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良好家风营造清风正气征文内容摘要:
家训 来影响家人,鞭策家人,切实树立 “ 以德治家、以情暖家、以廉兴家 ” 的良好家风,无疑将有效的帮助家庭成员自觉遵纪守法,廉洁用权,守住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特殊亲情和血缘,也往往可以构筑起最强大的反腐 “ 家庭防线 ”。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都能常吹家庭 “ 廉政风 ” ,念好家庭 “ 廉政经 ” ,算清家庭 “ 廉政账 ” ,督促亲人对家庭的幸福负责,自然会帮助他们自觉顶住诱惑,坚持党性,将腐败拒之于门外。 因此,搞好家风建设,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变 “ 不敢腐 ” 为 “ 不 想腐 ” ,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家风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 “ 助推器 ”。 三、加强家风建设传承良好家风的具体举措 立下家规家训,用好家风培育子女好作风、塑造后人好品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诸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规家训,虽历经千年依旧焕发光彩,为后人恪守和传承。 党的优秀干部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他们严立家规,培育好家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在家风上坚持三条原则: “ 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 周恩来专门定下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 “ 十条家规 ” ,习仲勋家风严到 “ 不近人情 ”„„ 还有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共产党人 “ 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 ” 的家风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广为传颂,为我们树立了律己严家的榜样。 正是简朴的生活,严格的家规,奠定了后人们坚实的人生基石。 如今, “ 打铁还需自身硬 ” 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是人心所向,更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新时期,加强家风建设,党员干部要以德治家、以情暖家、以廉兴家,把家庭建设成为温馨、幸福、廉洁的港湾,让社会的正风正气发扬光大。 (一)以德治家。 “ 我家 两堵墙,前后百米长。 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 ” 在 2020 猴年春晚上,一首歌曲《六尺巷》,向亿万观众呈现了安徽桐城张氏家族 “ 里仁为美,谦逊礼让 ” 的良好家风。 一个家庭或家族清正家风的形成,与家庭的贫富贵贱、文化程度关系并非很大,而与家庭主要成员的德行素养关系很大,好的家风都是源于“ 以德治家 ”。 自古至今, “ 以德治家 ” 事例并不鲜见,比如周公旦以 “ 谦德 ” 诫子,他告诉儿子,就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的人,也必须拥有这样的美德;反之,失去这种美德则可能失去天下甚至丧命,夏桀、商纣王就是这样。 再比如焦裕禄临终前叮嘱妻子徐俊雅: “ 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 „„ 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 ” 此后几十年里,徐俊雅始终坚守一条:符合老焦这两句话的事就做,不符合的 “ 说出个天来也不行 ”。 还有全省 “ 三严三实 ” 专题教育学习的典。传承良好家风营造清风正气征文
相关推荐
完成辖区内在建新建、改建、扩建高 层建筑底数摸排统计工作,并建立台账。 春节前,完成所有在建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和燃气消防安全全面排查;全国 “ 两会 ” 前,全面落实所有在建高层建筑日常消防安全管理。 三是推进消防安全 “ 打非治违 ” 专项行动。 结合 “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年 ” 活动,以全市建筑施工和燃气行业为重点,打击建筑工地消防设施配备不齐全或采用假冒伪劣消防设备
共产党员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基层中的楷模。 他们用行动给每一位共产党员上了生动的一课。 观看专题片后,我深感体会: 一是榜样是凝聚人心提升人民素质的最好标杆。 例如专题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党员吴金印,被誉为 “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 他是扎根基层乡镇第一线,坚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打破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将封闭型的自然农业改造成开放型的市场农业。 他用自己的一生造梯田
质量的监督检查,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进入工地。 此外,我局加大对建设工程的联合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了严肃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建设 项目的顺利推进。 同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制度。 工程竣工后,我局聘请施工、监理方面的专家对各项工程和施工资料进行详细检查验收,查漏补缺,存在的问题得到逐一整改落实后,再申请正式验收。 (三)切实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
明家庭。 2017年,詹敖夫家庭当选全国 “ 最美家庭 ” ,胡朝晖家庭当选省级文明家庭,这些荣誉的获得,在全县引起很大反响,吸引了更多的人来 “ 崇美、学美、做美 ”。 三、深化家校互动,好教育促好家风 家风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和传播信息。 县妇联积极打造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宣扬好家教,并积极向省、市妇联上报家庭教育精品课程 ,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全县共有各类家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