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征文原创16篇内容摘要:

开随身携带的《卡夫卡短篇小说选》,等饭菜上来了,我合上书。 对面不知何时坐了位清秀的男孩,看样子像是附近高中的学生。 他问: “ 叔叔,我以看下你的书吗。 ” 我点点头说: “ 当然可以。 ” 我把书递给他,他道谢后打开书读。 我吃完饭,男孩的饭菜也来了,他合上书还我,笑着道谢。 男孩的笑容很温暖,走出饭店,我还沉浸在男孩的微笑里。 是书,让陌生的我们彼此展现了友好的微笑。 周末,坐在阳台上,泡杯香茗,打开一本书,在书香里度过一个静美的下午。 或者带上书去郊外,躺在青草地里,读几首诗歌,望蓝天上的白云朵,听 几声鸟儿的欢鸣,内心更加安适。 清风里弥漫着花香和书香,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一回头,蝴蝶合拢了翅膀,正安静地立在打开的书页上,像沉浸在书香里,不舍得离去似的。 篇十 我的悟性较差,是在多年的读书过程中不断感悟并力求有点进步的。 例如,《道德经》令我感到东方智慧很牛,相比之下,孔圣人还是多了些奴性和俗气;《梦的解析》让我知道还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和深度去分析、认识一个人;《往事并不如烟》让我领教了那个时代一些名人的情操、趣味原本如此,并让我知道了纪实文字的文学性之美。 读书的快感,其实和一些人喝酒、下棋、打球、听戏大同小异。 老来读书,觉得阅读的乐趣与从书中获取知识、力量之类同样重要。 读一些好书,就是到各类很牛的人的精神世界中去遨游。 这种遨游的快感,毫不逊色于天南海北的身体旅游。 不惑之年后我的一个总结是,这三件事对人生的快乐帮助很大:从事一项体育运动;从事一门艺术创作;有读书的嗜好。 即使我和某位高水平的作者是常聊天的朋友,也还是要读他的书,因为他在书中的表达往往会更加全面、深刻、准确、精细。 而且一个好作者,他一定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写作上,而不会让 上电视、开研讨会、侃大山占据自己太多的精力。 像邵燕祥、钱理群这类高境界、好情操的作者,甚至很回避这些事情。 其实不管是哪个行业的人,常在水面上漂来漂去的,大都难免有浮萍、软木之嫌。 好的作者,一定不能轻浮。 读书,自然有获取名利的功能,但读到后来,便觉得比获得名利更重要的,是读书会让自己活得更加明白。 一个国家的书的处境,与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一个人的文明状态,也会与书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个喜欢写书、读书的人不见得就是个文明人,但是一个不读书的人,即使他本性善良、天资聪慧,也很难是 个高度文明的人。 文明的社会自然会多出好书,文明的人自然会多读好书。 篇十一 4 月 2 日,是 “ 国际儿童图书日 ”。 这个特殊的日子,既是为了纪念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儿童阅读的关注。 所以,在这个时候谈谈儿童阅读,很有必要。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无须再做强调,已有过许多种阐述。 阅读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是科学家的解释。 阅读无法改变一个人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无法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这是诗意的表达。 然而,儿童阅读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尼尔森公司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 11 岁至 13 岁儿童的业余爱好中,阅读排在第六位,居电视、游戏、网络视频、体育和手机之后。 这个调查结果在去年的上海国际童书展上公布。 儿童的注意力被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所分散,已是不争的事实。 儿童阅读不仅面临外部竞争,自身的 “ 生态 ” 也显得纷繁复杂。 一方面,国内儿童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异常丰富,远超以往任何 一个时代;另一方面,粗制滥造、 “ 少儿不宜 ” 的童书同样不少,良莠不齐的现象比较突出。 儿童就像一张白纸,画什么图案、上什么色彩,就呈现什么样的风景。 儿童时期汲取的精神营养、塑造的价值观念,决定着一生的发展方向。 所以,我们所期待的儿童阅读,应是一种美的阅读。 而阅读之美,则要通过一本本优秀的图书来实现。 优秀的图书,承载着人类文明中恒定向上的价值观,传承着历经时光淘洗仍熠熠生辉的知识和经验。 优秀的图书,能滋养孩子的心灵,这种滋养可能胜过千万次说教。 优秀的图书,能让孩子们视通四海,思接千古,带来新鲜 的生命体验。 美的阅读,可以让孩子们建立起丰富的精神世界,塑造丰满的人格。 诚然,数字化时代, “ 书 ” 的涵义已然多元。 但不管是传统纸书,还是电子书,好书仍是儿童阅读的根本。 在任何时代,都不应满足于浅层的信息获取,而应在深刻的阅读中打牢人生地基,让阅读之美涂抹生命底色。 “ 多读书、读好书 ” ,永不过时。 篇十二 古人云:天下第一等好事无非读书。 但读书一事本来也是有规律可以遵循、有误区需要规避的。 历史上嘲笑书呆子的事情屡见不鲜,就因为那样的读书人脱离了实际,走进了读书的误区,变成了 “ 两脚书橱 ”。 当今时代,几乎人人都能认字,阅读已成了全民盛事,但同时新的读书误区也在显现,本版略加归纳,给以剖析,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警醒。 