大地之间那种不可割舍的纽带,可能在我们现代科技的强力面前,在慢慢的割断,割断了对大地的依赖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是不清楚的,但是我们越来越强壮的力量的增长,还没有对这样一个事情有所反省、有所反思或者有所收 敛,所以我们说,很多人也提到,今天我们人类是发展了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但是关于这种力量的控制我们是很弱的,我们发展了很强大的力量,但是却在控制这种力量面前是很不行的。 所以,二十世纪后半期随着生态运动的出现、环境保护运动的出现,甚至有很多新生活运动,都在反省我们十六、十七世纪以来,或者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十九世纪科学的大普及以来,我们今天的人类生活在哪一方面是不是出问题了,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我们人性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是违反了我们的初衷的,这有多个方面的反省。 我们也看到,在二十世纪 结束的时候,两股潮流是同时并进的,一方面是反思,一方面依然是高歌猛进,在高歌猛进的这样一个队伍里行走着两大主力军:第一个就是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我们知道,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它基本上是物理技术,基本上是我们提到的古典科学的思路,是还原论的,它基本上是还原论的,它是通过把我们的生命还原于我们的微观结构来实现对生命的理解的,它是通过对生命的,宏观的生命,还原于微观的物理结构来提供对生命的理解,这样一种理解,正在被新兴的科学所否定,在质疑或者说,准确的说是在挑战,但是这样一门新兴的技术,高科技,它实际上 是古典科学的应用的一个延续,它是在延续古典科学的范式。 第二大主力军就是我们的电子信息技术,这两大技术在二十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正在成为一个热门的领域,而且我们现在就可以预言,二十一世纪前半期依然是这两大主力军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更多的质疑要投向它们,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工业文明破坏了我们的自然生态,破坏了我们外部的自然的生态,我们可以预言,完全可以预言,我们的生物工程将会破坏我们的内生态,而我们的网络技术将会破坏我们的文化生态,这是完全可以这么说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工程的出现,不是一个全新的 革命,按照我个人看来,它依然是工业文明的一个延续,是工业文明一个更新的形态而已,也许在经济学领域,也许在别的领域,它是有全新的革命,但是在哲学方面,我的看法是没有什么更新的,而且它基本上还是工业文明的模式,它的后果也是使得人与自然更加的远离、更加的疏远。 所以我们今天来回顾二十世纪理论自然科学和应用自然科学的成就,实际上是本身就含有展望的意思,本身就含有对当代科技反思的意思。 我想我就讲这些。 主持人:谢谢。 好,接下来看一看来自凤凰网站的问题,这位网友叫 “无籽西瓜 ”,没有籽的那种西瓜,是一 种科技产品,他说 “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您也是,我们都是读着高士其爷爷的科普著作长大的人,而据我所知,吴教授在去年的时候提出过一种说法,叫用科学传播替代科学普及,我不知道这种概念上的澄清有什么现实意义,如果没有真正的现实效果,那它唯一的效果便是否定了高士其爷爷原有的高度,因为它是科学普及作家,可能远不如您提倡的科学传播家高级,这使我想到,一个孙子的发展,一定要否定他的爷爷吗。 请回答。 ” 吴国盛:这个问题,它是很有针对性的应该说,因为现在讲科学传播,跟科学普及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一样就在于,是因为我们 整个的科技本身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提这么几点。 第一个,科学传播是一种双向过程, munication,当然我们中国人翻成传播没有体现这个意思,好象是单向的还是, munication 要是双向交流的,科学传播就是科学交流,就是今天你很难说是由一帮懂科学的人向不懂科学的人来传播知识,事实上,科学家越来越专,他对他相邻的学科他也不懂,公众要科学家来回答,为什么你这个课题值得上,因为现在今天的科学都是大科学,要花很多钱,花的钱都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就有权利提问,凭什么你要去开发一个什么离子加速器 ,花几十个亿,而这点钱为什么不去用来拯救某些贫困山区的学生上学呢。 比如说你为什么要搞一个登月工程,花更多的钱,为什么你不去到沙漠去搞一搞,把沙漠去拯救一下,把沙漠变成绿洲,所以今天的这个科学传播的任务,比以前更复杂,它不是一个。20xx凤凰世纪大讲堂(全集)3百年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