读图 郭振宇 读小学五年级的外甥女要写一篇《红楼梦》的读后感,却捧着一本《红楼梦》的图画书翻来覆去地看。 那本图画书里,一百二十回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简单缩编成 “ 宝黛初会 ”“ 宝玉出走 ”等六个章节,每幅画配上两三行文字就草草了事。 其实不光是孩子们,现在很多大人看的书也都是图片美轮美奂,文字却寥寥数行 —— 毋庸置疑,我们着实走入了 “ 读图时代 ”。 诚然,图片 可以给人带来直观的、生动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观感,方便了读者迅速了解主题,也满足了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都市人的阅读习惯。 但是,过于追求图片化而忽视文字,将会给我们的思想带来极大伤害。 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人与人思想交流的桥梁。 文明的传承离不开文字,文化的演变依赖于文字。 每一个文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含义。 朴实的文字可以唤起人们的良知,清新的文字可以洗涤人们的心灵,哀婉的文字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激昂的文字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离不开优秀文字的奠基之功的 ,只有慢慢品读这些文字,追随作者想要表达的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真正用意,与自己原本的理解进行思想的碰撞,才能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才能激发感悟与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 缺少了文字的书籍,就如同缺少了血液的躯干,既干瘪又无力,再多图片也难以弥补。 很难想象,如果司马迁是用图像而非文字来著《史记》,我们是否还能身临其境般了解那段 3000 多年间精彩纷呈的历史;如果李白用图像而非文字来直抒胸臆,我们是否还能激情澎湃地体会到那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的豪迈气魄;如果鲁迅用图像而非文字来鞭挞丑恶 、批判现实,我们是否还能痛快淋漓地感受那投枪匕首、入木三分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内心震撼 „„ 我们并不是要否定图片对于阅读的帮助,只是希望不要轻易让图片阻碍了文字对于心灵的滋养与哺育。 碎片 张健 “ 碎片化 ” 是随着电子设备、移动终端等新技术而出现的一种阅读新趋势。 如今在生活的任何场景里,几乎都可以碰见对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凝神阅读的人,他们读的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只是一条微博,甚至某个公号推送的一条花哨的广告 „„ 但是不能否认,他们仍然是在阅读。 与碎片化阅读联袂而至的,正是这种阅读的无 处不在与无时不在,所以还真无须对这种阅读新趋势深恶而痛绝之。 但是我们需要警惕,警惕阅读的碎片化会同时带来思想的碎片化,换言之,碎片化阅读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乃至思维习惯。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碎片化阅读已呈现两个特点。 第一,它实际上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消解了阅读 “ 系统性 ” 与 “ 深刻性 ” 的特征。 读书在很多时候是要花大功夫的,系统梳理,深入思考,反复求索,非费力费心不足以窥堂奥。 但碎片化阅读却更倾向于获取零敲碎打的轻巧的知识,什么都看一眼,什么都看不深,似乎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精。 第二,海量的碎片知识 的涌入,容易带来阅读的迷失,使手机前的双眼沦为信息的奴隶。 看似拿着手机成天都在阅读,回头一想又茫然无所得。 其实,欲取先舍、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阅读,尤其适用于信息爆炸时代的阅读。 人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当面对海量信息,首先须做一个取舍由我、自有法度的主人。 哪些书要先读以打底子,哪些书可后读以开视野,哪些书堪做精神资源要反复研读,哪些书只宜怡情翻翻即可 —— 那些真正的读书大家,心中恐怕都是有一本账的。 读书岂无道欤。 个中有大道存焉。 只不过我们常常忽略了而已。 功利 周飞亚 功利化阅读古已有之。 宋真宗劝学诗中的名句 “ 书中自有黄金屋 ” ,就是以功名利禄为读书的诱饵。 在此刺激下,文人士子所读的,自然多是跟科举有关的书。 今日的父母为了哄孩子好好学习,也常常将读书导向功利化,比如: “ 课外书有什么用。 考不好一样没前途。 ”古今何其相似。 功利化阅读盛行的根子在于实用主义的泛滥。 为了考试去看教材,为了工作去读行业蓝皮书,乃至为了厨艺去读菜谱、为了健康去读养生集 „„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现实需要,无可指责。 更何况,各学科、各领域、各类别的书,只要是好书,都能增长知识,并不分三六九等。 但若只读实用之书,并把 “ 实用 ” 当作 “ 有用 ” 的唯一标准, “ 实用 ” 就变成了 “ 功利 ”。 功利化阅读的盛行,有其社会环境的背景。 知识体系的细分以及激烈的竞争,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